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園花
摘要:語文是一個知識面寬,內涵深的學科。做任何事情就要講方法,方法得當就做得快,做得好。學習也是一樣。微觀具體的做法叫做學習方法,宏觀整體的做法叫學習策略。語文學習有具體的方法,也有整體的策略。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未來社會里,“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因此,作為教師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問題;建議
隨著新課標的推廣,當前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正在進行改革和創新。在這一過程中,語文課堂無論是學習教材還是教學思想等方面均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相對于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來說越來越開放,課堂教學方式多變,充滿活力,師生關系更加和諧,但是仍需不斷完善,加以改進。
一、語文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和教學誤區
根據我國現在的教學現狀看來,小學語文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對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水平有一定顯著培養,但是所取得的具體效果并沒有那么明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學生寫作能力的進步程度。學生語文寫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訓練成型的,很多時候教師需要對學生的文學素養進行深入的培養,課本素材是遠遠不夠的, 教師要通過優秀經典書籍摘選,網絡資源選擇等手段來擴展學生的文學視野,充分了解寫作方法和技巧,形成自己獨特的寫作風格。當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讀與寫作為最關鍵的手段,在能力提升中扮演著不可小覷的角色。兩者之間相互作用也是不可以分割的,比如說教師在實踐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沒有將作文融入進日常生活中,將課本講解和作文寫作講解分開進行,使兩者成為獨立的教學內容,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聯想就會大大折扣,從而降低學習效率,失去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還有對學生的語文寫作技巧的培養,以及一些基本的寫作手法,很多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沒有基本的認識,導致自己的學習效率顯著下降,對此,教師要從學生的基本功抓起,讓學生了解閱讀材料的基本語文技巧,讓學生可以在充分掌握基礎知識前提下,對課堂教學內容中的寫作教學和文章閱讀有充分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水平。
二、加強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
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小學階段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閱讀基本素養進行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塑造階段,很多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意識都需要教師進行有效的引導。因為在學生發展的初級階段,學生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夯實學習基礎會減輕學生以后的學習壓力,而學習能力的提升能夠促進學生的學習效率和素質發展,為終身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改革中,內容最重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書本上的內容才是學生應該學習的重點,其他形式上的東西可以適當增加,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老師的教學質量,然而評價老師教學質量的標準是學生能否從老師這里學習他們應該學習的知識,而不是公開課和教研課有多么的動聽,學生是多么的配合演出。學生可以在學習書本上的知識之外,自己可以根據老師的推薦和自己的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課外書籍和其他形式的途徑來豐富自己的學習生活,提高自己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然而一切都應該建立在學習好書本類容的前提下進行。老師提倡的自主學習亦是如此,老師應該把控和引導學生走向正規的道路上,不能讓學生過度自由,否則在啟蒙階段學生走向歧途,后果難以挽回。
四、完善小學語文教學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方式是課程改革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在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背景下,評價方式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以此適應教學內容的調整與創新。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創新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教師在評價方式創新方面要以標準化測試為基礎,檢查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能力,但是不能以此為全部的評價內容。在評價過程中要加入對學生創新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及人文關懷的評價,可在每個教學單元設計一個配套的情景模擬環節,要求學生根據所學課文內容,結合自己生活實際,選取一個視角進行情景模擬,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從字詞運送、語音標準程度和課文主旨理解三個方面進行打分,并將這一成績作為期末成績的參考,進而打破傳統以單一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準的方式。
五、轉變師生主次關系
教師由傳統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減少對學生的控制和制約。學生由傳統的被動接受式的學習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意識。同時,教師要盡量避免課堂上出現各種形式主義的教學活動。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提問的問題需要經過細致的刪選和推敲,在界定答案時也不必過于依賴教參上的標準答案,只要不違背文本原義和正確價值導向,就可以給學生空間讓其自由發揮,這樣尊重了學生的多元理解和個性感受,又讓師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師還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互相交流交換思想,在加深對彼此了解的同時也讓學生對同一問題得到了不同角度的認識,收獲了不同的思想。
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資源優勢
從教材本身來說,新教材的編寫特色鮮明,個性化突出。而且對于自主性的體現比較合理,不但考慮到了教學過程所需要的,也從方法上進行了解析,給了教師足夠的發揮空間。這也符合語文教學的特征。另一方面來看,對于各方面的要求是一個提升,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強思考,在備課上,在方法上,在資源的利用方面、拓展方面,都要求教師有足夠的自主準備。以《畫楊桃》一課為例。教師讓學生思考:楊桃生長在什么地方,進行啟發式引導,漸漸調動起學生的情緒。再經過探討它的顏色、形狀、價格等,進行開動腦筋與思維拓展。
新課改下,無論是小學語文的教材,教學方式,教學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全新的教學模式正在慢慢滲透到我們的生活中。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面對改革后出現的問題,如何去積極應對都是值得我們不斷研究的課題。作為小學生的引導者,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和總結問題,在面對改革后出現的情況,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希望越來越多的老師能意識到改革后出現的種種問題并積極糾正,幫助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語文素質,強化自己的發散性思維,為學生都創造一個最優的學習環境,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利娟.淺談小學語文課堂的改革現狀.新課程與教育.2011.
[2]王曉燕.小學語文改革后的諸多問題及解決對策[j].語文日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