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龍
2016年10月8日至10月15日,我作為湖南省初中“未來教育家”高端研修班的40位學員之一,在華南師范大學的安排下,到中國經濟特區深圳市所屬的廣東省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以下簡稱“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跟崗學習。學習之余,將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與我所在的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馬坪學校(以下簡稱“我校”)進行了對比,為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學己所學,為己所為,開啟教育的另一扇窗。
一、兩校教育理念、辦學目標、辦學策略之比較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于1989年由廣東省原副省長王屏山先生創辦,創辦初期它是一所公助民辦的改革實驗學校,2005年改制為全公辦學校。學校現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兩個校區,占地面積54421.08平方米,建筑面積75241.66平方米,兩部共有90個教學班,學生近4500人,教職員工421人。經過歷任校長和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學校實現快速發展,辦學特色逐步形成,綜合辦學實力明顯增強。該校提煉出“尊重、責任、準備成功”的教育理念,以“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學校,培養引領時代的杰出公民”的辦學目標,實施四大辦學策略:生活化策略、個性化策略、智能化策略、國際化策略。
我校創辦于1992年秋,是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占地面積約29111平方米,建筑面積約8200平方米。學校現有學生796人,18個教學班,教職員工54人。我校提煉出“自由、自然、自律、自育”的教育理念,以“建設生態校園,成就陽光師生”為辦學目標;實施“以課改立校,以課改興校,以課改強校”的策略,創建了“陽光生態課堂”。
我校提出了“在學習中獲取快樂;在探究中樹立自信;在成長中享受幸福”的新課改理念,秉承這一先進理念,學校實施了馬坪教育“九大工程”,以此踐行學校全新的核心價值觀——生態生長,健康陽光。這“九大工程”是:
堅持一個思想——自然。
堅守兩個理念——自由、自育。
堅定三個意識——責任、創新、快樂。
培育四種精神——敢想、敢說、敢做、敢當。
培養五種品質——敬業、專業、精業、創業、樂業。
培植六種能力——學習、合作、獨立、思辯、獨行、創造。
發揚七個作風——勤勉、務實、精細、團結、篤行、守信、恒遠。
踐行八個原則——自主、自信、共享、共進、生態、生長、本色、本質。
形成九個習慣——運動、微笑、衛生、動手、閱讀、思考、助人、合作、競爭。
這“九大工程”的實施,起到了聚氣、聚神、聚力的作用,為課改的持續深入推進提供了新的動力。
我的思考: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提煉出的“尊重、責任、準備成功”的教育理念,帶有教育急功近利的短視性。學生初中畢業,就準備成功了?學生高中畢業就準備成功了?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是一項成功在遠期的活動。其“建設面向未來的新型學校,培養引領時代的杰出公民”的辦學目標,范圍僅局限于“引領時代的杰出公民”,過于狹窄。一所學校,即使是一所非常杰出的精英學校,也不能保證它培養出的學生個個是“引領時代的杰出公民”,更何況初中、高中只是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小學、初中、高中這些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的辦學目的一定不能忘記這一點——“為培養將來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
我校提煉出的“自由、自然、自律、自育”的教育理念,符合人的成長發展規律,符合教育教學規律,既有深刻的內涵,又有哲學思想的光輝。人追求的精神世界、思想內核一定是自由的,人成長的方式方法一定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規律的,但是,人的行為必須按規矩進行,自律就成了最有效果的約束手段,這也是人達到教育發展的最高境界——自育的理想的路徑。“自由、自然、自律、自育”構成了一條完整科學的教育思想理念,為學校的發展、辦學方向提供了強大的思想力和理想力。其“建設生態校園,成就陽光師生”的辦學目標不僅符合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的辦學目的“為培養將來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且具有前瞻性——“生態”將成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一個理念、一個方向;“陽光”將成為未來社會需要的合格公民的一個主要特質、一項主要素養。在生態的環境中,讓每一個老師、每一個學生成為最陽光的自己,這是大勢所趨,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我們堅信:只有陽光的教師才能引領、培育出陽光的學生,所以,我校的辦學目標里特別強調了教師的重要性,將“師”置于“生”的前面。
二、兩校辦學條件之比較
