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桃妹
學、思、知、行歷來是教學的基本要求。然而,在課堂上,能夠將四者完美融合,讓學生化知識為認同,將理念轉化為自覺行為,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有著自身的教學規律,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獲、習有所得,提高學習效率,可通過多維課堂的構建來實現。
從建構主義出發,學習環境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體,由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等要素組成,而建構主義教學的策略核心卻是學習者。只有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習者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才能實現教學目的。因此,多維課堂的核心,同樣也在學習者身上,只有變一維對象為多維,才能增強學習者與環境的交互力度,提高課堂效率。
一、“教得”變“覺得”,促心手相應
心手相應是一種人們熟知事物并能付諸行動的程度。心理學認為,認知是感覺和行動的主要決定因素。因此心手相應的前提是心中確有所得,只有在內心刻有深刻烙印,才會在行為中潛移默化,起到指導或引領作用。
多維課堂要求,教師再也不是課堂的主體,只是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群體、教師與學生群體諸多環節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多維課堂上,學生的知識多不是從教師的“教”中得來的,而是在與多維對象的交互中形成的,是學生在自我觀察、共同認知和反復磨合中逐漸感覺得來的。走進社會、走進生活、走進自我去觀察,才能獲得真實的感受和第一手的材料,學習起來才會興趣盎然。
品德與生活(社會)二年級上冊有一課《讓我們的教室清潔又美麗》,如果上課剛開始,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教室內哪些地方干凈,哪些地方不干凈,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問題,多維課堂的構建,就遜色許多。如果是先分組觀察,讓學生先與同組同學進行碰撞,然后再分組發言,則可大大拉長學生的認知過程,從而形成自己的認知。由于這一認知是從自己的觀察與交流中獲得的,學生內心的認同度和深刻度會大大加強。如果教師再提供給學生一個認知維度,將幾周內教室的情況事先錄像,經學生討論后,放給學生看,那對學生的認知又將是更深層次的引領。
多維度感知一個事物除了能加深印象,獲得正確認知外,還是培養學生感知能力重要且有效的方法。
上述課例,如再讓平時打掃衛生效果好的同學,到講臺上現身說法,具體表演自己是怎樣打掃衛生的,這樣對學生認知的形成,會有更強烈的沖擊。如繼續深入下去,讓多名學生上臺表演,其他學生點評,則更能提升認知水平??梢姡绱硕嗑S的課堂上,學生對“什么是干凈”“怎樣才能打掃干凈”這些良好習慣的認知,應是非常到位的。
二、“覺得”變“習得”,強心手相應
有句話說得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的準確理解僅僅是掌握知識的前提,要使其內化成一種行為,必須動手試一試。多維課堂可以給學生提供這一機會。
《秋游去》這一課,好像很難讓學生在課堂上去旅游,其實不然。如果教師提前準備道具,讓學生在課堂上分組進行模擬秋游,同樣可以讓學生有實踐的機會。任何一種班級授課形式,都不可能每次讓學生完完全全地去實踐,而課堂模擬卻能基本上達到我們需要的效果。
其關鍵,一是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場景,變教師的講授為學生的活動;二是分組組織,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多維互動的機會;三是以模擬實踐促行為養成,讓學生暢所欲言;四是重視細節,讓學生從教師的細節設計中習得并把握秋游的關鍵點。
因此,從以上幾點出發,《秋游去》一課如果將秋游動身前要檢查的事項,乘車時應注意什么,游玩時怎樣防止走丟和掉隊,大家怎樣做到互相關心和協助,怎樣維護旅游景點的環境,回家路上應怎樣注意交通平安等等細節設計其中,讓學生的模擬實踐針對性強、實踐效果好,自然課堂達成率就高。
三、“習得”變“悟得”,提心手相應
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品德良好、樂于探究、熱愛生活的兒童。而這門活動型課程,不僅僅給學生提供一個活動,更應該讓學生積極思考,啟發學生的思維和心智,從實踐中“悟得”更多東西。
心手相應不是點對點、一對一的形式,而是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學生在課堂上,需要思考、討論、認識、解決來自社會生活的問題。只有讓學生時時面對社會生活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才能實現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的學習目的。
因此,在多維課堂的設計上,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場景、模擬實踐的事件,必須具有思考的價值,能夠觸動、震動心靈,感動、感化學生,啟動學生的思維。《你真棒》一課,應該是一個溫暖、親切、和諧的課堂。學生通過多角度地贊美同學,懂得了觀察問題的角度,學會了多維度思考問題;通過讓學生互夸,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在與其他學生的發言對比中,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全面,具有分辨性。深刻的思維不僅讓課堂走向深入,更讓每個學生走向成熟和成功。
如果細致區分“悟得”,還可分為“自悟”和“他悟”。教材的劃分依據是生活主題,在每個單元學習前,通過引導學生梳理自己已有生活體驗,找到自己成長中的問題,而這個梳理過程,只能也必須由自己來完成,這就是“自悟”的過程。多維課堂的打造無論如何不能忽略這一環節。
“他悟”是從別人的實踐、思考中獲得的自己的認知。心理品質的內化、道德修養的踐行,都不是靠單個人就能完成的,這些需要教師和同伴的幫助、啟迪或影響。多維課堂通過多向交互,可以讓學生在充分的碰撞中認知、討論、辨析,特別是針對一些復雜的、甚至是兩難的社會生活問題,讓學生在思維的碰撞中獲得啟迪。
總之,從感知到認知,從知識到行動,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成熟,心手相應是一種循環,一種使學生產生螺旋式上升的成長方式。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通過多維課堂的架構,可以使這一習得方式的過程變得更加清晰。
(作者單位:福建省連城縣新泉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莊嚴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