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軍
推行了2年多的“生本教育”,蘭州市柏道路小學校長龔瑞感覺最大的變化是師生的精氣神提升了。每當提及此,龔瑞的臉上總是漾起微笑:“課堂內外,教師忙起來了,學生動起來了,效果好起來了。這正是改革的初衷。”
柏道路小學位于城關區老城區,是老齡化居民、進城務工人員居住較集中的地方,生源主要是進城務工人員的子女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子女。2016年全校學生中,進城務工子女就占56%。生源的特殊性為學校教育教學也帶來相當大的“難度”:一是家庭學習條件差,絕大多數孩子家中沒有獨立的學習空間;二是家長忙于生計再加上個人文化底蘊不足,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三是生源流動性較大,孩子來來去去的現象普遍存在……
生源的特殊性,帶來的直接后果是學校的教學質量很難讓人滿意,這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橫亙在龔瑞心里,令她寢食難安。這樣的教育現狀還有沒有可能改變?如何改變?學校“突圍”的路子又在哪里?
發展困境催生課革之變
當區域課改由行政推動變為學校的自主行動時,學校打造高效課堂,就像人們都在追求幸福是一樣的,人人都在做,人人都有自己的追求目標,但追求的方式和結果卻各有不同。
“孩子在變,社會在變,我們若還延續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去改革不去創新,我們的學校就無法走下去。我們無法改變生源狀況,也無法改變課程內容,唯一能做的只有改變課堂。”2013年起,接任柏道路小學校長一職的龔瑞對此深有體會。
盡管這些年學校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嘗試和改革,但一些影響教育發展的深層次問題仍未得到根本解決:教育理念落后,課堂教學滿堂灌,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2014年,一次偶然的培訓機會,龔瑞聆聽了華南師范大學教授郭思樂有關生本教育的報告,讓她頓時豁然開朗。生本教育就是要把學生當作真正的學習主體,教師必須從控制生命轉向旨在激揚生命的教育過程,把教變成學,通過生本教育的課程與教學再造,讓學生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最合理的通向知識、能力和智慧的學習途徑,進而在充滿主動的“活的教育”中取得優秀成果。
培訓回來后,龔瑞立即組織全校教師開展生本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學習,并分批次組織老師遠赴廣州參加“生本教育”通識班、骨干班和備課班的培訓,讓教師們感受“外面的精彩世界。”
“還可以這樣上課?學校還可以這樣管理?”當生本理念創造的教育奇跡案例一個個擺在面前時,參加培訓的教師們興奮得都睡不著覺,晚上小組激烈的開始討論如何把生本教育“嫁接”到自己的課堂上去。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發揮自我的潛能,而不是一味地灌輸、填充。”三年級班主任劉雅倫說。
在接下來的大討論和頭腦風暴中,柏道路小學的教師們圍繞創建高效課堂,提出了四個要件:一是這節課讓學生獲得什么,獲得多少?二是讓學生用多長時間獲得?三是讓學生怎樣獲得?四是是否每個學生都達成了教學目標?
經過系列的反思與討論,教師們漸漸達成了共識:要用生本理念突破教育的現實困境,找到一條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教改新路徑,真正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
此后,學校確定了“激揚生命,幸福教育”的辦學理念,提出了“柏小四五三”生本教學模式,并確立了實驗班級。學校教研組圍繞創建高效課堂實施方案,制定了教研組研究計劃并扎實開展教研活動,以此形成全校聯動教研,加快點面推進。
生本教育激活學校活力
“柏小四五三”生本教學模式,圍繞課改核心,把高效課堂分為了三個維度。“四”是四備,即教師要做到有效的課前準備,“一級備課”備教材,“二級備課”備前置性研究和學習活動,“三級備課”備潛能生個性化輔導,“四級備課”備教學反思;“五”是“五學”,即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有效參與為原則、自主學習為中心,體現五個學習活動,即前置性小研究、目標導學、小組釋疑、全班交流、評價拓展;“三”是“三環節”,即個人自學、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四五三模式也是圍繞生本教育所倡導的‘先學后教,少教多學,以學定教,直至不教而教理念,滲透在每一個學科,甚至每一位教師和學生的日常學習中。”龔瑞說,從傳統課堂到高效課堂,學校從上而下、由外至內形成了普遍的共識。
一方面,每學期開學第一個月,全體領導班子進班聽課,對老師們備課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疑惑進行及時地指導反饋和跟蹤調研,利用業務學習時間組織老師們開展“潛心研讀文本,落實‘四五備課”、“挖掘學生潛能、構建高效課堂”、“在綜合學科中如何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等專題業務培訓。同時,積極邀請教研員來校進行調研聽課指導,并由教科室牽頭,通過領導班子高效課堂示范課活動讓更多的老師更快地融入到課堂教學新模式中,轉變觀念、加強學習。
另一方面,學校挖掘研究典型,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教師們進行思想與觀念的碰撞、融合。劉雅倫和王曉燕老師在倡導小班額自主學習方面有自己獨特的經驗與做法,由這兩位老師帶頭以經驗交流會、骨干教師示范課等形式分享自己的高效課堂研究。學習后,學校在全體教師中開展“優化課堂結構,全面提高質量”、“我對構建高效課堂的思考”等主題討論活動,并要求教師撰寫反思進行交流。
