吳東利
摘 要:從日常的教學實際出發,以“抽象思維”“發散思維”及“質疑思維”這三個方面作為切入點,就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有效培養發表了一些認識與看法。
關鍵詞:策略;小學數學;思維能力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以學科知識為載體,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進步與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包括多個方面的內容,抽象能力、發散能力、質疑能力等都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下,我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學生思維能力等的有效培養策略展開初步的分析與探討。
一、利用實踐操作培養小學生的抽象化思維
相較于語文、英語等人文性學科,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特征,這就決定了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抽象化思維的必要性及迫切性。但是,鑒于小學生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逐漸過渡,其更多依賴于直觀化思維進行認知與思考的階段特征,我認為小學數學教師應當依據具體的數學教學內容,精心預設學生的動手實踐操作活動、同學之間合作交流的探究活動,這有利于學生依據具體的操作:從操作中體驗、在體驗中感知,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再實現對所學知識進行認知、建模等抽象化知識的深刻認識,長此以往,其數學抽象化思維能力也將得到有效的發展。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的認識”這一知識點時,我就要求學生都認真觀察自己課桌上擺放的鉛筆盒,并對鉛筆盒不同側面的長和寬進行精確的測量。通過觀察,學生發現原來鉛筆盒有上、下、左、右、前、后6個不同的面,而通過用尺子測量他們又驚奇地發現,在鉛筆盒的6個側面之中,上下兩個面的長與寬相同,左右兩個面的長與寬相同,前后兩個面的長與寬相同。在這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與實際測量,嘗試以抽象圖畫的形式將鉛筆盒這一具體實物表達出來。在筆者的引導與啟發下,學生紛紛畫出了上、下、左、右、前、后6個不同的面所構成的抽象鉛筆盒。這一實踐操作過程不僅使得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顯著的增強,而且使他們的抽象認知能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而這些很顯然都為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與掌握“長方體的特征”這一數學知識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鼓勵一題多解培養小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甚至社會生活實踐活動中逐漸形成良好創新性思維的首要基礎。因此,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具有較高的教育效益,其將對學生日后的可持續發展形成足夠深遠的影響。
我在平時的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就會有意識地利用“一題多解”這一方式加強對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與訓練,教學效果異常良好。例如,在學習了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小數乘法”這一知識點之后,我就為學生設計了如下一道練習題:已知花布每米12.5元,買1.5米花布需要花費多少錢?并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嘗試對上述練習題進行解答。
在老師的幫助下,全班學生共得到了2種不同的解答方式:
第一種,直接用12.5×1.5,計算得出18.75的結果就是最終的花費;
第二種,先計算購買1米花布的錢,即12.5×1=12.5;再計算12.5×0.5=6.25;最后,12.5+6.25=18.75。
如此,學生不僅對“小數乘法”這一知識點具備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又如,我在教學人教版數學第九冊第六單元的“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學生獨立完成鞏固練習(練習二十二第2題:求中隊旗的面積),在匯報時,學生已經講出了“把它轉化成兩個相等的梯形,求出一個梯形的面積再×2”之后,我又鼓勵學生“是不是還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呢?只要你能動腦筋,一定可以想出與眾不同的方法的!”……
不一會兒,學生就涌現出“把中隊旗補成一個長方形,用長方形-空白的三角形”“沿著中隊旗的高的中點剪開,經過旋轉、平移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再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等四種方法。
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的過程使得他們自身的發散性思維得到了有效的鍛煉,真正取得了一舉兩得的預期良好教學效果。
三、巧用語言追問培養小學生的質疑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活動中,教師還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良好思維品質,即從特定教學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多反思。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發展同樣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課堂提問環節,我并不僅僅局限于學生所給出的回答,而是會趁機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追問“你是如何想到這個解答方式的?”“這一解答思路依據的數學知識是什么?”“你認為還存在其他有效的解答策略嗎?”“你還有什么不同的意見或看法呢?”……這一過程不僅有利于學生及時復習、鞏固之前所學的數學知識點。
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從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抓住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多途徑、多策略地探討、總結能切實推動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顯著發展的有效方式方法。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真正具備良好的數學思維習慣。
參考文獻:
李華.新時期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研究[J].亞太教育,2016(6).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