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開見+楊高+杜川
摘要:目的 對比交鎖髓內釘和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在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方法 取本院骨科接收的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患者80例,將患者隨機分成參照組(40例)與觀察組(40例),其中參照組行交鎖髓內釘方案治療,觀察組則取微創經皮鋼板固定方案治療。觀察兩組的治療情況及療效。結果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較參照組明顯更短(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參照組顯著更低(P<0.05)。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關節功能恢復療效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結論 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治療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的臨床價值較交鎖髓內釘更為優秀,值得借鑒推廣。
關鍵詞: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踝關節;并發癥
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是骨科常見的骨折類疾病,因機體股骨下端的軟組織覆蓋相對較少,血運情況較差,一旦發生骨折其愈合難度通常較大,故通常行外科手術方案治療[1~2]。為了提高該疾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我們取本院骨科接收的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患者80例,分別行交鎖髓內釘和微創經皮鋼板固定方案治療,旨在尋求更優的手術方案,對患者的手術情況及療效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間本院骨科接收的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患者80例,入組標準:①均經相關臨床檢查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②骨折線末端與關節面間的距離超過5 cm;③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伴有相關手術禁忌癥;②伴有腦、心、肝、腎等嚴重器官性疾病;③不配合本研究者。參照隨機數字列表法將其隨機分成兩組:參照組共有40例,包含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齡27~52歲,平均年齡(39.14±8.49)歲。觀察組共有40例,包含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29~53歲,平均年齡(39.61±9.18)歲。兩組的以上基線資料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參照組行交鎖髓內釘治療,給予全麻,保持屈髖屈膝,對脛骨下端骨折行手法復位,且以點式復位鉗經皮固定,在膝前中部作一縱向切口 ,以尖椎將髓腔打通,按照術前測量的髓腔直徑逐步進行擴髓,取適當大小的內髓釘插入,按照先遠后近的原則逐步對兩側鎖釘鎖定,C臂機下明確髓內釘遠端在脛骨下端髓腔中位置良好即可將切口關閉。觀察組行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治療,術前經X線片明確鋼板塑形與長度,常規行全身麻醉,體位選仰臥位,先以閉合手法進行復位,C臂機直視下明確復位滿意后,在患者小腿前外側或內側骨折近端作一長切口,約1.5 cm,將深筋膜切開至骨膜外,然后以骨膜剝離器在骨膜和皮下深筋膜間構建皮下隧道,把預先備好的鎖定鋼板經皮下隧道把鋼板放在骨折部位的骨膜表面,C臂機直視下對骨折端對位對線進行觀察,并對鋼板位置進行調節,于皮外以同樣鋼板明確遠端和近端螺孔部位,作一小切口,約0.5 cm,以帶鎖導向器對鋼板遠端鎖定孔進行固定,逐步進行鉆孔,且給予自攻螺釘進行固定。兩組術后均沖洗切口,詳細止血,常規給予引流條放置,給予無菌輔料進行包扎,術后常規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處理,對患者的切口與患肢端情況進行詳細的觀察。
1.3觀察指標 對兩組的手術時間、手術出血量、術后骨折愈合時間及并發癥狀況進行詳細的記錄,術后對患者進行為期1年的隨訪觀察,經膝關節功能美國紐約特種外科院(HSS)[3]對兩組的關節功能療效進行評估分析,分成85~100分(優)、70~84分(良)、60~79分(可)、60分以下(差)。
1.4 統計學處理 收集相關數據在SPSS19.0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經?字2檢驗法分析,計量資料經t檢驗法分析,(P<0.05)代表差異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兩組的手術及術后情況對比分析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較參照組明顯更短(P<0.05)。
2.2治療后2組的療效對比分析 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關節功能恢復療效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
3討論
脛骨骨折患者近年來的發病例數逐漸增加,其中又以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較為常見,調查顯示,其發生率約占脛骨骨折患者總數的40.00%,一般主要由運動、交通事故等外傷造成。該骨折的治療措施比較多樣,臨床經驗表明非手術和外固定方案容易產生復位丟失、畸形愈合等狀況,且患者術后的踝關節功能恢復通常較差[4]。
隨著近年來微創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微創經皮鎖定鋼板固定方案在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患者的臨床治療中獲得了較為廣泛的應用,且優點在于手術切口小,可經間接復位與非直視下開展手術,術中可對骨折端血供進行保護,可達良好的治療效果。臨床研究顯示,與交鎖髓內釘方案相比,該術式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的骨折愈合,安全性也相對更高[5-6]。本研究可見,2組患者治療后的關節功能恢復療效對比差異不顯著(P>0.05),可見兩種術術式均能夠可獲得理想的療效。但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術后骨折愈合時間較參照組明顯更短(P<0.05),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較參照組顯著更低(P<0.05),這提示該術式操作簡單,術后骨折愈合速度更快,且具有更低的并發癥發生率。
綜上所述,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治療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的臨床價值較交鎖髓內釘更為優秀,值得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高汝斌,王友壇,徐培國,等.脛骨遠端三平面骨折的影像學表現[J].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志,2014,12(1):73-75.
[2]阮峻.手法復位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脛骨遠端骨骺骨折療效觀察[J].青島醫藥衛生,2016,48(2):130-131.
[3]郭宗彩,徐基亭,趙玉琴,等.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的治療進展[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7(16):106-108.
[4]Zou J,Zhang W,Zhang C Q.Comparison of 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 with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for treatment of extra-articular distal tibia fractures[J].Inju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are of the Injured,2013,44(8):1102.
[5]孔閃閃.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與交鎖髓內釘治療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的療效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6,29(7):911-912.
[6]王磊,趙力.脛骨遠端關節外骨折應用微創經皮鋼板固定術的臨床效果[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6,1(4):33,37.
編輯/李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