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彩虹
在教學中,師生應當一同分享掌握知識的無窮樂趣。而新程課標準中的合作又促使課堂中的師生在教學目標、教學活動等方面尋求心理上的認同、行為上的配合。因此,我們要在課中體現這種互動觀。
筆者以《海》(義務教育音樂教材一年級下冊)為例,嘗試運用以下幾種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同課異構。
一、呈現課堂環節
展示一
環節一:聽“海”
師:“聽!這是什么聲音?”
學生一個個把手舉得高高的,嘴里還大聲地說:“老師,我知道……”原本靜靜感受音樂的課堂氛圍頓時沒有了,取代的是學生的吵鬧聲……
環節二:看“海”與畫“海”
師:“請把看到的海畫在白紙上。”(放伴奏音樂)伴隨而來的是同學們拿彩色筆的爭吵聲:“喂,我沒有紅色的蠟筆,你借我一下好嗎?”老師的要求還沒有說完,學生早已拿起蠟筆畫了起來……
環節三:演“海”
師:“剛才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海呢?下面我們分組來表演海浪。”(放海浪聲)這邊,有一個學生舉手發言:“老師,我不想和他表演,因為他在搗亂,沒有和我配合,這樣海浪就不能表演了。” 那邊,學生爭吵分配角色、如何表演……
環節四:唱“海”
師:“老師看到了美麗的浪花,能不能讓我聽到優美的歌聲呢?”學生齊跟鋼琴伴奏唱起來,但卻沒有一點生氣,因為他們還沒有感受到歌曲的美。
展示二
環節一:聽“海”
師:“老師想帶大家去一個新地方,聽出來了的請舉手悄悄告訴老師。”(放海浪聲)這一次學生卻是在輕聲地說。其他的學生都覺得很新奇,坐得認認真真地聽著希望下一個能輪到自己……
環節二:看“海”
師:“老師請大家看海的方式有些奇怪,不是用眼睛看而是用耳朵和心靈去看。聽完后要告訴我大海是什么樣子的。”(放伴奏音樂)學生聽得特別認真,還想出了各種不同的答案:很美、很溫柔……
環節三:演“海”
師:“老師想把教室變成平靜的大海,把你們變成一朵朵美麗的浪花,你們愿意嗎?①隨音樂表演。師:“用不同的手勢做出你心中的浪花……”②隨音樂添加海景。師:“溫柔平靜的海面上什么都沒有嗎?看!那是什么?”(出示海燕、魚、船等圖片)師生共同演繹美麗的大海……
環節四:唱“海”
師:“多美的大海呀!音樂家叔叔還特意為你們寫了兩段歌詞!請用輕柔的聲音讀出來。”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歌詞還還加上了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搞懂歌曲描繪的是什么狀態的大海,安靜的還是喧鬧的?學生能把握好情緒演唱后,教師再引導他們小組合作進行表演。
二、課堂問題的討論
從第一節課來看,教師在互動過程中雖將美術、表演等藝術形式融入其中,但細細分析我們便會發現,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間缺少心靈的對話,同時因沒做朗讀、理解歌詞等的梯度鋪設,學生也唱不齊、唱不準。原先設計的師生互動只是停留在表面上,是低效的。
但在第二節課中,師生間相互傾聽互為主體,時刻處于“對話場”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活動方式等隨時對整個教學進行調控,每一句話都似乎說到了學生的心坎里,教師對學生的每一個動作和表情都非常在意。因此,學生得到美的享受,也達到了教學預設的目標。
三、教學反思與研究
筆者認識到在低年級音樂教學中,學生欣賞理解樂曲都有一定的難度,而通過互動能夠幫助他們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樂。所以,在今后的音樂課教學中,我們應從教師的“動”和學生的“動”兩方面入手:
(一)教師的“動”
1. 語言的“動”
課堂中,教師應通過富有童真、生動的語言打動學生,要善于控制好語調的輕重緩急,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在備課時,應設計好各教學環節的過渡語,還可以編輯與本課教學有關的故事增設情景感染學生。
2. 動作的“動”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學生與舞蹈、游戲日益疏遠了。課堂中,教師要改變他們坐著不動的習慣,從年齡特征到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多引用國外的音樂教育教學法,如達爾克洛茲的“體態律動”,通過舞蹈、表演、游戲等多種方式訓練學生的音樂節奏感,鼓勵他們隨音樂而動。
(二)學生的“動”
在一堂課中,學生的活動才是關鍵。我們不妨從這幾方面去設計:
1. 行為的“動”
通過課前收集素材,讓學生在收集中發現問題并在課堂中得到解決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觀察、思考、感受能力。課例“尋找生活中的聲音”:先讓學生猜謎語(左一片,右一片,住在山兩邊……),然后讓學生把生活中收集到的聲音模仿出來,再啟發他們仔細辨聽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把聽到的聲音進行分類并說特點,最后再創造聲音。
2. 創編的“動”
談到音樂的創造性活動,很容易使人將其和音樂創作聯系在一起。在小學的音樂教學過程中,不可能去培養專業的作曲家,而是通過音樂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去啟發學生的創造意識。比如,在學唱好一首歌曲后,哪怕只是創編了一個新動作、改編了一句新歌詞等都是創編,這樣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任何精彩的音樂課都不是課前設計出來的,而是在師生互動中,從心與心的互動、思與思的交流、情與情的觸摸中生長出來的。
(作者單位:浙江省仙居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