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柱成
現代作文教學必須要在作文中生活,在生活中作文。作文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同時,發表是語言學習的成功體驗,讓學生感受寫作的快樂,實現寫作的價值,獲得成功感、幸福感。
一、“寫作”環節
1. 寫好“每日一記”。周一到周五,每天寫三五行(100-150字)的話,簡要記錄當天最值得記錄的人、事、物。評價得1星的積10分,得2星的積20分,得3星的積30分(注意:這個工作必須要堅持做,如果缺寫一天那么當周的發表機會就會被取消)。
2. 寫好“每周一稿”。“每周一稿”的內容一般從周一到周五的“每日一記”中選,可以選一個,也可以選有關聯的兩個或三個事例,利用周六周日,寫成稿子向《真誠周報》編輯部投稿(稿子約250-350字,如周六日有非常值得寫的事也可以作為寫稿內容)。
二、“動力”環節
我設計了三種動力性活動:一是“等級評獎”,二是“積分活動”,三是“稿費活動”。
1. 等級評獎
我從小就有集郵的習慣,對郵票很愛惜,從這里我得到了啟發,何不專門設計一些好像郵票一樣的有意思的“紀念張”送給學生作為紀念品呢?所以,我就著手設計紀念張,學生每在周報里發表一篇文章,我就發《刊用紀念張》一張。紀念張采用A4紙設置,左右一式兩份,完成后中間對切成A5規格,版面要圖文并茂,圖案可以是歷史人物、風景名勝、高級汽車等,下面就是圖案的說明性文字。好像開始辦報的時候適逢《三國演義》的電視連續劇熱播,我就精選了一些三國人物作為題材設計了紀念張,學生收到后如獲至寶。
“等級評獎”在具體操作中,有一些細節要注意。
第一次出版要造勢。出版《作文周報》實際上是引領學生進入一個特定的學習語文、練習寫作的場景與狀態中。因此,我在第一期的《真誠周報》的投稿宣傳、動員工作上作了充分的造勢,如發了一封《致四(2)班學生和家長的一封信》,闡明了這次活動的意義、做法和獎勵機制,將影響力輻射到每個家庭,大力營造活動氣氛,煽起學生積極寫作投稿的熱情。
第一次選稿要偏心。第一次選稿要選用中等生的作文,讓后面的學生產生一種希望:只要稍微努力一下也行啊。第一次選稿一定要有學困生的作文,讓學困生感受到我也行。對于作文學困生,不單是第一次,以后每一次都要有偏愛之心,這對于班級作文的風氣都大有促進。
第一次發張要隆重。第一次發“刊用紀念張”要隆重,讓學生在掌聲中上講臺,掌聲中回座位,感受作文給他們帶來的尊嚴和自豪。
2. 積分活動
學生每發表一篇文章,就能獲得一張積分卡,如一學生的文章共350字,就獲得350個積分。積分卡可以用卡片紙來制作,上面寫上一些鼓勵性的話語更好。積分折算計入學期的評價總分里面,例如我班規定:一學期完成6000字以上的每周一稿為及格;獲得2000分為良好;獲得3500分為優秀;獲得4500分為優+;獲得5500分為優++;獲得7000分為優+++。積分活動能激勵學生寫出更長、更具體的作文,從此告別害怕寫長文的心理。
3. 稿費活動
發給學生的稿費并不是真的錢,而是一張模擬稿費單,蓋個印章,刻上“《真誠周報》第幾期稿費幾元幾角”。稿費兌換標準:發表文章1000字=5元。一個學期統計一次稿費額,稿費要用于購買特價書,稿費來源可以從學校、家長那里爭取資助。
創辦《作文周報》,搭建學生樂于寫作的平臺。寫作教學的首要任務不在于教給學生多少寫作的知識,而在于喚醒他們用筆說話的愿望,鼓舞他們用筆說話的熱情,激勵他們用筆說話的意志。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