在高效課堂的推動下,學校涌現出了一大批“教學新秀”,他們都在不自覺中將高效課堂內化成了自己的主動行為。
“課堂要真、實、新、活,學生才會樂學,教師反而輕松了。”教師杜娟的課堂引起了教師們的共鳴。同樣,徐福玲老師的“合理安排各個教學環節時間,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祁惠娟老師的“語文教學重在‘三教——教師的思想、學生的個性、學生的感悟”,董婷妤老師的“構建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作為音樂教師要把好‘三關”等觀點為學校教育教學增添了活力。
與此同時,學校教研組圍繞創建高校課堂實施方案,認真制定了教研組研究計劃并扎實開展教研活動。“我們以細化教研組建設為依托,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師業務水平。”龔瑞說。
在“我與教材對對話”研讀教材活動中,學校利用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動和教研組專題研究時間組織本組教師通讀所任學科教材內容和課標,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體系、脈絡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編者意圖,把握課程整體目標和階段目標,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
在“我學我研我獲”教學研討中,學校每學期都開展優質課競賽,要求教案設計嚴格遵守“四五備課”模式,教學中體現對新教學模式的思考與探討,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比賽分課前說課、課堂教學、課后自評、課后答辯、課后研討五項內容。
副校長陳銳鋒說,學校還堅持領導班子每周3節推門課、師徒結對每周互聽2節課、青年教師每周2節的學習課,進一步指導和督促教師們靜下心來研究教材,提高課堂效率。
不僅如此,為進一步加強教研組建設,充分調動各教研組教師“創高效、提質量”的教研氛圍,增強各組教師的集體創優意識,學期末學校還開展了“優秀教研組的評選活動”,校領導通過各教研組教學常規、教研活動、教研組檔案整理等方面進行評價,激發了教師們的積極性。
此外,每學年,學校都會面向全體家長舉行兩輪高效課堂教學研究展示活動。活動中,老師們利用電子白板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展示語文、數學、英語、音樂、美術、校本六節精品課,之后在會議室圍繞學校建設和教學展開了座談,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
前來參加家長開放日的家長由衷地感慨:“真羨慕孩子,能享受如此課堂,讓我們對孩子的教育也有了全新的認識。”
“讓家長走進課堂聽課,親身感受孩子的學習狀況和學習環境,使家長有了新的提高,對孩子和老師有了新的認識,有的家長甚至還建議每月開展一次。”陳銳鋒坦言,課堂教學展示活動為家校溝通搭建了很好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實現了參與、提高、共享的愿望。
通過對高效課堂的研究與實踐,在先進教育理念的引領下,柏道路小學教師的教育觀念、教學風格、教育手段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涌現了像劉雅倫、王曉燕、楊靜等生本教育優秀教師,顧琴、杜鵑、楊靜老師分別在全國創新杯現場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她們敢于創新,大膽探究,切實踐行了生本教育理念,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經驗與做法,贏得了學生、家長、社會的認可和贊許。
學生成了課堂的主人
高效課堂的構建,受益者是學校,是教師,但歸根結底受益的還是學生。
也許,會有人問,高效課堂究竟是什么樣的狀態?
語文教師祁惠娟說,原來的課堂一問一答,只有尖子生能跟上教師的教學進度,其他學生都昏昏欲睡。實施高效課堂以后,課堂交給了學生,他們邊展示邊互動邊生成,每個人都有收獲。“課堂形式更多樣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自然更高漲了。”
課堂內外,每位教師都力圖想辦法、創機會讓學生自主學,多給學生活動、交流、合作、探究的空間和時間,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從分組、分工、合作到評價,都形成了一定的操作規范。
二年級學生張嘉倪說,自己原來很膽小,不敢舉手發言,通過課堂上的交流和展示,自己變得自信、大膽起來。“我最喜歡展示環節,我與小組同伴一起討論后,結合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掌握的知識展示給全班同學,非常有成就感。”
二(2)班張文凱,是一個好動、調皮的孩子。通過生本教學,他找到了自我,學習認真了,作業整齊了。
在柏道路小學,像張文凱一樣發生巨大變化的學生還有很多很多。生本,改變了孩子的性格,塑造了嶄新的靈魂,并創設了孩子在課堂上展示、討論、合作的天地,搭建了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
“課堂上大多是學生分組在展示交流和互動,那教師做什么?”“教師逐漸退出了中心,變成了教學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開始成為真正的學習者。”教師徐福玲說,起初自己還擔心學生學不會,課堂會陷于僵局或者形式,但她發現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漲,而且通過查閱資料,學生搜集的知識點很廣,講解得非常到位。
