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自由之邊界:司法改革背景下新媒體公開的維度與限度

2017-04-24 17:02:43自正法
安徽師范大學學報 2016年6期
關鍵詞:司法改革新媒體

關鍵詞: 言論自由;司法改革;新媒體;司法公開

摘要: 以數字化、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不僅正在改變著司法公開的方式,也給大眾的知情權和新聞自由帶來了巨大沖擊。新媒體公開在提升司法公信力、遏制司法腐敗、防止冤假錯案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新媒體公開是新一輪司法體制改革的突破口。但從法解釋學和實證維度考察,可以管窺新媒體公開與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司法審判公開等之間存在著緊張關系。如何把握新媒體言論自由的邊界,建構新媒體與司法公開良性互動關系,有必要借鑒隱私權保護的域外經驗,明確新媒體與司法的角色定位,遵循主客體相互作用下的司法運作規律,以期實現對新媒體公開限度的有效規制。

中圖分類號: F302.2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12435(2016)06070508

Key words: freedom of speech; judicial reform; new media; judicial openness

Abstract: The new media represented by digital and Internet is not only changing the way of judicial openness,but also bringing a great impact on the publics right of speech freedom.New media contributes much to improving the credibility of justice,curbing judicial corruption,preventing miscarriages of justice and other aspects.In this sense,judicial openness is a breakthrough for a new judicial reform.From hermeneutics and empirical dimensions of law study,there is a tension between the new media,justice openness and personal privacy protection.To establish the new 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een media and judiciary should learn from the experiences of some foreign countries,as well as finding the operating role of hostguest interac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regulation for new media openness.

一、問題意識與研究方法

數字化、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使人類社會提前步入了“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通訊員”的新媒體時代。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頒布了《關于司法公開的六項規定》和《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將司法公開范圍擴展至立案、庭審、執行、聽證、文書、審務公開等共六項;而且將司法公開繼續作為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的重要內容之一。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推進審判公開、檢務公開、警務公開、獄務公開,依法及時公開執法司法依據、程序、流程、結果和生效法律文書,杜絕暗箱操作。”從頂層設計到地方試改,新一輪司法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推進。[1]新媒體公開作為司法公開的重要形式、作為新一輪司法公開改革的關鍵事宜也在逐步推進中,有的地方甚至創新性地建構評估新媒體公開的陽光司法指數。可見,新媒體公開的成敗,業已成司法改革能否成功的試金石。

所謂新媒體(New Media),是指以數字媒體為基礎的,通過數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極速移動的多媒體終端向大眾提供信息與服務的傳播樣態。它主要包括網絡媒體、博客、微博、QQ、微信、臉書、推特、LinkedIn和YouTube等媒體。多年以來,新媒體與司法公開的關系一直是各國司法研究的熱點。縱觀國內外關于新媒體和司法關系的研究可謂琳瑯滿目,但大多數學者主要研究的是如何利用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鮮有學者研究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的限度。新媒體為推動司法公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的同時,也對新媒體公開的內容、方式和效果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我國現行法還未對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進行細致規定的情況下,如何運用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是當前司法改革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本文在強調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作為新一輪司法改革的突破口同時,以法解釋學為基礎,從實證維度論述當前新媒體與司法公開之間的緊張關系,并試圖探尋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的限度,以實現新媒體與司法公開良性互動關系之建構。

