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愛萍
摘要:世界現代化的大致發展過程。中國和日本的現代化起步大致在同一時代,然而,這兩個東亞國家在近代史上的發展結果卻大相徑庭,主要是發展背景和學習方式的不同導致。
關鍵詞:現代化;世界;中國;日本;比較
現在這個世界是一個漫長過程的結果,這個過程我們就可以稱為現代化,它是包括我們所說的近代化、工業化、民主化等多種概念的一個總稱。
一、現代化是世界近現代史的主線
(一)世界現代化的起源
大約從14—16世紀起,西歐的城市商業文明開始對農業文明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這可以看成是世界現代化的起源。盡管當時西歐的城市和商業并不一定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但它獨立發展于社會主體結構之外的特點,卻使它向當時的主體農業文明發起了挑戰,如資本主義萌芽在城市手工業和商業中產生;文藝復興的興起;新航路的開辟;宗教改革的進行和民族國家的出現等,一種新的精神發展起來,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的巨大轉變,社會變動的時機已經來臨,這就是近代世界的起點,現行世界史教材也把這些古代史的內容作為一個獨立的章節為近代歷史的學習作了鋪墊。
(二)現代化是在政治領域首先開始的
英國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英國革命則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嘗試,最終為克服專制王權鋪設了道路。這之后,英國走上了順利發展的道路,工業革命的發生,說明在一個合適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經濟會發生飛速發展。隨后美、法兩國也用不同的方式完成了政治變革,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即“工業化”接踵而來,并引起了整個歐洲封建國家爭相實行現代化的浪潮,現代化就在這些地區首先傳播。這樣,我們看到,為追趕現代化潮流,革命風起云涌,法國革命、德國革命、北美獨立戰爭、1848年革命、德國和意大利的統一、美國南北戰爭等;民族國家的發展,戰爭此起彼伏,英荷戰爭、七年戰爭、拿破侖戰爭等,最終發生了世界性戰爭;社會的重新整合,階級斗爭尖銳,憲章運動、法國工人起義等等。到了20世紀初,歐洲北美已基本完成了現代化,成為現代化的先行者。英國原來的移民或殖民地也成為發達地區。從本質上說,現代化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締造了一種新的文明,即工業文明。
(三)現代化經歷了由西歐向整個世界擴散的過程
當現代化向歐美以外推進時,它表現出了極強的擴張性。最初,這種擴張在一些“邊緣文明”地區進行,如非洲、美洲、太平洋島嶼等,為歐洲集聚了大量的資本。工業革命后,擴張逐漸向文明核心地區擴展,西亞、北非、印度、中國等,都不同程度地落入其中,世界也隨之連為一體。不過,在現代化的沖擊下,不同的文明和種族經歷了不同的探索和挫折后,從19世紀中期開始,也紛紛對傳統進行變革,也先后走上了現代化的道路。最初,它們大多(除日本)從模仿西方開始,單純進行“器物”的現代化(洋務運動表現最突出)。經歷失敗后開始思想、制度變革,如辛亥革命、印度革命、凱末爾革命等等。二戰后,現代化的浪潮推向全世界,首先是實現民族獨立,隨后致力于發展經濟,到了20世紀末,許多國家尤其是一些亞洲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可見,現代化經歷了由西歐向整個世界擴散的過程,無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解放斗爭,第三世界的興起發展,還是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發展和解體過程,甚至錯綜復雜的國際關系,一切都和現代化有密切關系。
(四)近代思想史的主線是意識形態的現代化
近代以來的思想潮流主要有理性主義(現代化社會最基本的思想之一,否定中世紀封建神學觀)、科學主義(理性主義的自然延伸,現代化社會另一基本思想,追求客觀真理)、民族主義(宣揚民族與國家的結合)、民主主義(嘗試以平等、民主解決社會矛盾)、進化論思想(追求先進,主張改革)和社會主義思想(超越弊端日益暴露的資本主義制度的追求)等等,無一例外都有符合現代化發展,服務于現代化要求的特點。
二、中日現代化發展的比較
綜觀世界歷史,古代日本的發展一直在中國之后,長期以來一直處于“中華文化圈”內。而從近代初期來看,兩國閉關自守的狀態也是中國大約提前十多年就被打破,當日本國內正在醞釀推翻幕府時,中國的統治者已經在鎮壓了一次大規模人民革命后進入了新辦先進工業的高潮。但是最終,19世紀末兩國之間的戰爭卻宣告了日本在現代化追求中的勝利。應該說,中國和日本的現代化起步大致在同一時代。然而,這兩個東亞國家在近代史上的發展結果卻大相徑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如此大的反差呢?
(一)首先從背景來看
1.兩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經歷了幾百年的發展,在自然經濟的排斥和重農抑商政策的壓制下,極其困難地緩慢生長;而在日本,隨著封建領主經濟的瓦解,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形成并得到發展。
2.兩國的封建經濟的不同特點決定的。在中國古代歷代王朝的統治中,長期利用對土地和賦稅的不斷調整,將商業和手工業牢牢地控制在農業發展當中,形成了分散性的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基礎。而日本至德川幕府統治開始,日本實際上是由幕府和藩國共同構成的封建國家,以藩國為單位形成了封建領主經濟形式。各藩國之間的商業貿易未來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這和西歐有類似之處。其實,在中國歷史上也有過這樣一段時期,我們也可以發現兩宋時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和政治上的分裂有某種必然聯系,而自13世紀以來長期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加強,乃至對外的零需求,對資本主義商業的發展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障礙。
(二)再看兩國對現代化的學習方式
中國是從模仿西方開始,單純進行“器物”的現代化(洋務運動),經歷失敗后才開始對思想和政治制度進行變革(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這不僅僅是一個放慢了步伐的過程,從洋務派站在頑固立場對維新運動的阻撓、康有為為首的保皇派淪為革命派的敵人等表現,我們看出了中國現代化 阻力不僅來自封建王朝,來自西方列強,更來自“西化的前輩們”,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動搖了中國人對現代化的態度和信心。而日本,日本人從一開始就敏銳地抓住了現代化的核心,民族獨立、經濟發展和政治改革幾乎同步進行,這使它獨立于后發展國家現代化模式之外,成為一個特例。不斷有人撰文分析其原因,或曰政治體制的集權效果,或曰民族文化的好學精神,或曰經濟基礎的開放風格等等,不一一而論。
總之,19世紀末20世紀初,日本已經成為東方最發達的現代化國家,它已經在試圖將中國置于它所倡導的“日本文明圈”中來。與此同時,中國大概在北洋政府統治時期才開始向近代化社會轉型,落后日本大約三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