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慈愛
摘 要:閱讀是語文之魂,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受到語文老師的重視,但學生僅僅閱讀是不夠的,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有效的閱讀方法。近年來進行了“批注式閱讀”的研究,取得很好效果。遵循新課標的理念,強調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從幫助學生打開閱讀之門,教給學生批注之法,重視學生語用之魂四個層面闡述如何通過批注式閱讀,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讀寫能力。
關鍵詞:批注式閱讀;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當下的語文教學大家都覺得有問題,教師、學生花在語文學習上的時間并不少,但是學生的讀寫能力并不高,閱讀能力也沒有明顯提高。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呢?
一、幫助學生打開閱讀之門
大部分學生的閱讀都是停留在淺層面閱讀,沒能深入文本實現更深層次的閱讀,這就給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帶來很大影響。該如何引導學生打開閱讀之門呢?
1.引導學生了解批注的含義
所謂批,就是評價和探索,評價包括對文本的批評、批判及感受;探索就是對文本進一步的理解或對有疑惑的地方提出質疑。注,就是指注釋。例如《北京的春節》中有一詞“逛天橋”,那么,就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查找詞典,理解此處的天橋不是我們平常走的天橋,而是一處地方。那么,為什么大家不去別處,而要去這里呢?此時,我們就可以注釋,此處的天橋是當時下層民眾聚會、玩樂的地方。這樣一來,學生就更明白,我們為什么要批注,因為這樣能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
2.規定符號批注的種類及用法
為讓符號有統一的規格標準,我們借鑒資料設計一套密碼——批注符號。建議學生用鉛筆作記號,這樣在合作交流后,便于修改。例如,○標在課文生字中;‖用來劃分段落與層次;===劃在文章關鍵句子下面;?用在有疑問的詞句末尾;△△標在句子關鍵詞下面。最后,引導學生了解批注的種類。例如,注釋:在讀書時,遇到不認識或難懂的字、詞,查字典、找參考書,弄清詞義,指明出處,寫在空白處。提要:邊看邊思考,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中心思想,把握文章脈絡,提示語言特點。批語:讀書時,會有各種思想、見解、疑問產生,這些內容可隨手寫在空白處。
二、教給學生批注之法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利用主題式批注,引領學生潛心會文,真正走進文本。教師應重引導,少講解;重指點,少分析。“指導有方,指導無痕”,在課堂品讀過程中給學生一些方法上的指導和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批注式閱讀,與文本進行深度對話,提高閱讀能力。比如,教學《跑進家來的松鼠》一文時,我要求學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把自己一家對松鼠的喜愛之情寫具體的?請同學們再次走進課文,找出相關語句,并在旁邊做批注。學生在靜靜默讀中,品出文中的作者一家與松鼠之間的情感,并工整地寫下自己的感受。此環節,讓學生在默讀中,通過批注的方式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學生深深體會到作者一家對松鼠濃厚的喜愛之情。語文學習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只有這樣,學生的感悟才會真切,閱讀能力才得以提升。
三、啟發學生個性之表達
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批注方法后,能對文本進行一些批注,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但是也出現了一些千篇一律的批注。如何才能激發學生的個性表達呢?
首先,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提煉出批注的主題,能有效增強批注的針對性。如講到《老人與海鷗》一文時,有學生這樣批注:“老人很愛海鷗,所以才會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來喂海鷗。”也有學生批注:“老人已經把海鷗當成自己的家人了。”我抓住這一關鍵時刻,提問:“那么作者是如何把老人與海鷗之間的深厚情誼寫具體的?”這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即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與動物、動物與動物之間的感情寫具體。學生帶著這個關鍵問題進行批注、交流,取得很好的學習效果。例如,有的學生發現了作者是通過老人喂海鷗的細節描寫表現老人對海鷗的愛;有的學生發現了,作者是通過描寫老人的語言表現他對海鷗的愛……我常為學生充滿個性活力的見解所感動。對于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為目的的語文教學來說,要破解的當然就是這個秘密。語文教學要在理解語言、內容的基礎上,品味、推敲語言表達的形式,領悟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方法,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
其次,利用實物投影展示學生的批注,現場進行點評,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化批注。對于批注時典型的偏激、片面、平淡、離奇等現象,展出來供大家引以為戒,精辟、獨到、創新的批注供大家借鑒和仿效,實屬“一石二鳥”之舉。例如,在教學《桃花心木》一課時,學生交流自己對文中最后一句話“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的理解時,我請了一位學生到講臺前,利用實物投影儀展示他們的批注,一位學生的批注是:我從這里體會到種樹人不想來了,不想再管桃花心木了。另一位學生的批注是:我從這里體會到種樹人終于如愿以償了,他不再需要來給桃花心木澆水了。“一石激起千層浪”,這種不同的理解馬上引起學生的爭論:“我認為種樹人并不是不管桃花心木,而是桃花心木已經不用種樹人管了。”“我認為桃花心木已經養成獨立的心,可以自主生長了。”“我認為桃花心木已經學會汲水生長,獨立面對困難,不再需要種樹人的幫助了,種樹人的目的已經達到了。”這樣一來,學生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更全面、深刻了。
四、重視學生語用之魂
語用能力是語文學習的靈魂,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那么,如何通過多種語文實踐提升學生的語用能力呢?首先,注重當堂訓練。例如,在學完《學會看病》后,我適時給學生提供閱讀材料《父愛在拐彎處》,學生把自己從課內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課外,“批注式閱讀”的能力得到當堂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感悟能力。學生靜靜地默讀著,認真地批注著,在展示環節上,學生的感受把我深深震撼了。猛然間,我發現,只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時間與自由,學生會開創出一片廣闊的藍天!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學一直所追求的嗎?非但“教是為了不教”,而且“教”本身,也往往就是“不教”。孟子云:“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其次,注重課后的拓展延伸。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本著“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理念,實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我立足教材涉及的作家、作品,向外輻射,引領學生閱讀名著。例如,學了《最后一頭戰象》,我就鼓勵學生讀沈石溪的原著,以及他的其他動物小說如《狼王夢》《第七條獵狗》。如此一來,將課內學習到的批注式閱讀引入到課外閱讀中去實踐升華,鞏固批注式閱讀的方法,使之養成習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綜上所述,筆者通過幫助學生打開閱讀之門;引領學生踏上閱讀之路;啟發學生個性之表達;重視學生語用之魂這四個方面層層深入開展批注式閱讀,成功擺脫傳統教學中注重知識本位的局限性,放手讓學生通過自讀自悟,自主比較,綜合深入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形成了他們的閱讀個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批注式閱讀中找到了讀書的樂趣,形成了獨立的思想,擁有了自主的精神,提升了語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韓中凌.“批注式閱讀教學”的認識與實踐[J].小學語文,2010(10).
[2]勵汾水.實施有效的教學[J].寧波出版社,2010(7).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