二、推進新媒體公開:司法改革的突破口

司法應當公開,正如貝卡利亞所言,“審判應當公開,犯罪的證據應當公開”[2]20。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央關于推進司法公開改革部署要求的基礎上,一直重視司法公開工作,不僅在三個人民法院五年綱要中均列有司法公開方面的改革內容,而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司法公開規范性文件。[3]7135同時在第四個人民法院五年綱要中繼續強調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推進新媒體公開對于司法改革具有“突破口”的意義。其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以新媒體公開提升司法公信力。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的能力,這種能力直接取決于司法在拘束力、判斷力、自制力和排除力方面是否能夠經得起公眾的信任和信賴。[4]而綜觀現有的研究成果,對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現狀的判斷大多是通過類似于滿意度調查的方式來獲得的,且結論幾乎都認為當下司法公信低下。[5]以公開促公信,司法的透明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司法公信力,新媒體公開使得民眾有充分的參與權、知情權、表達權和監督權,打破了司法“暗箱操作”的頑疾,消除司法過程中那些似是而非、模棱兩可、任由其說的因素,讓司法通過新媒體公開貼近于大眾的現實生活,把司法運作和決策的全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在民眾眼前,重獲公眾對司法的信任與信賴。

其二,以新媒體公開消除司法腐敗。從曾任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黃松有案到最近的奚曉明案,司法腐敗是影響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司法制度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我國現階段的司法腐敗呈現出瀆職化、高端化、次生化,以及權力尋租組織化、經營化、長期化等顯性特征。“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人們使用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6]154,“陽光是消除司法腐敗的防腐劑”。隨著電子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日益發展,不僅提高社會民眾的司法參與度,而且規范新聞媒體對司法的監督,公開透明的司法有利于徹底根除司法腐敗的“帕累托最優”效應。可見,依法獨立行使職權與新媒體公開是監督司法腐敗的關鍵。

其三,以新媒體公開減少、乃至防止冤假錯案。冤假錯案就像一股“幽靈”,始終是司法制度不可根除的詬病,不管是在大陸法系還是在英美法系,就連新媒體公開高度發達的美國,冤假錯案也難以徹底杜絕。近年來,我國從湖北佘祥林案、河南趙作海案、湖南滕興善案、云南杜培武案,到浙江張氏叔侄案、內蒙古呼格吉勒圖案等,冤假錯案又一次被推倒了風口浪尖。導致冤假錯案的成因可能是多層次、多因素的,比如受有罪推定理念的影響,重口供、而輕證據,作出所謂“留有余地”的判決等,[7]2049這些因素交織在一起產生“累積效應”共同作用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以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核心是推進裁判文書公開,將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事實,檢察院指控的犯罪事實以及法院經庭審查明的事實,以新媒體公開裁判文書的形式全部“晾曬”在網上,這有利于社會大眾、新聞媒體通過品讀裁判文書的釋法說理,對裁判文書公開形成一種外部監督機制。同時,可以讓民眾真切的感知到法院審判是否存在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的情形,偵查機關是否存在刑訊逼供等違法取證行為,法官是否充分說明對訴訟雙方律師及代理人的意見接受或排除理由。從每一個公開的訴訟環節中揭露冤假錯案存在的可能性,從而根本上杜絕、減少冤假錯案的再發生。

三、新媒體與司法公開的緊張關系:以實證維度考察

新媒體公開對于當前司法改革具有“突破口”的意義,這并不意味著新媒體公開是沒有限度的。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及時性、高度的交互性、無限的開放性、主體的廣泛性、內容的超文本性等特點而逐步得到大眾認同和接受。據2015年2月CNNIC發布了《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主體的廣泛性使得大眾與新媒體交融和互動越來越多,近年來,隨著新媒體對司法案件持續曝光,新媒體與司法公開關系彰顯出前所未有的復雜性。

在此,筆者選取了新媒體公開影響性較大的十起訴訟案件進行實證樣本,其中,所謂“影響性訴訟案件”是指對立法、司法有重大影響并且為社會廣泛關注,可以用來觀察法治情況的案件。其特點是刑事案件比例高、案件發生地分布廣泛、公眾評判與司法機關的認識存在顯著差異等。[8]選取這十起影響性較大訴訟案件的原因是:首先,此類案件具有典型性,大眾對這類案件引起了高度關注,且對此類案件知情權預期往往比其他案件高,這類案件裁判結果的公正與否直接關系到大眾對司法的信任度。其次,大眾和新媒體評判案件與司法機關的認識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新媒體對影響性訴訟案件的公開基調直接揭示了新媒體與司法的緊張關系,也使我們清晰可見新媒體公開是否秉持著一種中立、客觀、理性的原則。再次,司法機關在裁判這些影響性訴訟案件時,如何處理新媒體公開與司法,以及司法與大眾輿論之間的關系都是值得深入剖析的。因此,本部分將從實證維度解析新媒體與司法公開的緊張關系。

(一)新媒體公開與個人隱私:誰動了誰的奶酪?

