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捷
在教育部公布的《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征求意見稿》中,“核心素養”被定義為“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價值取向看,它“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需的素養與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從指標選取看,它既注重學科基礎,也關注于個體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個人終身發展所必備的素養。我國多數學者認為核心素養具體到地理學科中,包括以下四點:區域認知、地理實踐、綜合思維、人地觀念。
其中,人地觀念屬于基本價值觀,指對人地關系的認識、理解和判斷,是地理學科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它包含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發展觀等。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屬于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學生分析、理解自然地理過程與規律,以及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地理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在真實的情境中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感悟、分析、理解人地關系狀況,是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體現。
地理課程的開發應以地理核心素養為主軸,圍繞達成地理核心素養的核心概念和關鍵能力選擇課程內容。從地理學科層面、社會需求層面、學生發展層面,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和師生感興趣的問題,善用地方自然現象與自然環境,配合地方特色民俗等人文現象和人文環境,以地理學科知識與地理學科概念為主題,充分體現地理學科的本質和價值。
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塊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系,使學生能從總體上理解和把握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地理必修3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把必修1和必修2所學的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在某一特定區域的背景下,運用到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
地理必修3中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在課程標準中強調“以某區域為例,分析……”,突出強調運用地理知識、原理及方法去分析解決新問題。因此,結合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教學,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總體把握:首先,必須是以培養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作為前提而展開,學生需要掌握目標區域的區域基本知識;其次,教學的核心在于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通過創設貼近生活的案例,在激發學生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正確提取相關的地理原理,進而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技能,對該區域的現象、原理加以分析、論證,這也是學生實踐能力的一種體現;最后,教學的最終目標是進一步深化學生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完善學生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理解。以下是具體課例。
一、審視地理圖片,突出區域認知素養
課程開始先以“法國政區圖”為背景,分別呈現圖片“普羅旺斯的經緯度位置”“馬賽景觀圖”“薰衣草農田景觀圖”。再以“法國地形圖”為背景,分別呈現圖片“普羅旺斯地區等高線地形圖”“普羅旺斯的羅訥河谷、阿爾卑斯山、中央高原”。最后提出問題:描述普羅旺斯地區的地形特征。
這樣讓學生先從直觀上感知普羅旺斯的地形特征,既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欲望,引出新課,又培養了學生的讀圖能力,提升學生的區域認知能力。
二、探究現象背后成因,引導學生提取原理
指導學生根據展示的圖片,完成如下問題:(1)簡述阿爾卑斯山的成因。(2)簡述羅訥河谷較附近地區地勢低的原因。(3)分析普羅旺斯地區地勢起伏較大的主要原因。
像這樣通過設問的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以及教師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可以利用在高一已掌握的自然原理完成對普羅旺斯地區地形成因的分析。通過(1)(2)的設問,提醒學生要從各個角度思考問題,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同時學生調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可以加深相關區域在學習者腦中的知識結構。
三、建立“常規+特殊”模型,培養綜合思維能力
地理知識內容廣闊,既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又包括系統地理和區域地理,學生面對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復雜關系時,就要運用綜合思維進行分析和預測,解決地理實際問題。而地理問題往往雖然符合宏觀上的規律原理,但具體到實際區域,又具有區域的特殊性:如城市一般在平原選址,但赤道附近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這就要求我們先建立符合宏觀規律原理的常規模型,同時針對不同特點的區域還要建立有針對性的特殊模型。
如本節課中,在學生描述了普羅旺斯的地形特征后,筆者向學生展示普羅旺斯首府馬賽的氣溫降水資料,提出問題:描述普羅旺斯地區的氣候特征,并解釋其主要成因。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請代表回答。之后再給出一段氣候材料:“普羅旺斯地區屬地中海氣候,夏季干燥,冬季溫和,每年日照達到300天以上。”進而提出問題:普羅旺斯地區為何全年光照時間長?
這里強調學生在掌握地中海氣候成因這一常規模型后,還要結合普羅旺斯的地形特征,建立特殊模型:普羅旺斯西部有中央高原阻擋,冬季西風難以深入,水汽輸送困難,降水較少。建立這樣“常規+特殊”的模型,可以使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達到一種質的飛躍。
四、設計觀察活動,培養地理實踐素養
地理實踐能力是學生終身學習能力的基礎,讓學生通過自身的地理實踐積極主動去發現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與地理問題,學會用地理學科的視角、觀念、方法,去觀察、分析、解讀生活中的地理現象。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知識和經驗,在體驗和感悟中獲得成長。因此,教學過程應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聯系起來。
所以,在學習本課之前,筆者要求學生自己種植一盆薰衣草,并記錄下薰衣草不同時期的需水量、適宜的氣溫、對光照的要求等。課堂上,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并總結出薰衣草的生長習性,并將其與普羅旺斯地區的地形、氣候特點等進行印證。讓學生認識到植物的生長習性與區域的自然要素之間是密切相關的。最后,在此基礎上請同學總結出普羅旺斯地區薰衣草農業發展的優勢自然條件。
五、通過問題引領,習得人地觀念素養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進行設問,以此引領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滲透正確的人地觀念,讓學生學會以此去審視各項人類活動是否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從而達到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目標。
如本節課在分析完自然條件后,給出材料:普羅旺斯薰衣草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世紀,截至2014年,薰衣草和其工業制成品的出口量居世界第一。當地農業有著機械化水平高、專業化程度高、農產品加工業發達等特點,生產資料上呈現土地集中制,農場規模大。但過去一段時間內,農民多采用傳統工藝,產品單一,生產經營方式落后,利潤逐年減少。近年來,學者發現一套“創意農業”開發模式(見下頁圖)。這是一種全產業鏈的開發模式:在花期,進行景觀打造,舉辦花節,同時生產薰衣草蜂蜜;薰衣草收獲后,制成干花,用于生活用品的開發,或者進一步提煉成精油;最后依托品牌營銷,發展產品深加工,打造高端品牌,如化妝品、保健品等。同時政府加大推廣智能農業,完善各個景點的公交、民宿系統。很快,普羅旺斯又煥發出新的活力。
學生閱讀材料后回答:(1)闡述普羅旺斯薰衣草農業的優勢社會經濟條件。(2)概括普羅旺斯挽救薰衣草產業的措施。
通過上述兩個問題,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從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培養綜合思維,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區域的可持續發展,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
課程最后,筆者給出“新疆伊犁準備開發3萬多畝薰衣草打造國際旅游谷”的新聞,組織學生開展辯論賽。辯題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判斷新疆伊犁打造國際旅游谷的行為是否正確”。正方:此種行為正確;反方:此種行為不正確。
以辯論賽加深學生對人地關系的正確認識,樹立正確的自然觀、資源觀、環境觀、發展觀。明確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意義。有利于學生自覺認識地理現象和判斷社會問題,思考當代人口、資源、環境與發展中的問題和矛盾。
六、以培養核心素養為綱,突出過程性評價
從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角度來說,這個案例探究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起到良好效果:在教學中以組織辯論賽來評價學生對人地觀念的認識,以課堂提問和小組互評來評價學生的區域認知、綜合思維,最后通過種植薰衣草的觀察記錄報告來評價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整個教學過程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均有涉及,評價方式多種多樣。從過程性評價的角度來說,這是一節高層次多角度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優質課。
綜上所述,每一節地理課都是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平臺,成功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教學策略。地理教師應明晰地理核心素養的構成,認識到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必須以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的變革為支撐,大膽創設情境,設計出貼近生活又突出知識能力的教學案例。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為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