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吉
摘 要:在音樂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應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以保證評價的有效性。因此,主要對音樂課堂中評分規則的開發與運用進行探討。
關鍵詞:音樂課堂;評分規則;開發;應用
在日常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傳統的紙筆測驗并不能很好地檢測學生的學業水平。雖然在很多時候,傳統的紙筆測驗代表著準確、迅速、客觀,但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它并不適合。而反之,表現性評價由于其任務的情境性、開放性和復雜性,往往具有多種答案,和我們的教學相輔相成。但是,表現性評價由于其特性所在,不能像紙筆測驗那樣可以完全通過機器進行評分,為求公允,評分規則應運而生。所謂評分規則,簡而言之就是一種評分記錄工具,是事先開發能記錄和衡量學生表現特質的工具。
一、評分規則的開發
既然課堂當中要運用評分規則,那么評分規則從哪兒來?它并沒有現成的摹本,讓教師可以簡簡單單的“拿來主義”,它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積累、開發,設計出適合自己學生的行之有效的評分規則。如何來開發評分規則呢?簡單說來,有以下兩種方法。
1.自下而上的方法
從孩子們的表現出發,通過對孩子們日常表現的觀察、統計、反思,從而設計出適合孩子們的評分規則。一般在我接觸新班級的時候,會采用這種自下而上的方法。
例如,在我新接(1)班(2)班時,通過了解發現:(1)班的孩子農村孩子的特征更明顯些,對于集體舞的表現往往是手足無措的,對于小組唱歌也是比較緊張的,但實際上唱歌的水平處于良莠不齊,有點兩極分化;(2)班的孩子則完全不同,他們班有很多孩子在外面上特長班,因此,表現絲毫不差,有近一半的孩子獨唱都信手拈來,但他們的問題是不善于齊唱,不善于聆聽。那么這樣兩個班級就不適合用同樣的評分規則了。因此,在《胡桃夾子》一課的第五板塊,我是這樣設計的:
例1:高級
1班:大膽演唱音樂主題,唱準歌曲,并能勇敢地表現自己。
2班:能和他人合作演唱主題,唱準歌曲,在演唱的過程中,能傾聽他人的歌唱。
由上可以看出,兩個班級的評分規則側重點不同,(1)班重在表現,(2)班重在合作。對于不同的學生用不同的評分規則對于新接手的班級是非常適合的。
2.自上而下的方法
對新接手的班級用了自下而上的方法,那么,是不是每一學期都要這樣的先觀察再統計從而做出評分規則呢?其實并不然,我們還有另一種方法,那就是自上而下。自上而下指的是教師從課標出發,從教材本身特征出發所設計的評分規則。
例如,在《胡桃夾子》一課中,針對第二板塊的教學,我是如此設計評分規則的:
例2:*初級:在同學的幫助下基本能分辨兩種樂器,并在幫助下完成律動。
*中級:能基本聽辨出A、B兩種樂器,并能隨之用律動動作表示,動作協調。
*高級:能準確聽辨出A、B兩種樂器,并能隨之準確地用律動動作表示,動作合拍。
那么此時,為什么不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了呢?其實很簡單,因為從教材本身出發,本環節的重點就是聽辨音色,難點在于要隨樂做律動。我們設計的評分標準就要以此為基礎,如果連這最基本的都做不到,那這樣的學習自然是無效的。
二、評分規則的運用
任何一個評分規則若它只是開發,那都只是紙上談兵,要知道一個評分規則是否合格,只有將它放到實際教學中去檢測,這就是評分規則的運用。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評分規則的運用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1.展示
評分規則是寫給誰看的?是教師嗎?不是,我始終覺得評分規則在更多的時候是寫給孩子們看的,因此,在課堂上,我們要把評分規則展示給學生。
例3:在《胡桃夾子》一課中,我設計的評分規則如下:
*初級:不能準確地聽辨出音樂中的重音。
*中級:能聽辨出重音,但不能用自己的動作表示。
*高級:能準確地聽辨出重音,并能用自己的動作加入律動的重音處。
在(1)班教學時,我并未展示評分規則,而是一步一步地進行引導,先讓孩子聽辨音樂,然后學習舞步,然后請孩子們分組,跟著鈴鼓的重音進行動作的創編,最后完整地表現。
在(2)班教學時,我及時地展示了評分規則,告訴孩子們怎樣做會是優秀,怎樣做會是良好,哪樣做會不達標。孩子們很清楚最終目標是聽辨音色并及時地反應演奏。
現場教學下來,我發現(1)班的孩子在最后的聽辨環節時東張西望,對音樂的聽辨不夠主動,希望依賴別人。而(2)班的孩子則明顯不同,他們的最后演繹顯得很輕松。
2.操作
評分規則僅僅展示是完全不夠的,還需要教師的引導和解釋。在《胡桃夾子》一課中,孩子由于才二年級,而且也是剛開始接觸欣賞課,他們對于我展示的評分規則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此時該如何去操作呢?