所謂傳統隱私權是以生活安寧和私人秘密作為其基本內容的,[9]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關于新媒體公開侵犯個人隱私權的案例不勝枚舉。隨著新媒體迅速崛起,新媒體反腐現象也正悄然興起,如“李信下跪案”“雷政富案等”。可見,在司法腐敗現象呈現高發、多發、頻發的趨勢下,通過新媒體公開反腐是很有效的舉措。但是,如何在新媒體反腐與被舉報人及相關人員的隱私權保護之間實現平衡,是當前新媒體反腐面臨的難題。再以“未成年人李天一案”為例分析,2013年3月,“李天一涉嫌強奸罪被檢查機關拘捕”消息被某媒體曝光瞬間,網絡、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對李天一及家人辱罵聲、討伐聲沸騰雀躍,有些媒體在事件報道的過程中不理智地把李天一的姓名、照片、視頻及家人信息都通過媒體公開,有些甚至在報道時直接用一些負面評價性的言詞作為主題,挑動甚至縱容大眾對李天一及父母進行“侮辱性人身攻擊”。[10]有些新媒體更為過分的是凌駕于法院審判之上,在法院沒有進行司法審判之前就對李天一案“定罪量刑”,儼然不顧相關法律法規對于新媒體公開的規制。

越過新媒體沸沸騰騰的聲討,需要冷靜思考、認真思索新媒體在滿足大眾知情權和揭露案件真實性過程中,如何保護當事人及相關人員的隱私權、名譽權等其他人格權,并及時履行保護未成人身心健康的義務等問題。然而,從1988年最高法頒布的《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到2012年人大常委會頒行的《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等一系列有關隱私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關于隱私權保護存在諸多問題。可見,雖然我國從最初將隱私利益依附于名譽權保護,到隱私權概念、保護范圍和方式等逐步通過立法、司法解釋初步確立,但目前可適用于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定仍然零散而粗放,大部分法律法規內容概括、簡略,多為原則性規定,缺乏可操作性。[11]特別在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保護更是極為薄弱,李天一案中新媒體不僅侵犯李天一及家人的隱私權,同時侵犯了其名譽權和精神安寧權等其他人格權,違背了“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的核心內涵。

(二)新媒體公開與司法審判:誰綁架了誰?

隨著新媒體公開的逐層推進,日益突顯了新媒體與司法審判之間的緊張關系。在此,結合十大影響性訴訟案例,以“許霆案、鄧玉嬌案”和“藥家鑫案”為例,著重分析新媒體與司法審判之間的相互影響。一方面,新媒體公開“監督”司法審判。當前新媒體監督司法審判的演進脈絡是:新媒體初報道→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司法機關回應網絡言論→網民討論→新媒體跟進報道→微信、微博等引發網民熱議→新媒體持續跟進報到→網民討論達到輿論頂峰→司法裁判受干擾→新媒體和網民繼續熱議→形成司法裁判。以影響性訴訟案件許霆案為例。一審法院判處許霆構成盜竊金融機構罪,判處無期徒刑。判決一出,民眾一片嘩然,新浪、搜狐、微信、微博等新媒體持續追蹤報道民眾、專家學者對于許霆案的爭論和質疑,結果許霆案“柳暗花明又一村”,廣州中院啟動再審,由無期徒刑改判為5年有期徒刑。新媒體和大眾在這場“論戰”中大獲全勝。又如在鄧玉嬌案中,新媒體和大眾輿論站在鄧玉嬌一方,最終鄧玉嬌被免于刑事處罰,案件在沸沸揚揚的議論中塵埃落定,司法審判的結果同樣得到了大眾的肯定。但同時有人提出批評,認為司法審判嚴重受到了新媒體輿論的干擾。[12]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藥家鑫案,多家新媒體花大篇幅報道了藥家鑫“乖孩子”形象,譬如藥家鑫在家是位性格“柔弱、溫順”的孩子,在校是位“品學兼優”的優秀的學生,并且還有一雙“美麗的彈鋼琴的手”等,試圖通過新媒體途徑塑造其“好孩子”失足殺人的幻像,以達到干擾司法審判而“免死”的目的,結局適得其反,社會公眾憤怒地宣稱“藥家鑫不死,法律必死”,使得諸種“本土資源”來免藥家鑫一死的空間幾乎蕩然無存。[13]在這三起案件中,新媒體、大眾輿論幾乎都呈現出“一邊倒”的局勢,即同情弱者并仇視富二代、官二代。在這樣的語境下,人們不得不反思新媒體以“監督之名”實者引領民意干擾司法審判的現象是否合理。