1. 硬件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建筑面積75241.66平方米,硬件設施齊全、先進,比如該校天文館、天象館就投資一千多萬元,一個詞語:“高大上”。
該校校長說:學校經過二十多年的運轉,校園環境、建筑、設施設備等已滯后,制約了學校的發展,急需要改善“硬環境”以助力教育教學,推動學校發展。該校初中部建于20世紀80年代, 經專家鑒定,需要拆遷重建,總投資將近10個億。
我校建筑面積約8200平方米,兩棟翻新的教學樓,教室地面為水泥地,已凸凹不平,另新建了一棟科教樓、一棟學生公寓、一棟三用禮堂,教育教學設備不齊、陳舊。
2. 經費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辦公經費高中每生每年12000元,初中每生每年6500元,項目經費除外。用該校魯江校長的話說“我們不怕你把錢花完,而是怕你沒把錢花完。每年年終考核,余錢最多的三個學校,校長將被教育局約談。也就是說,你沒花錢,說明你沒辦事。當然,也不能超支,如果超額了,說明你沒能科學規劃、預算好。”該校學校項目建設權責分明,專業的事由專業的人去干。用該校一位主管學校基礎建設項目的副校長的話說“我們學校的建設項目都是交鑰匙工程,學校不需跑項目,只要向上級匯報學校可能需要建設哪些項目就可以了,剩余的事都是上級部門的事了。學校也不要對基建項目的質量負責,上級會有很多部門管這個事。但是,學校可以對建設工程提一些建議,比如說,地板磚的顏色可以由白的換成淺藍色的,至于地板磚的質量問題就不是學校的事了。”
我校辦學經費初中每生每年800元,小學每生每年600元。
3. 師資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建立了一支業務精湛的特色教師隊伍。近年來,學校推進教師隊伍建設的力度很大,實施教職工崗位聘任制度,一年一聘,激發隊伍活力。學校中層管理團隊經驗豐富,現有3名后備校長。教師隊伍素質較高,第一學歷為師范類全日制本科畢業的占95%以上,30歲以下的教師第一學歷為師范類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占100%,學校有8名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和省市級名教師、120多名高級教師,榮獲國家、省、市級“優秀教師”稱號的教師占40%以上,教師獲得各類教學科研成果獎勵350人次,有2個省級名師工作室、3個市級名師工作室、6個市級特色學科組,學校發展的人才高地逐步形成。
我校教職員工54人,其中中學高級3人,中級職稱21人,第一學歷合格的不超過80%,教師獲得各類教學科研成果獎勵500人次。
我的思考: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與我校在辦學條件上完全具有不可比擬性。前者位處中國最發達的經濟特區,經濟特區的優越制度、資金流、信息流、技術流、人才流等因素是學校辦學條件優越的重要保證。用該校魯江校長的話說“我們學校不差錢,就看你有沒有想法。什么想法,在深圳這個地方都可能變成現實”。這就是區別。
但是,不要忘記:我校是一所農村九年一貫制學校,曾經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差。學校只有兩棟陳舊的教學樓和一棟簡易的教師周轉房及簡陋師生食堂棚,有學生300多人,其中60%是留守兒童。轄區內部分成績較好或家庭條件稍好的學生都選擇到市區學校就讀,生源日益減少。學校30余名教師中,近半是以工代教、民轉公和復退軍人。因為學校堅持課改,取得了一些成績,辦學條件有了顯著變化。冷水灘區政府三年內投入了2000多萬建設學校,于是一所破爛、落后的學校變成了一所現代化的學校。湖南省電化教育館為學校免費裝備了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
兩者辦學經費差距懸殊,辦事制度也不一樣。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學校的建設項目都是交鑰匙工程,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這是思想的進步,這是制度的進步,這是社會的進步。有錢能辦事,無錢也能辦事,可以辦不要花錢能辦的事。學校搞不搞建設項目,學校做不了主,就做能做的事。我校從學校實際出發,從2006年起開始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創建了“陽光生態課堂”,師生精神面貌、獨立人格、創新思維能力都有了巨大變化,師生陽光、快樂、幸福,有思想、有追求、能擔當、敢進取。其實,內地學校的校長干了很多根本不是自己工作范圍內的事,承擔了太多不該承擔的責任,導致校長的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創造性不夠。比如說,為了學校的發展,校長要跑項目,跑資金,還要對建設項目的質量負責,等等。校長難道心甘情愿去做這些事?不管怎么樣,內地將來也會像深圳那樣做,只是時間問題——社會總是要向前進步的。
兩者師資力量更加不可比。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的新進教老師,如果不是全日制師范碩士研究生畢業中的佼佼者,可能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而我校的教師來歷復雜,新招聘進來的老師可能連怎么教書都不會,如果有個全日制師范本科畢業生,那可是一個香餑餑了。師資可能制約學校的發展,但不一定是決定性因素,師資可以培養,關鍵是師資能否得到有思想、系統的、科學的引領和指導,培養和提升。我校的教師每學期能得到高質量的系統化的校本培訓,成長非常迅速,新進教師絕大多數在一年內能成長為學校的骨干教師,而且他們的幸福指數很高,職業倦怠感較輕。
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興也。后來居上不是沒有不可能,應該是一種趨勢。深圳何嘗不是如此呢?
