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小蓉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如果教師能從學生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文、圖、聲”并茂的特點,精心設計課件,創設一種讓學生可聽、可視、可感、可體驗的栩栩如生的情境,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直觀感性地對事物進行多方位的感知,就能彌補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方式、渠道和范圍,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并使學習內容化難為易,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小學生往往用形象、色彩、聲音來進行思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有助于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用絢麗的色彩、迷人的畫面、動人的聲音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到課文內容中來,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有效消除學生的疲勞,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學習狀態,最大限度地自覺發揮學習潛能,在愉悅的氣氛中感悟課文內容、接受知識。
例如,《太陽》這篇課文是說明文,比較枯燥乏味,學生一般對此類文章缺乏學習興趣。教學時,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筆者充分利用了多媒體課件。比如導入新課時,筆者用課件出示太陽的圖景,并說:“今天,我們也請太陽公公來到課堂和我們一起學習,歡迎嗎?”學生的情緒一下子興奮起來,大聲說:“歡迎!”接著播放動畫:一輪太陽慢慢升起,太陽公公說:“你們好!我是太陽!同學們,你們想了解我嗎?”筆者充滿激情地再說:“笑瞇瞇的太陽公公正看著我們,愛動腦筋的孩子,他最喜歡!你們有什么問題想問太陽公公?”這樣以擬人的動畫畫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使得本來枯燥的說明文學習變得生動而富有情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了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促進學生主動思維,也培養了學生的質疑能力,發展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二、化解抽象,提供直觀
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抽象思維為輔。在教學中,如果教師單純依靠語言文字來講解,比較抽象。學生由于受年齡、知識的限制,就會感到很難理解。要想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巧妙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把枯燥難理解的文字變成生動有趣的直觀畫面,調動學生各種感官,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輕松地學語文。現代教育技術是首選的教學手段之一。
例如,《我家跨上了高速信息路》一課中有關網絡的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因此,這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為了化解抽象,突破難點,筆者在教學時將現代教育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在引導學生理解“電腦網絡究竟是什么樣的”時,先引導學生讀書,從書中找出有關的語句——爸爸的話進行體會。在學生充分讀書自行感悟的基礎上,筆者配合形象的板書,再播放電腦網絡示意圖:全球的電腦連接在一起,而且錯綜復雜、星羅棋布的形象畫面,告訴學生,就是這樣一臺電腦把五洲四海的人們連接到一起,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加強了人與人的聯系。這樣,把抽象的網絡知識變成可觀、可聽、可感的形象畫面,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接受,從而有效突破了本課的一個教學難點。
三、提供實踐,體驗情感
葉圣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說的就是要引領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領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章所蘊含的感情,讓學生與作者同喜、與作者同悲,從而培養學生的情感,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身同感受,體驗情感。
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一文,在介紹“我”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還伴隨著上網前的興奮、好奇,上網時的贊嘆,下網時的依戀、盼望等內心狀態的描寫。為了讓學生形象感受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筆者在教學時,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帶著學生上網——與作者一同走進了那神奇的網絡世界,讓學生親身經歷與作者相同的心理體驗歷程,與作者一同感受上網前的興奮、上網時的贊嘆、下網時的戀戀不舍以及盼望再進入網絡世界的心情。由于現代教育技術的融入,提供了身臨其境的實踐空間,學生有了與作者一樣的切身體驗,也就能真切感受作者那起伏的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心理共鳴。在這樣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朗讀最能體現作者情感的文字。由于學生與作者有了同感,感情朗讀就水到渠成了。
又如,學生學習《頤和園》時,由于缺乏感性認識,要從抽象的語言文字中體會頤和園的美比較難。筆者借助多媒體播放了頤和園的全景,在悠揚的音樂聲中,配上教師充滿激情的解說,學生就猶如置身于景色迷人的頤和園中。多媒體技術把遠的拉近了,把虛的變實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鍛煉了觀察、想象的能力,而且激發了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了審美情趣。
四、動畫演示,提高效率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的有意注意時間短,無意注意占優勢。根據這一特征,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兒童學習的興趣和識字的效率。比如,在教學象形文字時可以用多媒體出示字及相應的圖形,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形象地記住字形和字義。有的字可以以動畫的形式演示圖景或字形演變過程,如教學“水”“火”“日”,可以用動畫畫面演示水流的樣子,逐步呈現流水變成現在的漢字“水”的樣子,依此類推教學“火”和“日”。把單調枯燥的識字教學變成了生動有趣的動畫畫面,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深刻地記住了字形和字義,又可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人民造字的智慧。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不但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學習的難點,提高學習實效,而且有利于增長學生的見識,培養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實驗小學 本專輯責任編輯:辛銘 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