另一方面,新媒體與司法機關之間的“合謀”,又形成“新媒體審判”。所謂新媒體審判是指新媒體對已經發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案件,搶在司法裁判之前對被追訴人作出有罪、無罪、定罪量刑、勝訴和敗訴等結論,營造輿論環境以干擾司法公正審判。新媒體審判并非媒體一家所為,而是新媒體、民意輿論、權力機關、司法機關和專家學者等多方相互合力作用形成的結果。其形成原因是:首先,新媒體報道追求特殊利益而導致客觀性失靈。新媒體為了片面追求報道的高收視率、高閱讀量,為了追求新聞言論自由,加之司法個案信息的獲知渠道不通暢等多種因素最終導致新媒體報道的客觀性失實。[14]其次,司法機關需借助于“媒體公訴”[15]。媒體公訴早已是存在于新媒體報道的法治痼疾,新媒體與司法機關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合意”“合謀”地傾向有利于司法部門的訴求,進而鞏固法庭內裁判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再次,新媒體是民意表達訴求的重要渠道。目前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貧富差距、收入不均使得民眾對社會和政府存在不滿,從藥家鑫案可見,民眾對弱勢、無助一方能給予諸多同情,而只要當事人一方的身份有“官”“富”等字眼時,則極有可能成為新媒體熱炒的對象或網絡流行語;此外,公權力機關、極少數的專家學者等為己方利益而需借助于新媒體干擾司法的公正裁判。

(三)新媒體公開與司法機關:誰為誰的“過錯”買單?

在新媒體越來越受到青睞的今天,區分新媒體責任還是法律責任是新媒體公開亟待解決的問題。在西方媒體責任的表現形式為媒體問責制,[16]其思想根源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論”,并將其概括為特定媒體和特定個人或團體等媒體信息接收者之間有效的互動,這有效地區分新媒體責任與新聞自由之間沖突。[17]在我國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過程中產生的責任,應由新媒體為司法機關的重大過失或過錯行為買單,還是應由司法機關為新媒體的重大過失或過錯行為買單,總是顯得模棱兩可。根據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頒行的《關于人民法院接受新聞媒體輿論監督的若干規定》第9條的規定,新聞媒體在采訪報道法院工作時具有五種違反情形的,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是,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民法院宣傳工作的若干意見》第1條第3項關于人民法院宣傳工作的主要職責的規定,并沒有將對新聞媒體報道案件信息的內容進行審查監督作為其職責之一,即新媒體對于法院審理案件的信息報道并不受到司法機關的監管,管理機關仍應為新聞出版部門。由于該意見沒有明確的實施細則,導致法律責任的落實流于形式,最終何為法律責任,何為媒體責任,仍無法理清。如按照“司法的歸司法、媒體的歸媒體”的原理,在李啟銘案中,新媒體炒作的“李剛有五套房產”“李剛岳父是某副省長”等謠言,某些新媒體是否也應當對其虛無謠言的炒作承擔相應的責任呢?

