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峰
【摘 要】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角色發生很大的變化,現在的教師不單單是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而且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我們活動中心沒有教科書,因此要開發好“教科書”。做為活動中心書畫項目負責人,更要學會挖掘與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課堂。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美術;教學
新課程的實施使教師角色發生很大的變化,由課程的實施者變成了課程的開發者和實施者。校外教師只有盡快實現角色的轉變,才能夠在開發過程中承擔起積極的角色。一方面不少教師沒有很好地去開發利用方方面面課程資源。教師應當改變這種落后的思想,要樹立新的課程資源觀。另一方面,由于教師對課程資源的意識和開發能力的缺乏,大量作為課程要素來源的課程資源被埋沒,不能及時地進入實際的教學中,造成許多有價值的課程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挖掘和利用貼近學生的社會與現實生活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素材進課堂,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一.觸摸鄉土,挖掘原生素材服務美術教學
當下的美術教學往往遠離學生生活,顯得不夠親切。因此,教師在上課時要盡量增加當地鄉土文化,深挖地方傳統藝術資源。例如。2006年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工藝——南通藍印藝術。教師可以以現場觀摩或觀看視頻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體驗和認知傳統工藝的博大精深,同時課堂上也可以結合其工藝特點加以創作。造型可以簡單,甚至可以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卡通人物。此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體驗扎染工藝,指導學生制作造型可愛的布藝玩偶等等。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教學,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引導學生把美術學習與生活經驗,周圍環境相聯系,表現生活,運用生活,贊美生活。比如可在美術課中增加《我們愛勞動課的教學內容中添加一些農村勞作的場景,特別是農村孩子參與勞動的場景,再添加一些做餃子、包粽子、做壽桃等鄉土文化素材的教學,課堂內容就更豐富了,教學過程也就更富有感染力,教學效果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再如在美術課中增加《綠化家園》的教學中,可用視頻帶領學生欣賞淳樸的田園風光,環境優美的農家小院。除此之外,還可以了解各村的“風水樹”,從認識身邊熟悉的樹,并發現樹與環境的關系,教學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在增加《四季歌》中,引導學生看看袁灶一年四季的鄉村風光:春天灘林中草樹發芽,梯田間油菜花黃;夏天水池中荷花爭奇斗艷,瓜田間瓜果飄香;秋天柿子掛紅,楓林橙香四溢;冬天冰筍倒掛。一堂美術課的成功與否,教師對上課素材的吸收與處理很重要,也迫使教師不僅要成為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更要成為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建設者。
二.利用寫生,把教學活動搬進大自然
“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發現。”(《羅丹論藝術》)。我們的家鄉自然資源豐富,關于美術的繪畫資源更是隨處可得,田野風光、自然景觀等等,都是學生繪畫的好題材。因此,就自然資源如何在美術教學中使用的探索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在熟悉的家鄉尋找美,在取材中欣賞美,在繪畫中創造美。農村田野風光是學生寫生極好的課程資源,我們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把課堂搬進大自然。田野、溪流、農舍、樹木各具特色。這時帶領學生身背畫夾,手拿畫筆,一幅幅美麗的畫卷便在學生的手下誕生了……這樣的活動不但使學生領略了大自然的美,更激發了他們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捕捉素材的能力,讓學生興趣盎然。
三.以家鄉之變,激發學生思維漫游
昨天、今天、明天,憶(尋找)昨天,看今天,想明天。改革開放以后,家鄉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生機。一幢幢小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闊的道路四通八達;……這些都是現代農村亮麗的風景線。觀察農家園,描繪農家美,激起孩子們濃濃的愛家鄉之情。通過觀察、采訪,了解家鄉的過去,感受到家鄉今天的飛速發展,再引導學生暢想未來,為家鄉設計宏偉藍圖。如:《我為家鄉造大橋》、《未來的好幫手》、《我心中的游樂園》等等課程。
非物質文化資源是一個取之不盡的美術資源庫,我們要用這個資源庫服務課堂教學。我們應該多引導學生觀察、體驗這片質樸的、可愛的土地,攝取身邊的畫面,讓學生盡情去描繪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及豐富多采的內心世界。
四.運用民俗風情來充實校外美術教學活動
走進生活,我們會發現固有的生活習性養成的是鄉親們特有的自娛其樂,表現出家鄉人民祖祖輩輩淳樸善良的“和文化”。如農家慶賀活動,他們有自己特有的方式:以宗族為主線,以親戚鄉鄰延伸外線。殺豬宰羊、走鄰訪友、逛廟會、看大戲、做壽桃、做米餅……真正體現了農家人“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歲時節令習俗有:立春、春節、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七夕、中秋、重陽、冬至、二十四夜祭灶、除夕。而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美好的傳說,都有它獨有的魅力。在袁灶比較隆重的節日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春節等。不同的時節,農民有不同的慶賀方法:如清明節家家戶戶搗糍粑、做“米餅”;端午節做粽子、賽龍舟;中秋節的月餅、合家歡聚;冬至磨湯圓粉;元宵節放焰火、掛燈籠、鬧龍燈;春節吃餃子、走鄰訪友合家歡慶,喜洋洋的節日氣氛……學生生活在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環境中,陶冶了個性和情操,增加了對家鄉的熱愛,同時為美術創作增添了不少素材。近幾年國外節日對國內節日的沖擊,鄉土文化正在淡化。可喜的是農家游的興起,讓城里孩子親身體驗民俗文化,真正的認識和了解濃郁的本土節日以及南通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我們老師在美術課中要多編排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讓學生了解節至習俗,這不僅是為兒童畫的創作挖掘好題材,同時也發揚了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