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榮明
從古至今,“傳道、授業、解惑”是教師的基本職能。但在“互聯網+”時代,慕課、翻轉課堂等模式的出現為教育打開了新的大門,教師的職業生涯面臨新的挑戰。那么,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應具備怎樣的能力?教師的角色該如何定位?
一、教師應為學生心靈的呵護者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化、數字化學習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重要渠道和方式,但從兒童的心理特點及成長規律而言,教師的引導、教化功能不是網絡能夠替代的。五彩斑斕的網絡世界對孩子充滿誘惑力。教育是充滿溫暖的愛的事業。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充滿活力的生命歷程,是師生的合作過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需要交流、溝通,需要教師的關心和呵護。在網絡信息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活動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參與;學生的學習過程離不開與教師的心靈溝通、情感交流。同時,學生的學習成果需要教師的欣賞、評價和真情分享。因此,在網絡學習交流中,特別是在構建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課堂模式中,學校應建立能滿足學生需求的信息技術有機整合系統,充分挖掘信息平臺的應用性、互動性、綜合性與聯系性功能,使教師、學生、家長成為信息化使用、享受的主體。這樣,借助開放的網絡教育資源,構建自主、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環境,培育學生積極向上、尊重寬容的良好個性品質,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教師應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者
學習是一種選擇性的過程。如果過分強調發揮網絡平臺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方面的職能作用,而教學過程以播放、展示課件媒體為主要手段,教材成為“鏈接產品”,教師成為“知識遙控器”,學生成為“知識接收器”,那么學習過程便成為一種單向接受,靜態復制,被動適應的過程,就會抑制學生個性品質和知識能力的發展。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體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的學習興趣會產生不同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期待:帶著內在學習興趣的學生,其學習是積極主動,充滿快樂的;帶著外在學習動機的學生,其學習是低效的。因此,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他們積極思索,是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起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需求采取相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形成強大的學習內驅力,使學生在愉悅的學習情境中積極主動地學習。比如在語文活動課《古詩樂園》中,筆者借助網絡媒體把古詩這一燦爛的文化瑰寶置身于“樂園”之中,讓學生賞中樂,演中樂,吟中樂,畫中樂,賽中樂,使他們在新穎、獨特,充滿“趣味”的活動中,感受學詩的樂趣和人文情懷。
三、教師應為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
在“互聯網+”時代,教師不僅僅是文化知識的傳播者,還應是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者。1. 培養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即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及需求,積極主動地、有目的地通過互聯網、電子書等發現信息,并搜集、獲取、積累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材料。2. 培養學生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在良莠兼蓄的學習活動中,根據教學目標指導學生從獲取的信息資源中甄別篩選,判斷它的可信度,并對其真實有用的信息資源進行分類、歸檔。3. 培養學生信息加工的能力。即指導學生將獲取的信息根據需求進行綜合加工,并結合自己原有的知識,重新整理、存儲,并能夠簡潔明了地傳遞給他人。4. 培養學生信息創新的能力。即指導學生在進行信息篩選、加工的時候,去粗取精,找出具有規律性的線索,或者能夠從表面現象分析出事物的根源,在獲得富有創新性的信息資源中培養其創新能力。5. 培養學生運用信息資源的能力。即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所掌握的信息資源,培植其內在的價值取向,并通過信息技術或其他媒體手段,分析、判斷、運用信息,提升其運用信息資源的能力。6. 培養學生交流信息的能力。即指導學生借助信息技術,通過開放性學習,豐富自身的文化底蘊,開拓學習視野,并能夠通過互聯網等平臺拓展自己的交流范圍,加強與他人的聯系和協作,從而培養自己運用網絡信息資源快速有效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教師應為學生潛能的發掘者
兒童極具可塑性,他們身上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因此,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通過創造性的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如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為了把習作主體潛在的想象力、創造力和表現力釋放出來,筆者利用網絡習作平臺,讓學生自由命題、自由習作,無拘無束地暢所欲言。就習作題材而言,學生可以寫記敘文、童話,也可以寫隨筆、心得、書信、產品說明書等。就習作內容而言,學生可以描寫生活中的感人事跡和高尚情懷,也可以寫真實有趣的平凡生活;可以描寫眼前秀美的景物,也可以憧憬幻想奇妙的未來世界等,學生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創新潛能得到發掘。例如學了《麻雀》這課后,一位學生質疑:獵狗走后,小麻雀是怎樣回到窩里的?抓住這一訓練契機,筆者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并續寫一段話。有的學生想象老麻雀叫來同伴齊心協力將小麻雀馱回窩里;有的想象兩只過路的猴子把小麻雀抱回了窩;有的想象一只高大的長頸鹿把小麻雀輕含在嘴里送進了巢;還有的想象一只大天鵝讓老麻雀抱著小麻雀坐在它寬厚的背上,帶它們飛回了家……學生的想象力多么富有創意!
五、教師應為課程教學的研究者
互聯網改變教育,新技術重建課程。互聯網改變了學生的閱讀方式,促進了學生的改變和發展。但從校長、教師身教式持續安靜閱讀、建立閱讀興趣、形成閱讀習慣并進行閱讀分享,到建立網上書店賣書、推薦書籍,使用“葵幣”購買物品裝飾書店,建立信息化習作平臺、提高創作能力,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榜樣示范、身體力行。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網上虛擬的“學習村落”,“村民”可以在網絡上開授課程,做到教學相長,可以透過網絡傳遞與交換知識,但回歸核心,課程的學習、研究仍離不開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師在課程學習、開發和研究中的主體作用,借助信息技術媒體功能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開拓互動、多元的教學空間,建設智慧課堂和人機交流互動的網絡學習空間。在促進課程向地方化、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發展的進程中,只有實現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有機融合,提高網絡情境下課程教學的研究和實踐水平,才能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總之,“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時空界限,在給教育帶來日新月異的變化的同時,也必將對教師的角色職能帶來新的挑戰。
(作者單位:福建省長汀師范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朱蘊茝 黃哲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