四、自由之限度:新媒體與司法公開良性互動關系的建構

對于新媒體公開中存在的問題,如果不是從新媒體與司法公開形成良性互動視角著手解決,而是歸責于所謂的“新聞自由”“媒體審判”,并試圖去控制新媒體公開和民意輿論,無異于頭痛醫腳,其結果只能是舊痛未除,又添新傷。當前新媒體與司法公開交織在一起、難于分割,如何才能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一直是困擾司法實踐的難題。進而言之,新媒體公開不僅要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和新媒體的言論自由,而且要拿捏好新媒體公開的限度,從而實現新媒體與司法公開良性互動的關系。

(一)國際與國內規則之良性互動:隱私權保護的域外經驗

在全球治理視野下,隱私權已從傳統的個人私生活安寧和私生活秘密的保護拓展至個人信息保護,[18]3隱私權保護已成為全球治理的重要問題。其中,國際規則和國內規則作為隱私權法治治理的基本路徑,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相互貫通,在現實中表現出明顯的良性互動關系,并在國際和國內廣泛的互動中處于基礎性地位。[19]國際社會關于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時,對個人隱私權保護做了詳細規定,1948 年《世界人權宣言》、1966年《公民政治權利公約》、1954年《歐洲人權公約》、1969年《美洲人權公約》、1994 年《馬德里準則》、2008年《亞特蘭大知情權宣言》等國際規則中均明確規定個人隱私權的保護。在美國,關于隱私權保護已走過100多年的歷史,同樣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在國際規則的基礎上都頒行了新媒體公開的指南。我國對于個人隱私權保護以憲法為基礎,并通過《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刑事訴訟法》等具體部門法及其司法解釋對個人隱私權進行保護,總體而言,我國有關個人隱私權保護呈現碎片化、缺乏可操作性等特征。

因此,應把視野投向國際層面,從他山之石中獲取個人隱私權保護的思路,在保障公民知情權和媒體新聞自由的同時,實現國際與國內準則的良性互動,進而使個人隱私在審前、庭審和執行程序中得到保護,具體表現為:首先,審前建立新媒體公開事前限制程序。依據《馬德里準則》第1條規定,在審前程序中,為了保護個人隱私,需對公眾知情權進行有限的限制,以防止庭審未開始,民眾已經產生“輿論審判”,同時防止對犯罪嫌疑人進行有罪推定。在美國,審前限制令以“司法限制言論令”(Gag Order) 為代表,其目的是防止新媒體在審前對案件的傾向性報道或侵犯個人隱私,進而影響到法院的公正審判,并以1976 年“禁報謀殺案”作為標志性判例確立了“明顯且即刻的危險”為主要標準。當然“審前程序并不能限制犯罪嫌疑人的言論自由權,他可以將自己受到刑訊逼供等違法情況公諸于眾”,[20]以個人隱私保護為中心的審前程序,其核心防止對個人有罪推定,并防止侵犯個人隱私和泄露司法案件的調查信息。

其次,庭審以涉及個人隱私規制新媒體公開的庭審限制程序。依據《馬德里準則》確立的基本原則,新聞自由的限制只能依據《公民政治權利公約》的明示授權,其中《公民政治權利公約》審判公開例外情形之一為“訴訟當事人的私生活之利益有此需求”。世界刑法協會第15屆代表大會《關于刑事訴訟法中的人權問題的決議》第15條的規定也指出,允許新媒體直播,但需受到一定的限制。可見,庭審中可基于涉及個人隱私禁止新媒體進行報道。再次,審后建立新媒體公開事后限制程序。依據《公民政治權利公約》基本原則的精神內涵,對涉及個人隱私進行審后公開的,新媒體公開需對個人姓名、住址、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醫療記錄、人事記錄、照片等個人的特定信息進行技術化處理。特別對于未成年人隱私權的保護,依據《兒童權利宣言》《兒童權利公約》中關于“兒童最大利益原則”,新媒體應該對未成年人隱私保護實現審前、審中和審后的全面限制與保護。

