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洪偉
摘 要: 心理契約作為管理心理學的一個范疇,可應用于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將心理契約理論引入學生管理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自律性,突出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更強調學生管理工作“以人為本”的時代特性。從心理學和管理學的角度豐富了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理論,為高校學生工作者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剛柔并濟,提高管理效率,實現和大學生的有效溝通,用無形的契約方式促進有效管理。
關鍵詞: 心理契約 高校 學生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一直是各界關注的焦點,受人文主義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體現出了柔性管理的特點,人文關懷、發展型學生工作模式等概念被相繼提出,同時期望、激勵等心理學理論開始應用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將心理契約理論引入學生管理工作中,是學校主體和學生在公平位置上的溝通交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心理契約是指當事人并未通過某種顯然的形式,直接而明確地表達意思,但是通過心理暗示的方式,使雙方相互感知并認可各自的期望,進而形成的一套隱形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1]。
一、運用心理契約開展學生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一)創新工作理念,探索學生工作新途徑。
學生管理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在傳統學生管理辦法的基礎上,還要不斷尋求新的視角和探索新的理論。創新性地開展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是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也是大力推進學生管理工作實效性的有力舉措。
(二)在教育中落實科學發展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全部活動是為了人的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是簡單地迎合學生,而是一切工作都圍繞學生的健康成長開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心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2]。高校管理者要與學生建立心理契約,才能讓學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和滿足,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契約的內容和學生的職責。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法制”的環境,更要讓學生享受平等、公正、自由的校園環境。這種優良的校園環境的塑造要靠心理契約實現,使得雙方主體有平等的責任和義務,在心理契約的構造過程中,要實現心理契約的內容,還要求雙方遵守誠信,友善溝通,才能最終符合雙方的期望,順利完成心理契約。
(三)心理契約式管理是傳統學生管理方式的重要補充。
傳統的學生管理制度對學生而言常常有“限制”、“懲罰”的嫌疑,高校的目的往往是指導學生學習和成長,鼓勵學生在成長的基本軌跡上不斷前進。它既是管理工作中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又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激勵學生早日成才具有重要的協調和規范作用。但是少數學生對于學生守則、制度通常具有抵觸和防備心理,致使一些校紀校規實施起來比較困難。剛性的制度往往不能適應豐富、快速的新情況,學校制度又不可能朝令夕改,因此學校有必要與學生構建有效的心理契約。制度以外的東西可以通過動態調整實現,在共同目標基礎上,發揮心理契約的柔性管理功能,將個人的發展整合到學校的發展之中。
(四)心理契約能使雙方互惠互利、共同進步。
心理契約實質上是一個期望形成與滿足的過程,這種期望不只是對對方的期望,同時要求自身能夠踐行契約過程中的義務,心理契約的內容會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斷調整,學生和學校管理者都要在契約的踐行過程中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符合自身和對方的需求,若發展方向大致趨同,學校根據學生的期望,提供符合學生期望的生活和學習環境,最終使得學生理解學校與自己是榮辱與共的,學生在校期間的良好表現,會換來學校為學生提供更好的環境和前途,高校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學生的整體精神風貌會變得更好,達到雙贏的目的。
二、如何構建心理契約視角下的學生管理工作模式
(一)確定雙方合理的期望,正確認識心理契約的雙贏性。
心理契約的兌現和完成要靠雙方共同維護和遵守,而期望是形成心理契約最基礎的內容,因此確定合理的期望,明確自己在心理契約中的責任和義務是順利完成心理契約的必備條件。這種合理的期望包括學校對自身及學生的期望,以及學生對自身和學校的期望,學校與學生對對方的期望值相對于各自的自我期望來說,過高和過低都不會被對方認同,只有對對方的各項期望與自我期望沒有顯著差異而被認同的部分,才構成雙方心理契約的內容[3]。
(二)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暢通溝通途徑。
要有暢通溝通的途徑,真正解決學生的呼吁與訴求,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才能使得學生管理者不盲目居高臨下,不做學生眼中的“獨裁者”。契約雙方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是平等的,學生與學校雙方期望應該是相互包容和相容的,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因此,高校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定期召開學生座談會,分層面(學生黨員、學生干部、普通學生)、分年級、分性別吸取來自不同角色的學生的意見,同時要廣開言路,設立不同的意見反饋渠道。如開設校長熱線、校長郵箱,讓學生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給學校的高層管理人員。但有的學生的期望可能與學校存在差異甚至矛盾,對此,學校不應該一味地否定或者排斥,而應該運用學生能夠接受的方法加以引導,至少要保證學生的發言權,使得雙方期望通過磨合,最終相容[4]。
