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群
【摘要】近年來,職教園區因具有集約化發展、資源共享、產業對接等方面的優勢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動,成為一種新型的職教發展模式。本文就職業園區多樣化發展現狀進行研究探討。
【關鍵詞】職業園區;多樣化;發展現狀
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職業教育達到了空前的規模。特別是新世紀以來職業教育的發展成就令人矚目。據有關數據表明,截至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共有近15000所;年招生規模達到810萬人,在校生達到2056萬人;高等職業院校共有1184所,年招生規模達到310多萬人,在校生達到900多萬人;各種形式的職業培訓每年達到1.5億人次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3800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4800萬人次,企業在職職工和下崗職工培訓9100萬人次。并且,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5%以上,高等職業學校畢業生首次就業率達到68%。
同時國家也加大了對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從2006年至今,各級財政共安排資金約400億元用于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職業教育。其中,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80多億元,地方財政安排約220億元。中等職業教育學校學生受資助面達到90%。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享受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受資助面超過20%。
一、當前我區職業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1.職業教育發展與我區經濟快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適應
目前,我區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技術工人、高級技術工人短缺的現象,特別是在14個年銷售收入目標超千億元的產業領域,技能人才短缺嚴重。如2010年,南寧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來賓市等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包括數控機床操作、焊工、機修工、冷軋/箔軋操作工、鋁加工設備主操作手、汽車維修、電工電子維修工、鑄工、電工、鋁加工、氧化鋁、鋁電解工等工種人才缺少8—10萬人。而廣西區內職業院校可供給機械制造加工類畢業生只有10635人,電工電子技術應用與維修類畢業生為4155人,有色金屬冶煉加工類畢業生為240人,交通運輸類大專畢業生為2150人,化工及自動化儀表類畢業生為700人,遠不能適應我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需要。 形成以上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契合度不高。高職學院、中職學校和各類技工學校之間專業設置趨同,專業互補性較差。一些經濟管理類、計算機、電子信息、文秘、會計等辦學成本低的“熱門”專業,各層次都盲目爭辦,專業布局過多。而一些辦學成本高但與我區大力發展的10大產業集群對應、緊缺的工科專業如裝備制造、數控技術、有色金屬加工、能源電力、石油化工、汽車制造卻布點很少甚至空白。
2.職業教育經費不足,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較差 職業教育辦學成本比本科教育和高中教育高,需要大量的經費支撐。而目前,我區職業教育經費投入與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從政府層面看,各級財政撥發的預算內教育經費不足。從學校層面看,職業學校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財政撥款、學費和少量為企業培訓收取的費用。職業學校基本依靠自身滾動發展。從調研情況來看,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南寧市職業技術學院都感覺資金運轉壓力很大,其他學校就可想而知。特別是中職學校,撥款少,收費低,日常辦學經費捉襟見肘,改善辦學條件的資金更難籌措。這就直接導致職業學校辦學條件落后,學生技能技術的培訓受到制約。我區多數市縣職業學校沒有符合條件的實訓設備和基地,一些職業學校只能陷入“理論化教學”的窘境。
3.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尚不適應技能人才培養需求 師資是學校發展的核心條件。當前我區職業教育教師隊伍建設還相當薄弱。具體表現為:(1)職業學校教師缺編嚴重。(2)相當多的師資缺乏實際操作技能。(3)中職教師隊伍不穩定。(4)缺乏職業院校教師與企業人才相互交流的激勵辦法。
4.職業教育多頭管理,缺乏統籌 職業教育多元化辦學方向是對的,但職教管理存在條塊分割、職能交叉、政出多門、資源分散、效益低下等問題,也應引起高度重視和逐步解決。一是多頭分散管理。從橫向看,職業院校分屬教育、勞動、農業、工信委、交通、衛生、商務及其它行業部門管理;從縱向看,有自治區、市、縣(區)管理。由于管理部門不同,造成許多政策差異。二是職教文憑證書的發放分屬不同部門管理。高職、中職學校學歷文憑由教育部門發放,技校學歷文憑由人社廳發放,由于教育、勞動人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系,使得職業學校的教育資源與技工類學校的教育資源未形成資源共享的格局。 職教管理體制條塊分割、多頭管理導致的最典型現狀就是:政出多門,職業學校專業設置重復,無序競爭,資源利用率不高。且由于職教資源主管部門不同,職能交叉,導致許多政策一直不協調,而地方政府整合的難度很大。由于管理體制沒理順,協調機制未建立,宏觀上難以有機協調并形成合力,影響了職業教育資源的進一步整合以及整體優勢的發揮。