(二)自律與他律:遵循主客體相互作用下的司法運行規律

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不僅需要新媒體與司法機關的自律,而且需要他律,即遵守司法的運行規律,以防止多方合力形成“媒體審判”,那么自律與他律誰優誰劣呢?應當如何處理自律與他律之間的關系呢?自律與他律之間并非是一對矛盾體,而是一種相互補充、互利共贏的關系,二者適用始終遵循著“自律優于他律,私法優于公法”的原則,如果新媒體和司法機關能夠做到自律,自然也就無需他律,這也是英國媒介法所謂的“以自律換自由”原理,也驗印了西奧多·羅斯扎克所言:“法律試圖跟上技術的發展,而結果總是技術走在前頭……在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里,信息傳遞技術的發展模式如此之大又如此活躍,法律無力也不宜對之加以嚴密的規范。”[21]37可見,優化新媒體公開的語境,需要他律對自律進行避讓。

新媒體和司法機關,既是新媒體公開的主體,又是公開的客體。新媒體公開并非只是新媒體一方需要自律,同時需要司法機關的自律,首先,司法機關應在公開過程中遵守相應的職業道德規范和準則。在當下的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對新媒體介入司法活動持抵觸心理,處于被動接受公開的局面。司法機關應被動變主動,主動接受新媒體與大眾的監督,案件審理期間自覺地不與新媒體討論與案件相關的信息,避免在庭外接受與案件相關的信息而影響公正裁判;審后主動公開應當公開的司法信息,并對疑難案件及時地進行釋法說理。其次,新媒體行業自律機制的構建。新媒體作為公眾知情權的守護神,理應秉承全面、客觀、理性的原則,以引導大眾保持冷靜、理性為己任。在案件未作出終局裁判之前,新媒體不發表任何有關案件的傾向性意見,不超越審判程序,不對案件的裁判結果預下結論。近年來,新媒體對行業領域自律機制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例如,2003年中國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工作委員會成立,30多家網絡新媒體共同簽署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2007年中國互聯網協會實施了《博客服務自律公約》;2012年新浪博客實施了《新浪微博社區管理規定》和《新浪微博社區公約》。

當新媒體與司法機關的自律功能失效時,就需遵循主客體相互作用下的司法運行規律。新媒體公開除了遵循司法一般規律,即司法的中立性、獨立性、制約性、公正性、程序性、終局性、權威性等,[22]155156還要遵循新媒體公開的特有規律,其特有規律表現為:司法的人民性、監督性和適度性,這是司法規律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統一。首先,司法的人民性。正如霍布斯所言,“國家主權來自人們為建立國家而締結的協議授權”[23]13,我國憲法以及三大訴訟法也明確規定了“國家權力屬于人民”。新媒體公開作為大眾獲得知情權的重要途徑,理應遵循司法的人民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新媒體可以顛倒是非黑白而迎合大眾觀點。以李昌奎案為例,李昌奎案的博弈焦點可歸納為大眾的殺人償命VS司法的少殺慎殺、民意不可違VS依法獨立行使職權。此時,新媒體不該是添油加醋,而應是客觀公正彌合公眾與司法之間的分歧。其次,司法的監督性。新媒體公開作為司法監督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減少杜絕司法腐敗,提升司法公信力和司法公正已在上文詳細論述,在此不再贅述。然而,新媒體在監督或揭露司法腐敗時,不能以侵犯當事人或相關人員隱私權為前提,更不能以有礙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長為代價。再次,司法的適度性。我們贊成陽光司法,但司法不應該是過度曝光,司法并不是越公開越好,新媒體公開應該是一種以“抓得住”的方式公開,并保持配置上的有限和應用上的均衡,以不損害司法的中立性、獨立性、終局性和權威性為前提。[24]