“課堂上,學生提出的觀點和問題,有時候會讓老師驚訝,甚至答不上來。”龔瑞說,在教師教學方式轉變的同時,學生的學習方式也發生了變化,課堂上學生有機會展示學習的思維過程,經常會聽到“老師,我來”這樣的聲音,學生們以個體、集體不同形式搜集資料、調查訪問、討論,這樣的課堂不僅“活”了,教師也輕松多了。
生本教育就是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它所揭示的教育本質就是提升生命質量,發揮生命潛能,具有強大穿透力、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龔瑞介紹,柏道路小學生本高效課堂的實施,讓長期處于被動接收的孩子們脫離桎庫,徹底釋放,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讓所有孩子擁有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天地,感受到了學習的快樂,體會到探究的樂趣。孩子們天真活潑、好奇進取的天性,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
生本教育也贏得學生、家長、社會的認可和贊許,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實施高效課堂以來,不僅僅是學校教育教學成績穩步上升,師生在各類競賽評選活動中獲獎率大幅度提高,學生們變得更加好學、更加開朗、更加熱情,師生關系也越來越好了。教學方式的轉變要求教師參與學習過程,做學生學習的合作者與學生一起交流、對話、探究,尊重學生的個性選擇,這樣的雙向互動客觀上必然引起師關系的變化。課堂上,經常會看到教師與學生同樂,一種積極探索、和諧融洽、平等互尊的師生關系正在逐漸建立起來。
而在另一個方面,學校的教研氛圍也發生了變化。“以往學校開展研究工作時,教師參與的積極性不夠高,參與面不夠廣,而通過課堂教學改革,學校教師參與和程度有了較大的改觀。”龔瑞坦言,無論老教師還是年輕教師,無論主學科還是綜合學科只要有研討課、觀摩課,都能看到教師積極參與的身影,不但通過集體備課、“說、上、評”等活動,深入參與了教研活動,老師還通過參加各種教學評比活動,使自己在科研方面有更大的提高。
柏小新葉,創造奇跡
生本教育是由華南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廣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郭思樂教授主持開展的大型教育整體改革實踐研究。
生本教育主張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的發展。廣大教師也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專業發展。
柏道路小學是我省最早開展生本教育試點的學校。在“以生為本”的教育思想影響下,教師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轉變,課堂教學則由單一的“講授”變為“個體自學探究—小組合作分享—全班交流展示”,以往嚴肅沉悶的課堂,在學生精彩的發言和大膽的質疑聲中,被更多的教師和家長認可。
生本的課堂區別于考本、本本、師本的課堂,區別于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采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學習,鼓勵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
2016年9月,蒞臨蘭州指導“生本教育”的郭思樂教授,在觀摩了王曉燕老師的數學“推理”示范課,聆聽了顧琴主任的生本教育經驗匯報后,大感欣喜和震撼,當場題詞:柏小新葉,創造奇跡。
奇跡來自于信念,奇跡來自于堅持,奇跡來自于創新。
這不是機遇,更不是巧合,而是柏道路小學三年生本教育夢的體現,更是全體師生勤苦與智慧的結晶。自2014實施“生本教育”改革以來,柏道路小學著力打造“陽光柏小、書香柏小、科技柏小、魅力柏小”的四張名片,以涵蓋“人文、科技、藝術、體育、行為、社會、生活”七類課程模塊《七色花炫柏課程》為基礎,開設“美術、合唱、舞蹈、財商、心理、科技、機器人、小記者”等怡情益智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實現了“實踐能力強、創新意識濃、文化素質高、藝術功底深”的育人目標,讓學生內外兼修,快樂學習,奠基人生基礎,成就人生精彩。
柏道路小學組織的期末“樂考”、“一元城市挑戰賽”、“線下閱讀,線上交流”等特色活動,被各大媒體競相報道,“讀書節”、“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等主題節日,讓師生幸福快樂。
學校教育全面開花,先后獲得了機器人比賽蘭州市創新大賽學生創作一等獎,甘肅省第31屆科創賽二等獎,第16屆機器人大賽FLL項目二等獎,機關王二等獎,WRO足球機器人西北賽區冠軍,蘭州市城關區2016年度教育工作先進集體;第十六屆中國青少年機器人競賽創新獎;第十七屆“共筑家園”甘肅省青少年科技體育建筑模型教育競賽團體二等獎;“童心接力中國夢中國文化我傳承”全國主題教育活動中優秀集體獎;城關區第18屆“飛北”航模比賽綜合團體的三等獎;城關區教師、學生合唱三等獎;學區校園足球男子組二等獎、聯盟校跳繩男子組第一名等獎項。學校獲得省級規劃課題一等獎,成功申辦了科技創新示范校、平安校園示范校,葫蘆絲特色學校。
“新葉隨根發似酥,清風送碧是蘭州。”這是生本教育創始人郭思樂教授對柏道路小學生本教育的贊許和肯定。柏道路小學,作為最早開展生本教育的試點校,在生本教育所倡導的“用生命激揚生命、用幸福詮釋幸福”的理念下,正在開出絢麗燦爛的花朵。
“生本教育倡導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健康快樂幸福成長。”龔瑞說,教育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只要每天有進步,適合的、符合教師自由發展、符合學生健康成長規律的教育教學改革才是最好的教育生態。
編輯: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