5.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步履維艱 企業能否大力支持和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是影響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區職業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企業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的現象,很多合作項目難以獲得企業的支持與有效配合,主動來尋求與學校合作辦學的企業少而又少。調研表明,88%的企業認為參與職業教育是一種負擔,表示不愿意與職業院校建立較緊密的產學合作。即使學校與企業簽訂了辦學協議,校企合作也僅僅停留在解決實驗、實訓基地等淺層次的結合上,而雙向參與、互惠互利、雙贏共生的戰略伙伴關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6.中職教育招生難,生源流失嚴重 “招生難、難招生”幾乎是所有中職學校都共同面對的難題。一些市和縣的職業學校連續幾年完不成招生任務。招生難的原因,一是對職業教育的認識還有一定偏差。二是技術工人待遇太低,薪酬水平、職務晉升的速度趕不上其他從業者。三是中等學校學生畢業后就讀高職院校,高職學生畢業后進入普通高校就讀本科、研究生的渠道不暢,影響了家長送學生報考職業學校的積極性和職業學校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四是就業準入制度還不健全。
二、對職業園區多樣化發展的思考
當前,中職學校的發展,面臨良好的機遇,也有嚴峻的考驗。下面就中職學校下一步改革發展的問題淺談幾點建議。
1.嚴格依法治校
中職學校要組織教職員工認真學習《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創建現代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點省的意見》、《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專業標準》、《中等職業學校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等規范性文件,為嚴格依法治校,推進中職教育改革發展奠定思想基礎。
2.堅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
中職學校要遵循職業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關注學生職業生涯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把學生培養成為愛黨愛國、擁有夢想、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例如,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在學生中積極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冼夫人文化、丁穎文化等地域性優秀文化、藝術和職業精神融入學校教育之中。
3.建設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
中職學校要強化教師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培訓工作,充分發揮教師教書育人的主導作用。注重培養專業(學術)帶頭人、教學名師和骨干教師,形成合理的教師梯隊。通過建立名師工作室、創建優秀教學團隊多種方式,充分發揮優秀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加強公共課教師、實驗、實習實訓和職業指導教師的培訓工作。要進一步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突出學高為師、德高為范。在廣大教師中開展“忠誠人民教育事業,爭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教師”活動。
4.突出抓好專業建設,拓寬學生成長成材空間
國家級、省級示范性中職學校要認真抓好后示范工作,要把在創建示范校工作中形成的成果加以鞏固,努力創建五位一體現代職業教育實訓中心,大力推進實踐性教學。在通過深層次交流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校教科研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引領職業教育改革發展。以專業課程銜接為核心,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關鍵,全面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相銜接,拓寬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為學生多樣化選擇、多路徑成才搭建“立交橋”。 重點提高青年就業、創業能力,同時為學生接受高等職業教育提供多種機會。重點考慮專業對接的成人教育模式和3加2對接模式。
5.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中職學校要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加強行業指導、評價和服務,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校企協同育人。廣泛開展實踐性教學。要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增強教學、學習、實習實訓等教育教學活動的融合度,進一步加大實習實訓在教學中的比重。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抓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退役士兵培訓、農村電子商務培訓,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和社會影響力。
參考文獻:
[1]沈楚.對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
[2]馬樹超.高職教育的現狀特征與發展趨勢[N].中國教育報,2006. [3]吳啟迪.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十一五”目標和規劃[J].職業技術,2007.
[3]劉占文,溫景文.中國高職教育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J].教育與職業,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