三、兩校校園文化之比較
1. 文化設施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按照“整體規劃,體現個性,分步實施”的工作思路,實施校園文化提升計劃,對校園環境(辦公樓大廳、公共走廊、電梯間、報告廳外墻、教學樓大廳、校內花園、公共場所墻壁等)及視覺識別(如校徽、指示牌、班級文化牌等)進行系統設計和優化,提升校園文化品位,使學校環境優美、內涵豐富,打造有文化品位的精致校園,從而促進學校內涵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我校:物質層面,只貼了一些簡簡單單的圖片、標語;精神層面,形成了“陽光生態”的課改文化,學生綜合素質普遍提高,特別是創新思維、自學能力、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師生呈現出陽光、自信、快樂、幸福的精神面貌。
2. 學校管理制度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實施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工程,加強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推進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施“十會治校”策略,建立健全課程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膳食委員會、招標委員會、安全委員會、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委員會、教職工代表大會、婦女工作委會、家長委員會、校友會,構建民主、規范、科學的現代學校治理結構。比如說,教師職稱評聘,副高及以下職稱評聘權力下放到學校,評聘合一,評副高職稱必須累計擔任班主任8年以上,中級職稱必須累計擔任班主任5年以上,解決了無人愿意擔任班主任的問題。學校可以根據工作崗位聘任老師,繳納“五險一金”,不取消編制,但是可以淡化編制,最后,“編制”這個詞就退出了歷史舞臺。校長有權解聘教師,但是,一般不會用這個權力。
我校形成了一套具有馬坪特色的民主、公平、公正、人文的管理方案制度,如《馬坪學校教師上課考核辦法》《馬坪學校績效工資分配方案》《馬坪學校職稱評定計分辦法》、《馬坪學校教師年度工作考核計分標準》《馬坪學校教研成果學科競賽獎》《馬坪學校新課改優質本色導案評選方案》《馬坪學校課改優質課評選方案》《馬坪學校陽光生態班級管理考核方案》等,為學校課改的持續推進提供了制度保障。
我的思考:人只有自律才能自由、自育,真正實現人才有序無障礙流動,徹底打破“做多做少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的“吃大鍋飯”局面,這就是解放思想最好的例證。校園文化更多的應該是師生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理想文化。物質條件只是基礎,能讓一定的物質條件為校園文化服務,校園文化建設應該大有可為。
四、兩校辦學特色之比較
1. 校本課程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學校開設了90多個模塊的選修課程和100多個模塊的校本精品課程,提供豐富多彩的課程套餐。建立了5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創新實驗、藝術傳媒、高水平體育運動、國際教育、復合型人才),打通了多條通往國內外一流大學的成才通道。該校建設五大特色書院,因地制宜開發校本課程,促進學生最優發展:碧波書院、翠竹書院、梧桐書院、東湖書院、南海書院。大氣!
