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梅
【關鍵詞】 語文教學;閱讀;積累;能力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6—0047—01
新課標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閱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能促進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并運用語言。學生只有多讀書、多看書、多積累、多記憶,才能在寫作的過程中才思敏捷。
一、注重學生對閱讀的積累,讀才是根本
要想真正做到對閱讀的積累,重視讀是非常關鍵的部分。在語文課上,我們總是能夠聽見學生瑯瑯的讀書聲,學生通過閱讀課文這種方法走進文本,真正去品味語言的魅力。例如,學朱自清的《匆匆》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把整個班級的學生平均分為幾個小組,讓幾個小組之間進行閱讀比賽,可以讓小組中幾個人做讀課文的工作,其他幾個人通過資料查找關于作者以及課文的相關知識,通過一定的時間準備后,進行小組間的比賽。這樣,學生課后一定能對所學的這篇文章印象深刻,同時也能用這種方法帶動課堂的活躍度。
因此,只要教師用心去設計課堂環節,只要肯花時間研究,堅持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鼓勵學生大聲地閱讀,閱讀聲會成為學生生活中的美妙音符。
二、鼓勵學生閱讀,重視理解部分
小學是學生進行積累的最佳時期,也是人一生最好的記憶階段,背誦一些較為簡單的優美詩句,或者是一些簡短的有代表性的文章,這對于處于最佳記憶期的小學生來說是一件比較容易的事情。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運用一些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地去記憶文章,例如,在遇到一些課本上要求背誦的句子或者段落的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全部背誦。當然,在讓學生進行背誦的同時,教師也應該給予背誦較快、質量較好的學生一些獎勵,并且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表揚,這樣不僅能夠激勵被表揚的學生更加努力,也會激發其他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真正理解課文的意義。一篇文章,無論是它的寫作手法、寫作構思,還是寫作技巧,每一方面都是經過作者用心表達出的,因此,只有教師引導學生真正地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才能從所學的文章中獲取所需要的寫作思路,巧妙地運用其寫作手法。閱讀課上的主要的任務就是提升學生在閱讀方面的能力,在這個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好地運用文字,寫出令自己以及教師滿意的優秀文章。
三、以讀代寫,加強學生寫作練習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所有的事物都離不開平時的日積月累。隨著教學的不斷改革,課堂上對學生閱讀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對于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例如,在學魯迅先生的作品《少年閏土》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寫下學習這篇文章的讀后感,而且可以適當地寫點關于自己與小伙伴之間的故事,這樣學生不僅能夠在課堂上用心地去學這篇文章,在課后也愿意花時間去了解更多的關于文章的知識,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學生的文章寫得越來越精彩,也會適當地運用一些名人名言以及著名典故,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讀代寫”。
四、要學會從課文入手,提倡學生的個性表達
說是寫的基礎,教師能夠運用課后時間開展一些關于“說”的活動,例如,可以讓學生模仿著名的句子,再發揮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大膽地表達出來;教師也可以開啟一個話題,讓學生運用自己的積累,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暢所欲言;教師也可以先說出一個不完整的事物,引導學生開發自己的想象力,把不完整的地方補充上,教師在引導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多運用課文中所學習的知識。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更加留心身邊的事物,更愿意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對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會有所加強,更為以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要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不是一時一刻就能解決的,要靠平時的多讀,多寫,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