我覺得在低年段的教學中,示范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此時的示范教師應從易到難,告訴孩子第一步我們需要達到的是聽出聲音的變化,只有聽出聲音的變化,我們才能做肢體的律動,第二步是要學會肢體的律動,光聽辨出了音樂,卻不能正確地用律動表現,這樣的情況只達到了第一個比較簡單的目標。此時孩子希望更好,那老師就可以拋出第三步,也就是在這一環節的終極目標:準確而主動地用動作表示樂器的轉變。看似很簡單的三部曲,卻可以讓孩子們一步一個臺階地達到我們高層的評分規則。
3.反饋
反饋是教師收集課堂信息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同時也是教師檢測自己評分規則是否妥當的一個契機。
例如例3中,我原本的設計是:
*初級:不能準確聽辨出音樂中的重音。
*中級:能聽辨出重音,但不能用自己的動作表示。
*高級:能準確地聽辨出重音,并能用自己的動作加入律動的重音處。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中,高級的要求其實是偏難的。
三、評分規則的效應
表現性評價在音樂課堂中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那么評分規則呢?它在我們日常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效應呢?簡而言之就是兩句話:
1.教師明白教什么
教師在設計評分規則的同時,能更加明確自己想教什么。例如,在《小星星變奏曲》中,我設計的評分規則是能準確說出音樂變奏的次數,并能解釋是根據什么進行區分的。
起初我設計了眾多教學活動,由于歌曲本身時間偏長,完全來不及上。總覺得自己的設計哪兒出了問題卻又絲毫找不到原因。于是回頭仔細地琢磨評分規則,頓時恍然大悟,我要的很簡單,只要孩子說出變奏的次數而已。這樣一來,再去看我的教學設計,似乎一個環節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星光變變變,環節少了,課堂清晰了,時間多了,孩子們聽的也多了,感受自然也深刻了。
2.學生理解學什么
有時,我們教半天孩子卻不知道學什么?一節音樂課,40分鐘下來,問孩子,你學了什么?答:我學了某某歌。對嗎?對,你的確學了某某歌。不對嗎?不對,你學的不應該僅僅是某某歌。對于我們的音樂課而言,教會一首歌曲只是目標的一部分,我們更多的時候需要孩子們學會一些音樂符號,感受音樂的情緒,嘗試用不同的聲音情緒去演唱不同的歌曲。例如,在本課教學之后,孩子細處能對重音有所感悟,整體能對胡桃夾子有所了解,這其實就符合我的教學了。
評分規則作為實施表現性評價時的一種關鍵的評分工具,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其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文中所提的運用、開發及效應也僅僅只是近幾年來對評分規則的一點粗淺的認知。正如柏拉克所言:“一種新的范式正從許多并不完美的解決教學成就評價的時間問題的努力中緩慢地出現……”我們都將為這種新的“評價文化”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吳萍.小學口風琴入門教學課堂模式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3(23).
[2]劉爽.淺談音樂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的運用[J].新課程學習(綜合),2010(8):149-150.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