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冬梅
教學主張是教學思想、教學理念與教學實踐的橋梁、紐帶。在近三十年的語文教學實踐中,筆者逐漸形成了“三文”識字教學的教學主張。“三文”是指“文字—文章(文本)—文化”。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故“三文”識字教學從文字著手,立足于教材文本,著眼于文字背后的文化,用文化浸潤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提出
1. 直面識字教學難點
識字不僅是學生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還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然而當前的識字教學的現狀堪憂,尤其是低年級學生識字負擔重、實效低,需要從語文教育的核心入手,重新構建培養語文素養為核心的教學思維,以“三文”識字教學模式,使識字教學脫離淺表的層次,直指語文素養的培養,提升教學實效。
該教學主張是筆者在長期教學實踐基礎上的思考、總結與提煉,以真實的教學實踐作為支撐,對小學語文教學具有較強的借鑒與指導作用。
2. 回答教育核心問題
教學基本問題無外乎是“教什么”“怎么教”,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成就高品質的教學。
“三文”識字教學基于核心素養,力圖讓學生在語文教與學的過程中受到廣博、深厚的文化熏陶,目標指向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從而清晰回答“教什么”,指出“怎么教”的路徑,從根本上避免了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種種弊端。
3. 符合核心素養訴求
2002年,韓雪屏先生便提出了著名的語文素養“冰山模型”理論,即文化為語文素養“冰山模型”的隱性基座,素養與文化不可分離。這為筆者教學主張的形成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隨著中國學生核心素養整體框架的公布,“三文”識字教學的思路更為清晰:文化底蘊是核心素養的基礎部分,國家認同最重要的是對文化的認同;“三文”識字教學指向的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素質培養,正符合核心素養的訴求。可見,該教學主張堅持將語文教學置于文化語境之中,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
二、思路
“三文”識字教學的主張基于核心素養,立足教材文本,從文字著手,關注文字背后的文化。
以“器”的教學指導為例。“器”看起來部件很多,教師教起來覺得復雜,學生學起來覺得“頭暈”,是教學中的“麻煩點”。但以“三文”識字教學的思維來思考和設計,從“器”背后的文化著手,便可有效解決這個問題。以下是《我是什么》中“器”的教學片段:
教師:(出示下圖)請看圖:這是最初的“器”字寫法,是形容叫的聲音很大很大,同學們猜猜,是誰的叫聲大?
學生(異口同聲):是狗的叫聲。(聽課的老師一片笑聲。)
教師:的確,“器”最初和現在的意思有所不同,最初就是形容狗的叫聲很大,為了表示叫聲很大,特別用了四張“狗嘴”來強化、夸大。看這是不是最初的擴音器的原理圖?
學生:(議論紛紛)原來這四個口是狗的口,是“狗嘴”。
教師:后來,這個“器”的意思有了變化,這四個“口”不再表示“狗嘴”了,而是指器皿。請看這個“器”■。器皿里面裝著寶貝,派狗看管。“器”和現在的意思差不多,指“器具”。
學生邊看圖,邊觀察,興致很高。
教師:在寫這個字的時候,“犬”不能離這四個“口”太遠,否則,就看管不到了。
又如教《學弈》中“弈”時,先講解“弈”字理(“亦”同“腋”,“大”是指人正立,兩點指腋下。這是象形會意字,表現出正處于激戰狀態的人,雙手撐在桌子上),再讓學生了解“弈秋”的意思(即最擅長下棋的那個人叫秋),最后用“因為……所以……”將“善弈”“弈秋”連成一個句子。這樣的教學設計意圖是教學脫離淺表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用“因為……所以……”這樣的句式讓語言文字應用和思維的培養相結合,走向深刻,才靈動有效。
三、模式
“三文”識字教學模式包括四個環節:集中呈現,檢測預習——選準文字,多法并舉——提前讀寫,著眼素養——及時反饋,優化評價。
環節1:集中呈現,檢測預習
首先,教師可在課件中出示生字詞,力求整體呈現,即出示含有拼音、去掉拼音的詞語(不提倡單個生字)。整體呈現含有生字的詞語,便于學生培養語感,避免指讀、唱讀等不良習慣。
接著,教師提出明確要求,如讀準平舌音、翹舌音,前鼻音、后鼻音,鼻音、邊音,輕聲、兒化和多音字等。讓學生同桌互相當小老師,檢測對方是否讀準字音。同桌互相檢測,使目標變得具體、可測,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果子”;同時,可強化預習的習慣,為學生提供“預習成果展示臺”。
最后,在同桌互相檢測期間,教師進行巡視和記錄,根據學生預習及檢測情況進行針對性的指導,以便做到“以學定教”。
該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整體呈現能夠強化詞的整體感,讓學生建立初步的語感。其中,讀準字音既是識字的要求也是培養語感的途徑。②同桌互相檢測的設置,能強化學生的預習習慣,培養學生自學的意識,打通課內、課外的界限。③同桌互相檢測還起到“展示臺”的作用,讓學生有機會展示預習的成果,培育學生的學習狀態(同桌展示、目標具體、禮貌狀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往”等核心素養。④同桌互相檢測便于教師觀察學生預習的情況,從而能夠選擇、生成教學內容,做到“以學定教”。
環節2:選準文字,多法并舉
文字靈動起來,文章才會靈動起來,才會讓語文教學充滿文化的味道 。教師根據不同的情況可以采用不同的識字教學策略,有字理識字、看圖識字、字串識字、分散識字等方法。這些識字策略不僅著眼于知識層面,更著眼于識字方法及思維訓練等素養層面。
就拿字串識字法(如圖所示)來說,用它學習由同一部件和不同偏旁部首組成的字串,如“姐、粗、組”等字。這不僅在于學習“姐、粗、組”等字(知識層面),還可以了解形聲字的構字方法(文化層面),學習形聲字的識字方法(方法層面),同時還可以進行基本的思維訓練(思維層面),直接指向核心素養。
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學得快,但同時“回生”問題是識字教學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識字教學的難點(有研究顯示回生率達29.1%), 這些識字教學的策略不僅是教學策略,更是解決“回生”問題的重要策略。學生在同類型形聲字的對比復現中,能夠體會漢字的構字規律,從而牢固地掌握字詞。
生字復現的形式和方法很多,但都應指向文字背后的文化素養,讓學生在文字認讀中感受漢字文化的樂趣,才能解決“回生”問題。
環節3:提前讀寫,著眼素養
當前識字教學最大的瓶頸在于課內與課外的界限未打開,識字教學的著眼點多集中在課堂教學本身,尤其是識字的數量上,而在如何解決學生“回生”問題、如何打通識字教學與核心素養的通道方面意識比較薄弱。
本環節的設計意圖有以下兩方面:①指向文字背后的素養,改變以往由于教師只關注識字數量而忽視質量,更未直接關注到素養,而造成的識字效率低、“有數量低素養”的現象。②打通課內外的界限,將課外閱讀擠進課內。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享受學習的成功, 提供復現生字的語言環境,將“回生”和語言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
環節4:及時反饋,優化評價
本環節的設置所蘊含的教學理念主要有以下兩方面:①要切實改進改善識字教學的狀態,提高實效,必須全方位優化教學過程。此環節針對傳統單一以紙筆評價為主的評價方式對識字教學帶來的負面干擾。②“及時反饋”是指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態、效果,以便以學定教,有的放矢。“優化評價”是指開展多元化、過程性評價為主的發展性評價,重在學習習慣等學習素質的評價。
責任編輯 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