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曉玲
在許多文章里,我們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孩子的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配合。”在學校里,班級的事情特別是學生德育這一塊,幾乎都落在班主任身上。班主任的重要性在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尤其是小學班主任的工作,它對小學生的成長和養成教育起著關鍵作用。
【教師例會,引出淺思考】
每周開教師例會時,校長經常這樣說:“請班主任記一下筆記,這個星期要做的事情是:一、……,二、……,三、……”,也能常常聽到教導主任、總務主任、少先隊總輔導員如此說:“請班主任每天要對孩子們進行常規教育、安全教育、養成教育……。本周養成教育要做的重點是……,安全教育方面要注意的是……。”聽著聽著,我感覺班級所有工作,似乎成了班主任一個人的事情。
人們總喜歡把教師比作園丁,我要說,最辛苦的園丁要數教師隊伍中的班主任了。但是,思考一下:僅僅靠班主任一個人,孩子們的教育真的能做得特別成功嗎?
【一次家長會,引發“非班主任的班主任心”思考】
大家都知道:小學階段是良好習慣養成和良好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學校與家庭的協作與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家長會作為學校與家長溝通的平臺,歷來被教師所重視。一般的家長會,都是由語文、數學老師在班級介紹孩子們的情況、應該注意的事項等。
我校二年級的教師們在開第一次家長會前,向年段長提議:我們是一個優秀的團隊,更有一批專業教師,比如音樂、體育、美術教師都是過五關斬六將選出來的專業的、本科畢業的老師,這是我們的優勢,老師們都有一股工作的激情。根據這個提議,經過年段教師與學校行政的共同商討,適應我校的條件,二年級開了這樣一次家長會:(1)年段長在廣播室介紹本次家長會的流程;(2)擔任本年段心理健康教育課的賴玲晶老師在廣播室為家長講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及應該注意的問題,全體班主任配合她的講座點擊多媒體課件;(3)任課的音樂、美術、體育老師依次在廣播室介紹上課需要家長配合的事項;(4)各語數教師與家長們面對面交流。
在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全體教師齊心協力,比如心理健康賴老師的講稿和課件,都是她和江校長、年段的老師們查過資料、改了又改定下來的;其他教師的材料也請來同一學科教師的幫忙修改。
這次家長會得到了許多家長的贊許,他們在《家長會反饋單》上這樣寫道:“孩子們真幸運!因為他們有一群專業的、有愛心的老師,更因為——每一位老師都有一顆濃濃的、不分你我的班主任心!這樣的老師、這樣的集體,一定能培養出習慣好、品德好、成績好的學生。”
這件事引發了我們二年段老師深深的思考,也使我們產生了強烈的“非班主任,也要有一顆班主任心”的想法和實踐愿望。
【從思考走向實踐】
有了想法,關鍵要怎么去真正做到呢?我們年段接下來開始了一次次的努力:
一、師師齊心——“班主任心”共促好習慣
1.使用評比表格,全體教師參與操作
首先由班主任牽頭,從大多數孩子入手,用積分兌換的評比法。表格內容包括上課紀律、課間活動和衛生三大塊,每周班主任在班級公布一次結果!重要的是,跟孩子們宣布——這個表格是班級所有老師參與的評比表,不僅僅是班主任的評比表!
表格是這樣操作的:(1)發現表現好的孩子,任課教師使用統一的貼貼紙進行獎勵,違反兩次就拿下一張貼貼紙。等到孩子的貼貼紙有20張時,就來換一張漂亮的書簽,書簽上印章蓋著醒目的“你真棒”三個字,旁邊還蓋著一個大大的獎章。孩子有10張書簽時,就來換一張小獎狀。(2)孩子哪個方面有進步,就由哪位老師寫小獎狀評語。小獎狀上是老師寫給孩子深情的話,如:“某某孩子,你在團結同學方面很有進步,表揚你。”(團結這一塊,由班主任寫);“某某孩子,你在上課專心、積極回答問題方面有進步了,老師和同學都喜歡你。”(可以由最有進步那一科的科任教師寫)。(3)期末結束,科任教師和班主任一起走進班級,參與孩子們的獎項評選。
2.面對突發事件,全體教師共同解決
二年段還有不少年輕教師,他們在遇到一些突發事件時,常常不知所措,甚至害怕。在學校的指導下,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年段一起商量:無論哪位老師碰到此類事件,首先要向班主任匯報。同時,在辦公室的老師要一起幫忙想辦法:這件事該怎么解決?班級的事,不能只是班主任的事!另外,在處理過程中,配班的老師要全程協同班主任解決事情,碰到問題一起想辦法。
二、溝通齊心——“班主任心”聯結你我他
為了孩子們的進步、成長,家校合作勢在必行,但它給教師們帶來了許多不容回避的新挑戰:比如時間不夠,教師知識的限制等等。面對新問題、新的教育需求,我們需要重建更加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的、新型的、與時俱進的家校關系和家校合作理念。
1.土方法,家校合力
每星期一上午,各班發給孩子一張“家校聯系表”,上面的內容是:孩子在家有禮貌、主動做家務、主動認真完成作業、主動看課外書、書寫認真等等方面。家長可以選擇“很好、比較好、不好”三個括號打鉤。后面還專門設置了一欄“家長留言”,讓家長寫上孩子的問題,和老師對話。
每個星期一上午收上“家校聯系表”后,班主任馬上把這些表進行分類,爸爸媽媽全給打“很好”的獎勵三張貼貼紙,在班級大大表揚;有打“不好”的,就找孩子到走廊談話;碰到家長留言,各位教師一起解決。
這樣做,老師們在前幾個星期都要花好長時間,但有了家長的督促、配合,越來越多的孩子慢慢養成了好習慣,能努力學習。到半期考之后,這種聯系表的“土方法”就完成使命,慢慢可以不用了!
2.小微信,老師、家長成一家
去年,我們二年段所有班級建立了班級微信群,而且每個班級群,每位二年級教師都加入了。
碰到家長問問題時,只要有看見的教師就可以幫助回答。這樣,解決了家校溝通不暢的問題,又拉近了老師和家長之間的距離;隔一段時間,老師們會把各科的學習重點、應該注意的事項、孩子們存在的問題發到微信上,讓家長對學校的工作和孩子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發現比較好的文章和學習方法時,年段共享,發到班級微信群;有些老師還特別有心,像比較難的知識點,還做成視頻上傳,也是年段共享,諸如此類現象還極多。
由于老師們不惜花時間堅持與家長溝通、讓家長隨時了解孩子的狀況,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被感動了,他們積極配合老師。這樣,我們二年段各班慢慢形成了熱愛學習、互相寬容、積極向上的良好氛圍。
我國有句名言:“人心齊,泰山移。”著名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也說過:“不管一個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體常常比他更聰明、更有力。”所以我們相信:積極調動老師們的積極性,每一位教師都懷著一顆“班主任心”,全民德育,孩子們一定會有更大的進步,老師們也能從中受益!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