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學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思維水平不強、實踐能力不足.教師只有優化化學教學模式,才能提高化學教學效率.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初中化學教學目標和模式進行探究.
一、化學教學目標探究
傳統的初中化學教學目標,以引導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為主.在這一教學目標下,學生只要會做化學習題,能考出好分數,就是完成了化學學習任務.新課改提出初中化學教學目標,要引導學生掌握化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知識的樂趣.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達到這些教學目標是很多教師思考的問題.
例如,在講“常見的酸和堿”時,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引導環節讓學生看檸檬、酸桔子、醋、洗衣粉、肥皂.然后引導學生全面觀察這些事物,并利用生活經驗把它們分成酸性物質和堿性物質.學生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子嗅、用嘴嘗.學生發現,從外表來看、用鼻子嗅這些事物,這些事物難以歸類;用嘴嘗這些事物,發現檸檬、酸桔子、醋的味道都是酸的,而洗衣粉和肥皂則是苦澀的;用手摸這些事物,洗衣粉和肥皂都有些濕滑的感覺,而檸檬、酸桔子、醋則沒有這樣的觸感.于是學生將檸檬、酸桔子、醋分入酸性物質中,將洗衣粉、肥皂分入堿性物質中.再引導學生思考:食用鹽是酸性物質,還是堿性物質呢?有的學生說它是酸性物質,有的學生說它是堿性物質.可是學生經過思考,又覺得它既沒有酸性特質也沒有堿性物質的特征,于是學生覺得物質除了酸性、堿性兩種特性以外,還存在中性的物質.在學生初步了解酸性物質、堿性物質、中性物質的特征后,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后續的探索學習環節.這節課,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酸性物質、中性物質、堿性物質有哪些特征,而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自己去探索,使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對酸性、中性、堿性物質有初步的認知.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意識到不必畏懼學習新知識,可以應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去探索新知識.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鼓勵學生應用生活實踐去探索生活中的化學知識.當學生愿意鼓起勇氣去觀察化學現象、探索化學知識時,學生就能感受到學習的喜悅及探索的樂趣.
二、化學教學模式探究
傳統的化學教學模式一般為教師在課堂上講課,學生在課桌前學習.這種教學模式傳授的知識比較單一,學生只能單線式接受教師的引導,而不能與其他同學交流,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應以小組合作實驗模式為主,開展化學教學.
例如,在講“常見的酸和堿”時,教師可以利用實驗教學探索酸堿指示劑的使用方法.在學生初步完成酸性、堿性、中性物質的分類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結合學過的知識,能不能應用化學方法進行實驗,了解一種物質是酸性、堿性或中性?學生學過與氨水有關的知識,了解氨水能讓無色酚酞溶液變色,又進行過稀醋酸、碳酸等物質的實驗,了解酸性物質能令紫色石蕊溶液變紅色.學生猜測,能用無色酚酞溶液及紫色石蕊溶液作指示劑,檢測物質的酸堿性.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應用指示劑檢查物質的酸堿度?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要求學生應用實驗來說明酸堿指示劑的使用方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實驗的方案.剛開始學生不知道如何共同開展實驗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共同擬訂學習目標.有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的學生在探討的時候常常東一句、西一句;你一句、我一句.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這樣的探討效率非常低下.如果不能高效探討問題,學生就不能在限時間內完成實驗.學生接受了教師的引導,嘗試尋找高效探討化學問題的方法.經過探討,學生決定,在學習小組中找一名小組長,負責組織探討活動,找一名記錄人員,負責記錄學生的發言.接下來,學生探討問題,并應用舉手表決的方法發言.假設有某一項決議需要所有的小組成員表態,就以小組長開始,以順時針的方式依次發言.在探討的過程中,學生感受到學習知識的樂趣.
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是一種網狀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每一個學生都是學習主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成一個局域網絡,并在這個局域網中充分交流.學習小組與教師及其他的學習小組為一個更大的廣域網絡.教師可以讓小組之間形成一種協作的學習關系、并行的學習關系或競爭的學習關系.在網狀的學習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得到落實,學生感受到與他人交流的樂趣.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沒有合作學習的經驗,這些學生的溝通、交流可能存在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制訂學習規則,掌握合作學習的技巧,從而高效完成學習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