(三)恰當運用心理暗示技術,保持良好溝通。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除了通過語言與他人溝通,同時采用非語言技術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可以說,暗示乃是人們在社會化過程中習得的一種基本技能,完全不發出暗示或不受暗示的人在這個社會中是不存在的,差別只體現在暗示技能的高低和對暗示感受程度的強弱上[5]。個體間的非語言溝通,往往通過肢體語言、語音語調等實現。在學生管理工作中要通過暗示技術傳遞學校管理者的期望,不僅體現在師生間的非語言溝通,同時體現在大學文化的塑造。可以說心理暗示是人際交往和個體社會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已經是我們交往和溝通的基本技能。加之,心理契約的最顯著特征就是它的內隱性,這種內隱性要求雙方在建立心理契約的過程中,必須用暗示的技術影響對方,促使對方朝著自己期望的方向發展。
(四)建立以人為本的激勵機制。
根據人本主義理論,教學要順應人類發展的特點,主張“以學生為中心”,認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在學生管理工作中,我們一樣要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和管理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尊重、理解和接納,在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適時給予激勵,哪怕是再微小的改觀,也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視,讓他們體會到被關注、被接納的感覺。因此,高校必須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使學生明白什么是學校所提倡的,什么是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讓學生懂得學校的發展和壯大跟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自己是學校的一分子,學校在為其提供服務的同時,自己也應該履行作為學生的職責。
(五)建立一支素質高、業務精的學生管理隊伍。
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特殊的人際互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管”人,更要懂得如何“育人”,學生對于學校的期望,實質上是對于學生管理工作者的期望,包括管理者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人格魅力、知識水平等。因此對于高校的學生工作管理者來說,要以學生的教育、管理、服務和德育為工作核心,將學生需求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高校人事部門要負責最初的人才甄選工作,對于高校學生,管理者要有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學等相關專業背景,并定期組織相關知識的培訓和學習,充分利用職稱評定、知識競賽、職業能力比賽、獎罰機制等手段,提升學生管理者的業務水平和能力。
(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學校為了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約,要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學習環境,如美麗的校園、明亮的教室、舒適的寢室、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方便的后勤服務設施等。除了基礎生活設施以外,優秀的師資隊伍、優良的教學方法、豐富的文化生活、有序的管理等都是學生心理契約中最現實的、最需求的內容。通過軟硬件配備,使學生感受到學校對他們的期望,讓學生在寢室文化、社團文化、課堂文化、校園景觀、校風校紀等方面深刻感受到學校的培養方向。所以,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對于激勵學生成長,砥礪學生進步,維護高校穩定,促進高校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生與學生管理工作者形成心理契約的必備外部環境因素。
總之,心理契約是一種情感契約,雖然無形,卻比有形契約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影響著雙方的相互信任和理解[6]。在教育領域,心理契約是聯系教育者和學生的重要紐帶,是學校發展和個體發展的共同需求,從滿足教育主體間的心理需求出發,通過心理契約的構建,使學校和學生都產生良性發展,使得學生管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理性化。因此,心理契約理論在學生管理工作中的運用具有特殊的意義與價值。
參考文獻:
[1]曹威麟,朱仁發,郭江平.心理契約的概念、主體及構建機制研究[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7(02):132-135.
[2]馮剛.堅持立德樹人注重提升質量扎實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創新發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0(1):1-4.
[3]胡忠光,彭春妹,曾小紅.高校學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約構建[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04):98-99.
[4]張立迎.心理契約研究的新進展[J].社會廣角,2006(2):212-213.
[5]曹威麟,董玉芳,田飛.論心理契約中不可或缺的暗示溝通[J].江淮論壇,2007(02):21-25.
[6]葉琳琳.高校學風建設與學生工作心理契約構建[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1(02):72-76.
基金項目:吉林建筑大學城建校級社會科學類項目(批準號:院科字[2015]第02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