我校:開設了繪畫、剪紙、書法、足球、音樂、寫作、主題班會、安全教育、家長教育等課程(其實,這些根本算不上是校本課程)。
2. 課堂教學改革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的課堂教學基本上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用該校一位領導的話說“什么都沒改,沒什么好看的”。
我校堅持10年課改,創建了“陽光生態課堂”,界定了陽光生態課堂的定義:陽光生態課堂就是遵循人有好學天性的教育理念,把課堂構建為學生自主探究和自然發展的學習生態系統,并要求教師以尊重、引導、培育和發展學生的好學天性為基礎,以學生自主生成的問題為營養,以自由自然的學習狀態為土壤,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樹立學生自信心,培養學生學習能力、創新思維和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的一種人性化課堂。提出了陽光生態課堂的三個理論:①揭示了人的天性是好學的這一論斷;②問題驅動是創新型學習的動力;③自由、自然是培養陽光個性的生態環境。
我的思考:小學、初中、高中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階段的辦學特色應該是兩個字“基礎”,可以具體理解為:為求知、做人打基礎,求知是手段、是路徑,做人是目的、是歸宿。如果偏離這個特色,搞什么“高大上”的特色,都是背離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的偏頗之舉。因為一旦偏向一個辦學者自以為是的重要特色,勢必造成學生發展不均衡,遠離“基礎”,造成基礎不勻、不實、不牢。人的培養模式應該因人而異,總的路徑應該是自然生長、自由發展,最后達到自律自育的最高境界。學校校本課程只是學校全部課程的小的組成部分(國家課程70%,地方課程20%,校本課程10%),是對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補充,如果花大力氣進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可能會沖淡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實施。其實,一所學校能把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很好地實施,已經很不錯了。
五、兩校辦學成果之比較
深圳市第二實驗中學:取得了優質特色的教育教學成績。近年來,學校教育質量穩步提升,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高考成績穩步提高,今年有2名學生考上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連續多年被評為深圳市高考先進單位。中考成績位居全市初中前列,市民認可度不斷提高,跨入全市一流初中行列。近年來,有400多人次學生獲得市級以上獎勵,38人次獲全國一等獎,學校廣受市民好評,成為一所極具發展潛質的深圳市優質學校。學校多措并舉,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實施了教學質量提升工程。
我校:多年來,學校一直注重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探索。經過反復摸索,不斷實踐,創立了“馬坪陽光生態”課堂教學模式,闖出了一條課堂教學改革的希望之路。課堂教學的改革,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培養了學生陽光個性,增強了學生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教師形成了馬坪學校的教學風格,課改以來我校教師發表論文,獲獎500多篇次,先后有100名優秀教師引進到了城區學校,極大地推動了城區學校的課堂教學改革;促進了學校的發展:學校得到家長的認可和社會的好評。過去馬坪學校僅有300多名學生,現在已近800名,其中約300名來自城區,課改的示范、輻射、引領作用明顯。《科教新報》《教師》《湖南教育》《湖南日報》《中國教育報》,湖南衛視、永州電視臺等新聞、出版媒體深度報道了學校課改。學校創建的“陽光生態”堂教學模式榮獲湖南省第三屆基礎教育成果獎特等獎,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學校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榮譽稱號。學校被評定為“湖南省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樣板校”“永州名校”。截至目前,省內外5000多所各級各類學校共計10萬多人次來我校參觀學習。
我的思考:辦學成果應該考量全體學生在自身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和提升,而不是看到少數優秀生取得的成績,考上重點高中、重點大學,獲得什么獎勵,等等。20%的優等生固然值得關注,60%的中等生和20%的學困生更應該得到理應屬于他們的80%的關注。事實上,這80%的所謂的中等生、學困生僅得到了20%的關注,可能還沒有20%。如果真正關注到這80%的學生的成長、發展,才會取得真正意義上的辦學成果。其實,每一個學生都不應該被人為地貼上“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的標簽,他們都是最優秀的自己,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都應該成為最優秀的自己。讓每一個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成為最優秀的自己,這才是辦學的最大成果。
通過以上的對比,筆者認為:教育的腳步不能太快,否則,教育的靈魂就被遠遠地拋在了后面。應該讓教育的靈魂適當地跑在教育的腳步前面,因為思想的光芒才能帶給行動正確的方向和巨大的力量。
(作者單位: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馬坪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