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吳
在班集體中,出自不同緣由的沖突時有發生。但面對沖突時,很容易出現兩種極端:一種是過于開放。放任表達所有沖突的發生,最后導致“勝負”的結果,而不是合作的態度。“欣欣向榮”的表象難掩班級管理所受阻礙、學生之間充滿矛盾的本質。另一種是過于內斂。保護和諧氛圍成為共識,學生個體的想法和感受被抑制,凝聚力貌似很強,但問題被隱藏在“集體主義”光環之下,未能得到真正解決。
面對沖突,我覺得應充分發揮朋輩積極因素,倡導有益沖突,進而激發班集體奮發向上的凝聚力。
一、激活氣氛,引導認識沖突的益處
在一個集體中,沖突的存在和發生,似乎總會顯得另類。然而,過于“和諧”的班集體,就如一潭死水,只有沉悶的氣氛。只有認識到沖突帶來的活力,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其中,而這樣的班集體才能如小溪般靈動、大海般澎湃。
班上有幾位學生,身邊總有著各種各樣的零食,而充斥教室的“香味”也給其他同學帶來了煩擾。我就“吃零食”問題安排了一場辯論“擂臺賽”,并征得大家同意后,規定“勝方”可以向另一方及其他同學提一個要求作為獎勵。辯論結束后,作為勝者的反方向全班同學提出不在教室里吃零食的倡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贊同。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整潔有序的教室環境,成為了全體學生的共同驕傲。“零食”沖突事件的重點,除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更是向學生傳遞一種觀念,即正確對待和妥善處理沖突,一樣可以增強班集體凝聚力。
二、豎立信心,暴露隱藏沖突的主題
抱著凝聚第一、和諧至上的“主流”想法,學生通常會有意回避沖突。但受訴求意愿促使,學生可能會以“說背后話”的形式進行表達。因此,及時暴露一些可能隱藏沖突的話題,坦陳分歧,激發學生解決沖突的信心,可以提高班集體管理的前瞻性和有效性。
一天晚上,小張在宿舍和其他同學玩鬧時,不小心把小唐的熱水瓶踢翻在地,一貫大大咧咧的小張沒當回事,仍在繼續玩鬧,旁邊正洗腳的小唐因此生氣地罵了兩句,小張聽到后也回罵了幾句,開始的口角之爭最后差點升級為拳腳相向。了解具體情況后,我請他倆匯總一下寄宿生活中可能發生沖突的話題,并確定他倆為主題班會負責人。在班會課上,他倆列舉了四類共二十一個平時不為大家重視、卻又容易引發寄宿生活沖突的主題,并總結出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沖突的方法。通過把沖突話題擺在明處,能幫助學生反思自己的言行,并在將來遇到類似沖突時,能夠借鑒尋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
三、合作探討,挖掘引發沖突的內涵
面對沖突,“滅火”型的班主任通常希望能夠迅速平息事態,但未涉及沖突的本質,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特別是當學生成長中的“正能量”遇到現實社會上的各種“負能量”時,只有及時深入挖掘內涵,才能真正從源頭上使沖突得以解決。
一天中午,小秦和小鄧在回校路上看到一名乞丐,動了惻隱之心,于是兩人把身上一百多元錢全都捐獻了出來。其他同學知道后都說他倆傻,肯定是上當了;而小秦和小鄧則認為同學們太冷漠,沒有愛心。這場“愛心”沖突如果不能妥善解決,不僅班集體信任會受到傷害,還會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召開的臨時班會上,我列舉了一些正面教育事例的同時,也講述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們的愛心而進行詐騙的反面案例,鼓勵所有學生參與討論。最后,小鄧總結說:“我們不應該因為一粒沙子而放棄整片森林,但在表達愛心的時候也要擦亮雙眼,運用智慧,讓愛心不被人利用。”在這個時候,教室里充滿著愛的氣氛,班集體信任也因此得到了加強。
四、增強信任,調整對待沖突的態度
面對沖突,回避、妥協的態度只是讓沖突暫停;針鋒相對的態度,則會給沖突火上澆油;而過激的態度,如漫罵、嘲諷等,則更易使有益沖突演化成有害沖突。因此,教師應及時調整學生對待沖突的態度,在維護學生權益的同時,培養他們在最短時間里找到解決方法的技巧,增強朋輩間的信任感。
小范是班上的文娛委員,聰明大方,班級工作能力出色,責任心強,但喜歡嘮叨,由此被封以“范(煩)婆婆”的綽號。在一次學校文藝節目排練中,小范對舞蹈中總跑不到位的兩個男生責怪了幾句。其中一位男生油腔滑調地說:“范婆婆,我不會跳,這不正在學嘛!”另一個男生在旁邊說:“不如請范婆婆現場表演一段吧!”由此引起大家一陣哄堂大笑,生氣的小范當場就指責他倆沒有集體榮譽感,于是沖突就此發生。了解情況后,我并未找小范和另兩位男生談話,而是讓大家思考:當這起沖突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應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經過反思和討論,大家明白了是因為缺少信任和溝通才導致這次沖突事件的發生。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充分利用學生中朋輩因素的積極作用,激發有益沖突的正面作用,減少或者杜絕有害沖突的不利影響。當沖突發生時,我們應引導學生不要以“輸贏”作為目標,鼓勵以寬廣的胸懷、合作的精神和自信的態度坦然面對,并在迅速而徹底地解決過程中,實現學生個體素養和班集體建設效益的“共贏”。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樂余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