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德民
摘 要:隨著經濟和科技發展,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馬鈴薯的機械收獲發展也比較快。本文主要研究馬鈴薯機械收獲的現狀,并對馬鈴薯機械收獲的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關鍵詞:馬鈴薯;機械收獲;現狀;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S233.7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67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經濟作物之一,它的各個生產環節中收獲時間最緊迫,耗時也最多,而收獲是保證高產的關鍵環節。目前馬鈴薯收獲所用到的機械主要是挖掘機和聯合收獲機2種,我國用的比較多的是結構簡單的挖掘機。
1 馬鈴薯收獲機械概述
外國馬鈴薯收獲機械在20世紀初開始出現,主要是用來代替手工來挖掘薯塊,到20世紀末出現以輪式為動力的馬鈴薯挖掘機。20世紀50年代左右馬鈴薯收獲機械在前蘇聯和歐美等國開始大量生產并使用。目前國外馬鈴薯收獲機械主要是升運鏈條式聯合作業機械,技術水平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國外馬鈴薯種植采用壟式種植模式,這樣雖然能一次性完成挖掘,馬鈴薯和土塊分離,實現馬鈴薯大小自動分撿,自動裝車,對馬鈴薯的薯塊損傷小,但是國內對這種馬鈴薯種植模式及收獲模式不適應,因此不能完全照搬。
2 馬鈴薯機械收獲現狀
技術問題。因各方面投入少,導致從事馬鈴薯收獲機械研發和生產的廠家比較少,現有的馬鈴薯收獲機械大多是根據經驗來研發的,技術儲備和研發的力度都不能滿足現有要求。再加上制造的環節質量不高,導致收獲性能不穩定,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對于引進的外國機械,在改革后也都有缺陷,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國馬鈴薯收獲的實際要求。目前大部分馬鈴薯收獲機械只有挖掘功能,沒有薯蔓的分離裝置,這就增大了機械收獲時的阻力,消耗機械收獲時的動能。現有的小型拖拉機與馬鈴薯收獲機械普遍存在動力不足的問題。表現在小型拖拉機不能1次性完成挖掘、分離作業,更完不成去秧、裝箱等工作。我國現有的馬鈴薯收獲機械基本都沒有專門的薯蔓分享裝置,常常發生機器纏繞阻力生產作業。適應性差。馬鈴薯收獲的時期是比較短的,氣候不同對收獲機械的使用要求也不盡相同。全國各地種植馬鈴薯的區域對馬鈴薯種植技術要求不一,有的區域采用人工點播種植,導致規格多樣;有的區域實行套種,導致行距不一;再加上收獲前期馬鈴薯的葉子生長過快,容易造成機器纏繞,導致馬鈴薯薯皮損傷。種植技術與機械收獲適應度不高,可靠性低。因現有技術和工藝問題,現在使用的馬鈴薯收獲機器質量稍差,使用過程中故障較多,輔助生產作業時間長,效率低,工作可靠性低,利用率低。馬鈴薯收獲期比較短,對收獲機械的使用性能高,但是現有機器的可靠性低,功能也較單一,實際利用率較低,投資回報周期長,限制機械收獲的發展。
3 馬鈴薯機械收獲發展趨勢及建議
加強農機和農藝的結合。我國南北差異比較大,土壤、氣候和地形都不同,種植習慣也不同。在馬鈴薯種植時多采用人工點播,導致行距不統一,這樣不利于機械化作業。建議將馬鈴薯種植變成連片種植,進行機械統一種植,有統一標準,為后期收獲創造基礎條件,提高生產效率,降低馬鈴薯收獲時的作業成本和破損率。加強馬鈴薯收獲機械的研發。我國近些年研發的馬鈴薯收獲機械多數功能單一,只是將馬鈴薯從地里挖出,之后還要靠人工來撿拾、處理。需要研究中小型收獲機,可以集挖掘、分離、清選和輸送為一體,不但功能多而且工作效率高。在功能增加的基礎上,要提高馬鈴薯收獲機器的適應能力,主要在挖掘部件和除秧部件上做文章,加強研究,以促進向機電一體化發展。要在機器速度提高的基礎上降低對馬鈴薯造成的損傷,研究解決馬鈴薯收獲與地塊、莖葉和雜草之間的矛盾。提高收獲機器的可靠性。馬鈴薯收獲機器的工作條件比較惡劣,容易導致零部件的腐蝕或斷裂,因此在研究和設計馬鈴薯收獲機器時要從結構、工藝和材料多方面分析,以提高零件的使用性和可靠性。對于容易損壞的部件要提前做處理,比如對表面進行噴涂等,以改善部件質量,提高使用壽命,減少維護費用。加強基礎性能研究。基礎性能研究主要研究2種性質:土壤的性質,這樣可以確定機器的受力特性;馬鈴薯的性質,可以減少在收獲時對馬鈴薯根莖的損傷,提高馬鈴薯薯塊的分選率。研究這些基礎性能,在收獲時可以優化收獲機器的結構,提高使用性能。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對馬鈴薯收獲機器研發的扶持力度,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市場調節功能和組織農民參與的功能,大力推廣股份制經營方式。對農機使用大戶進行扶持,主要讓他們發展馬鈴薯收獲機械服務,對于自己出錢購買馬鈴薯收獲機器的可以給予優惠政策和一定補貼。可以通過實施產業化規模來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馬鈴薯收獲及馬鈴薯種植快速發展。
4 結束語
我國馬鈴薯收獲機械研究及起步較晚,目前還是以小型機器為主,機械收獲水平較低。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增加,必須增加馬鈴薯收獲機器研究工作,以提高馬鈴薯收獲效率,降低成本,提高馬鈴薯薯塊品質,減輕農民勞動強度,實現產業化規模生產和收獲。
參考文獻
[1]單愛軍,劉俊杰,崔冰冰.馬鈴薯收獲機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機化研究,2006(4):19-20.
[2]周素萍,周成,柳春柱.我國馬鈴薯機械化生產技術研究[J].農業科技與裝備,2008(3):94-95.
[3]宋言明.王芬娥.國內外馬鈴薯機械的發展概況[J].農機化研究,2008(9):22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