(三)權利與責任:理清新媒體與法官的角色定位

有權必有責,任何一項權利都必須以相應的責任作為保障,如果權利沒有相應的責任作為保障,這種權利將形同虛設。媒體自由和大眾知情權作為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之一,理應得到司法的保障和救濟。[25]然而,在當下司法實踐中,司法和新媒體并未能在新媒體公開過程中找準自身的角色定位。一方面,主審法庭或法官作為新媒體公開的主體,未能及時履行公開案件信息的責任,也未能履行審查和控制案件信息公開的權利。另一方面,新媒體對案件信息的處理欠缺專業化,使得“魚龍混雜”的司法信息影響到大眾對司法裁判的公信力。那么,如何明確新媒體和法官在司法公開過程中所承載的責任呢?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其目的是明確主審法官、合議庭成員對辦理案件承擔法律責任。有學者將法官責任制模式歸納為:“結果責任模式、程序責任模式和職業倫理責任模式,”[26]以期為責任模式的確立一些基本準則。

其中,“職業倫理責任模式”核心要素是以有違職業倫理規范的不當行為為追責對象。為此,要求以下三點:首先,法官需履行自身的責任,遵守職業倫理規范,即忠誠司法事業、保證司法公正、確保司法廉潔、堅持司法為民、維護司法形象等五方面。在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的公開中,法官應主動公開案件信息,通過法院的新聞宣傳主管部門對需要公開的案件信息進行篩選,并通過新聞發布會等途徑向新媒體公開,同時審查和控制案件信息公開,將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案件信息排除在公開的范圍。其次,新媒體在行使新聞自由的同時,應當尊重法官審查和公開案件信息的權利,履行客觀、真實報道案件的責任,確保報道內容的準確性和報道方式的全面性。防止如同美國“竊聽門事件”為追求經濟利益而放棄言論自由的底線。[27]此外,司法的中立性、獨立性、公正性乃司法之精髓,在處理新媒體與司法公開的關系時,不妨借鑒美、英、澳、新、加等國有益的改革經驗,把司法規律作為不可逾越的界線,明確新媒體和法官在新媒體公開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在薄熙來案、王欣等快播案的公開審判中,從審判公開到新媒體客觀、理性的報道,不僅讓人看到了新媒體與法官角色定位的明晰化,而且也讓人們看到了新媒體公開在民主法治進程中邁出的堅實一步。然而,類似這樣新媒體和司法機關都明確自身權利與責任透明化的公開,如何才能實現常態化與系統化,新媒體公開恐怕任重而道遠。

五、結語

綜上所述,正如2014年2月最高院院長周強所言:“人民法院要通過全媒體主動、全面布權威信息……增強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了解、理解和信任。”可見,新媒體公開是法院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抓手。然而,在強調新媒體推進司法公開之余,也要謹慎地處理新媒體與司法公開的限度。一方面,新媒體對于司法的公開并非越公開越好,礙于硬件設施、技術條件、司法理念等條件的限制,有時過度公開將帶來過高的司法成本,超出司法所能承載負荷。另一方面,新媒體公開應遵循主客體相互作用下司法運行規律,防止新媒體過度干擾司法。總之,新媒體公開改革之路剛剛開啟,由于支撐我國現代法治的某些基本條件尚不完備,新媒體公開改革不能企求一蹴而就,而只能采取“過程性”和“漸進性”路徑,從“技術性改良”走向“制度性變革”,把握新媒體公開的維度與限度,逐步實現新媒體公開由量到質的蛻變。

參考文獻:

[1]自正法.司法改革背景下的刑事和解——刑事司法文明的第三種模式[J].學術探索,2014,(12):4857.

[2]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3]沈德詠,等.司法公開規范總覽[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

[4]鄭成良,等.論司法公信力[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712 .

[5]江西省高級人民法院課題組.人民法院司法公信現狀的實證研究[J].中國法學,2014(2):92.

[6]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M].張雁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7]胡銘,等.錯案是如何發生的——轉型期中國式錯案的程序邏輯[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8]胡銘.司法公信力的理性解釋與建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5(4):85106.

