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廷學
【內容摘要】隨著現代化建設的逐步加深,以及教改內容的不斷更新修訂,小學科學學科也在不斷的完善提升,科學課堂能夠賦予學生更多的科學素養,拓寬學生科學視野,多媒體教學的運用對于調動小學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小學學生對于科學的探究能力有著極大的積極作用,但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多媒體的運用仍存在著誤區與不足之處。本文將淺談小學科學教學中多媒體運用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以示共勉。
【關鍵詞】小學科學 多媒體 誤區
當今社會是現代化、多樣化的,教育教學也應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多媒體教學的產生和加入,為傳統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為培養新一代的學子貢獻著不可小視的力量,任何新鮮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教學觀念上的失誤、教學行為的偏離以及教學內容的不當,都會對小學科學教學產生不良影響。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的解決好這些問題。
一、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間配比的失衡
多媒體是現代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也是對傳統教學的豐富和補充,兩者都是優秀有效的教學方式,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優勢,傳統教學以教師為課堂主導,采用講授式教學,通過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來達到傳道授業的目的,具有更加嚴密的邏輯性和思維性。多媒體教學多以展示為主,可以將抽象的科學知識具象生動的展示出來,使學生的感性認識升華到理性認識,方便提高學生的理解與吸收能力,多媒體教學的展示有利于教師課堂上對于模型的展示和講解,極大提高課堂效率。
正因為如此,許多老師試圖運用多媒體的科學展示去講解科學知識,單純的用多媒體教學取代傳統教學,導致PPT教學現象的產生,上課過程中只是一味的展示PPT課件內容,而不對知識點進行講解分析。忘卻了多媒體教學終究是教學過程中的輔助工具,無法代替傳統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知識的傳授與情感的交流,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仍是老師與學生。
二、多媒體教學內容僵化及教學過程形式化
多媒體教學直觀的視聽效果,對于正對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小學生而言,有著極大的吸引力,為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活躍課堂氛圍。教師有時候會過分追求多媒體教學的形式化,運用大量花哨和浮夸的素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包裝,忽略了教學本身的目的在于傳授科學知識。雖然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了提升,學習興趣調動起來,卻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使得學習深度停留在了淺層。從這個角度觀察,過多的多媒體渲染,對教學效果起到了反作用,而不是積極作用。
在小學科學的實際教學中,大量的多媒體展示素材,是伴隨的教輔,批量式、成品化的進行配備的,如:磁帶、CD、電子課件等。為教師提供了豐富便捷的教學資源,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會限制教師思維、出現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知識點的現象,教師多媒體教學原創力不足,教學內容缺乏新意,在日星月異的現代社會環境中,逐漸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導致學習效果的日漸降低。
三、調整教學結構方式,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
首先,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教師應明確教學方式的比重,使用頻率以及教學內容的分配,在教師的引導下,若授課內容以講解知識點為主,則媒體教學部分就應配合教師課程講解的節奏,從而進行必要有效的輔助。若以媒體教學展示為主,則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用就在于引導學生對展示內容進行理解與吸收,以及對展示內容進行必要的解釋與闡述。通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安排具體操作,實時調整課堂節奏與內容。整合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之間的關系,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的。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忽視掉板書的作用,板書作為教學輔導工具,在教學過程中長期擔任重要角色,其對于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知識的學習與對科學現象的推導,起著重要作用。多樣化教學有利于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四、堅定教學目的、提高教師教學能力
首先,堅持多媒體的運用是以學習科學知識為目的的,培養和塑造學生的科學能力也是小學多媒體教學的目的,這既尊重了科學教學的本質,又是促進了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舉措。因此在整個小學科學的教育中必須時刻在思想上明確教學的目的,以教學目的為指導開展小學科學教學工作。
其次,對于教師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進步,及時更新、優化自身的知識儲備,如:定期組織針對老師的多媒體教學學習。逐步減少對已有課件的依賴性,主動的參與到多媒體的制作中,在制作時,圍繞課本內容與知識,以及考慮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階段性特征有針對性的進行多媒體教材的設計與制作。加強自身教授內容與多媒體內容的融合,達到水乳交融的境界,這點不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對于學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