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步發
【摘要】廣播電視大學基層分校成功轉型升級為國家開放大學地方學院,這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此過程中,地方學院如何抓住機遇,解決困惑電大發展的機制體制問題,克服自身師資隊伍不充足及教學資源短缺等問題。使其真正成為面向全體社會成員,集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為一體,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滿足全民終身學習及多樣化需求的新型大學。
【關鍵詞】基層電大 轉型發展 地方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28-01
電大系統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如何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傳承電大30多年累積的優勢,有新的作為,真正實現電大的戰略轉型升級,而不是電大的翻牌,名稱的改變。作為電大人,我有以下思考和建議。
1.電大開放教育的成功經驗
1.1形成了由中央電大、省電大及其所屬分校和工作站統籌規劃、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系統。辦學觸角延伸到了全國邊遠鄉鎮,被譽為辦在家門口的大學。
1.2實現了網絡化、數字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校園網經過多次改造升級,主干千兆傳輸,百兆到桌面,與中央電大、省電大及所轄站點實現了有效的網絡互連,實現了遠程教育實時交互授課。
1.3探索出了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教育教學模式。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探索出了面向基層、有效培養社會急需應用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
1.4完善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支持服務體系。電大系統高度重視并全力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配備專業管理員、輔導教師為學生開展全方位的學習支持服務。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導學、助學服務體系,極大的滿足了學員自主學習的需要。全方位、全過程、交互式、個性化的支持服務體系,是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
1.5為各類學習者提供豐富的優質學習資源。電大系統豐富的網絡課程、直播課堂、課程導學、CAI課件、期末課程輔導等多種媒體的教學資源以及文字教材、音像教材、網上試題庫、形考作業冊、電子圖書館等多種媒體學習資源,能充分滿足學習者的需要。
1.6堅持“五統一”的教學質量標準。電大實行統一課程名稱、統一教學大綱、統一教材、統一考試和統一評分標準的“五統一”,這既是電大的辦學優勢,也是提高遠程教育教學質量和整體效益的根本保證。
2.電大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1電大辦學地位不明確,逐漸被邊緣化。盡管30多年來,電大為當地經濟社會培養了大批用的上、留得住的應用型人才,在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今天,電大成人教育不被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所重視,電大辦學已經成為可有可無、自生自滅,逐漸邊緣化的境地。困擾電大多年的管理機制仍未解決,業務上受上級電大的管理和指導,而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干部任免、經費投入等仍由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這種交叉管理的結果往往成為疏于管理或無人管理。
2.2教師配置不合理。目前電大系統教師隊伍建設存在以下突出問題:一是教師專業結構不合理。文科教師偏多,工科教師偏少,專業主要集中在漢語、英語、數學、歷史、地理類,缺少社會急需的一些新興專業的教師,教師專業結構與社會實際需求矛盾加大。二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由于地方政府不重視電大教育,近年新入職的教師少,中老年教師偏多,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教學能力比較差。三是教師科研能力不強,教師的理論水平和科研能力亟待提高,個別專業教師缺失,缺乏高素質的多學科復合型人才。四是管理人員多,專任教師編制數量少。
2.3優質課程和學習資源滯后。現有的網上學習資源多是文字教材的翻版,品種和數量不少,適應學生自主學習需求的不多。有的課程網上學習資源太多,容易給學生造成課程復雜的感覺。同時缺乏交互性和實時性。
2.4對非學歷教育不夠重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全民終身學習需要,人民群眾對非學歷繼續教育的追求越來越強烈,也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需求特征。對于繼續教育需求,一方面地方政府重視不夠,沒有進行科學研究拿出切實可行的舉措。另一方面是學校仍然有等靠的思想,缺乏主動性。
2.5招生困難,影響后續發展。質量是電大辦學的生命線,生源規模是電大辦學的生存線。近年來,普通院校成教院私人辦班設點,網院校外學習中心亂設點并私自放寬考試和畢業尺度,造成成人教育無序競爭、質量失衡的混亂現狀,給電大的招生帶來很大的沖擊,招生壓力加大。
3.對地方學院建設的建議
3.1積極爭取地方政府的支持,明確開放學院的功能定位。要充分利用開放大學地方學院成立之機,由地方政府對開放大學地方學院的功能、辦學方向、辦學體制及編制等方面進行明確的定位,明確政府在建設開放大學中的責任、經費投入渠道和標準。政府應把電大教育發展列入當地教育發展的總體規劃中,把改善電大基礎設施建設納入當地教育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之中,將繼續教育、終身教育正常公用經費和事業發展的專項經費列入當地教育事業經費之中。
3.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在工作和生活方面為教師創造和提供良好條件,采取切實措施引進高素質人才,加大在職教師進修培訓力度,建立鼓勵教師從事教學和科研的激勵機制,啟動“名師工程”,著力培養一批高水平的骨干教師,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廣泛吸引和鼓勵企事業單位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到電大擔任專兼職教師,提高具有相關專業技術職務資格教師的比例。
3.3推進優質課程及學習資源建設。充分發揮專業課程教研組的作用,建立優質課程,鼓勵有條件的教師參加國開和省校的教學資源團隊,加強動態教學資源的收集、整理和開發工作。加強網上教學和網上教學組織管理,充分利用國開和省校網上教學資源開展網上教學工作。加大網上教學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及時更新網上教學資源,逐步建立實用型小課件和網上視頻。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務和機會,實現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建設目標。
3.4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要更新繼續教育觀念,改革辦學模式,充分發揮電大系統的平臺作用,積極與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銜接,通過與有關部門、行業、企業、社區等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覆蓋全國城鄉的辦學網絡,共同開展各種類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等工作,滿足廣大社會成員的多樣性學習需求,促進學習型社區、學習型組織、學習型社會建設。
3.5拓寬招生渠道,創新招生思路。做好電大內部生源的挖掘,動員專科畢業學生續讀本科;與當地企業合作辦學,利用學院的資源優勢,制定企業人才培養計劃,幫助企業提升內涵,增強競爭力;探索職業教育與電大開放教育的有效銜接,促進中職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滿足中職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愛娟.基層電大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科技創新導 報.2014(27)
[2]曹婷.對現代遠程教育基層教學點教學現狀的探討與思考.西部素質教育.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