[9]王利明.隱私權概念的再界定[J].法學家,2012(1):108120.

[10]彭思彬.論未成年人人格權法律保護的媒體義務——由“李案”說起[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18.

[11]張新寶,等.網絡反腐中的隱私權保護[J].法學研究,2013(6):104118.

[12]祁建建,等.論媒體報道對刑事審判的影響機制及其規制[J].河北法學,2014(12):137148.

[13]陳柏峰.法治熱點案件討論中的傳媒角色[J].法商研究,2011(4):5663.

[14]徐光華,等.民意和媒體對刑事司法影響的考察[J].法商研究,2012(6):1825.

[15]封安波.論轉型社會的媒體與刑事審判[J].中國法學,2014(1):6378.

[16]Daniel Riffe.Public Opinion About News Coverage of Leaders Private Lives[J].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2003,18(2):97109.

[17]Patrick Lee Plaisance.The Concept of Media Accountability Reconsidered [J].Journal of Mass Media Ethics,2000,15(4):258267.

[18]Deckle Mclean.Privacy and its Invasion[M].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95.

[19]趙駿.全球治理視野下的國際法治與國內法治[J].中國社會科學,2014,(10)7999.

[20]Mona Rishmawi,Peter Wilborn ,Cynthia Belcbe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Judiciary [J].CIJL Yearbook,1995,4(12):1416.

[21]西奧多·羅斯扎克.信息崇拜——計算機神話與真正的思維藝術[M].苗華健,陳體仁,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94.

[22]張智輝.中國檢察:第16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3]霍布斯.利維坦[M].黎思復,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4]胡銘,等.司法透明指數:理論、局限與完善——以浙江省的實踐為例[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6):2033.

[25]自正法.“民告官”受案范圍擴大趨勢探析[J].理論探索,2016(1):119122.

[26]陳瑞華.法官責任制度的三種模式[J].法學研究,2015(4):422.

[27]周建明.“竊聽門事件”:權利與責任的博弈[J].新聞研究導刊,2011(9):1517.

責任編輯:汪效駟

猜你喜歡
司法改革新媒體
淺談司法改革形勢下的法院財務工作
新形勢下行政公益訴訟制度發展剖析
人民監督員制度的法理淵源與制度功能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10:54:42
現實語境下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的問題與思考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03:16
新媒體背景下黨報的轉型探析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9:46
對農廣播節目的媒體融合之路
新聞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 20:12:46
新媒體語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研究綜述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02:55
全媒體時代地市黨報媒體融合的四個著力點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3:03:10
新招數化解新難題:新媒體環境下防止報道差錯路徑探析
中國記者(2016年6期)2016-08-26 12:31:59
論我國新一輪司法改革:職業化還是民主化
企業導報(2016年8期)2016-05-31 19:09:4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国产a国产片免费麻豆|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99精品视频播放|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高清自拍视频| 天天综合网站|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国产91av在线| 亚州AV秘 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国产热|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极品|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看看一级毛片|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黄片在线永久| 亚洲三级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无码不卡视频|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精品毛片一区|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九九线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另类重口100页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色婷婷在线观看|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亚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91外围女在线观看| 国内黄色精品| 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国产一级一级毛片永久| 99精品影院|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2| 在线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 99久久性生片| 欧美精品1区| 国产精品视频a| 国产鲁鲁视频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高清| 一级片一区| 亚洲v日韩v欧美在线观看| 日本影院一区| 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午夜人性色福利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专区|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国产成人高精品免费视频| 最新国产成人剧情在线播放| 午夜欧美在线|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国产麻豆91网在线看| 国产迷奸在线看| 国产精品自拍合集|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我|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乱码视频|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导航| 十八禁美女裸体网站| 亚洲自偷自拍另类小说| 久久国产V一级毛多内射|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91精品人妻互换| 国产精品自拍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va免费视频| 欧美午夜精品|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一区| AV在线麻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 午夜三级在线|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