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坤安
摘 要:2011年國務院發布《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將資源枯竭型城市最終確定為69個。這些曾經為我國經濟建設做出過重大成績的城市隨著資源的不斷被挖掘,已到枯竭的程度;同時,由于產業結構單一,地方財政日益陷入困境。因此,就如何使資源型城市走出困境、就資源型城市在第三產業發展方面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資源型城市今后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現狀;思路
中圖分類號:F407.1;F12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8-0077-02
目前,我國已界定出262個城市為資源型城市。但在我們界定和考察資源型城市的時候都十分重視城市起步和發展的全過程,既審視城市資源開采的過去,更觀察現在資源開采的具體情況。國內有些城市過去被定性為資源型城市,但通過多年的經濟投入后已轉型成功,資源型產業在城市經濟中所占比重已經十分小了,有的已經甚至是微不足道了,城市經濟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和依賴度相對減小,或者說已經不重要了,這類城市在以前的某個歷史階段可以叫資源型城市,但經過科學的、合理的轉型后已不再屬于資源型城市了,其城市的本質特征已與資源型城市相距甚遠了,如黑龍江省大慶市。
一、資源型城市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改革步伐的加快,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第三產如雨后春筍迅速發展。資源型城市要依靠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將工作重點放在資源的深加工上,如黑龍江省大慶市,將石油深加工鏈條拉長,著力發展一系列以石油資源為基礎的替代性產業,很好解決了產業單一問題。再如,黑龍江省伊春市,大力開發林下產業,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地發展的新路。第三產業發展的渠道多、投資小、見效快,形成一定規模后發展后勁十足。大慶市原來的旅游業幾乎等于零,但大慶市市委市政府經過幾年的運作,根據自身特點,打造百湖旅游區,以其獨特的旅游資源,吸引無數的中外游客,原來的石油城,現在已成為“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由于資源型城市有發展第三產業的便利條件,有自然資源作后盾,向深加工、細加工方向發展,拉長自認資源產業鏈條。對于礦產型城市,可以將開采出來的礦產先進行粗加工,再進行深加工,再制造出成品,形成一條龍式的生產鏈條。第三產業的不斷發展可逐步取代對資源的開發和依賴,逐步甩掉資源型城市的貧困帽子,使城市經濟走出衰退的怪圈,因此,第三產業的發展對于資源型城市來說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黑龍江省資源型城市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思考
我國分別在2008年、2009年、2011年分三批確定了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縣、區)。為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快速轉型,國家發改委設立了資源型城市吸納就業、資源綜合利用、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和多元化產業體系培育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中央財政給予69座城市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支持。中央財政累計下達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303億元,為資源枯竭城市增強公共保障能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這些市縣發展的如何?下面以大慶市和伊春市為例研究和探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的現狀。
(一)大慶市第三產業的發展
早在2003年中共中央就推出東北老工業區振興戰略,大慶市當時被確定為資源型城市轉型試點城市之一。當時大慶市委市政府經過認真研究,確定了以石油化工、裝備制造和新技術為主等5個重要產業開發項目。經過7年的運行,每年保持35%以上的增幅,地方產業駛入“快車道”。2010年,大慶市委市政府又針對資源型城市轉型具體做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建設林源工業園區、加快經濟開發區建設、加快服務外包業建設、建設熱點聯產項目、建設物流中心區、建設無公害綠色食品基地、建設觀光農業基地、實施綠化工程、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建設北國之春夢幻城等。大慶市通過多年對第三產業的大力開發,已從絕對依賴石油生產的資源型城市,轉變為以石油深加工、綠色農業以及旅游為主體經濟的特色城市。
(二)對大慶市轉型的思考
大慶市轉型目標明確,以開發第三產業為重點進行大力開發。大慶市作為全國第一家資源型轉型試點城市,市委市政府經過多年的努力,改變了過分依懶石油的思想,在確定了石油產業轉型發展方向的同時,積極發展非公有經濟和非油經濟,向著多元化經濟共同發展的方向邁進,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發揮傳統石油產業和相關產業所具有的特點,向著綜合型、多元化產業結構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據估算,大慶每年穩產40 000噸原油只能保持10年左右,因此加快石油產業轉型,拉長石油鏈條,開發和發展第三產業經濟已是時不我待。到目前為止,大慶市新增企業100多家,全市外包執行任務額80多億元,離岸外包任務額在全國21個服務外包示范城市中排列前10位。鐵路西站已投入使用,神州石化物流園已正常運營,新站糧食物流中心已建成,物流企業發展到300多家。黑龍江發展外包業務具有很強的人力資源,到目前為,該省共有研究生培養機構25所,培養研究生2萬多人;培養普通畢業生20多萬人;有成人高校19所,畢業生6.8萬人。
(三)伊春市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思考
1.伊春市第三產業發展的現狀
伊春市由“鋼木支撐”向“多極驅動”加速轉換。伊春市是國務院2008年被定為枯竭型城市之一,經過八年的艱苦努力,城市轉型成績顯著。在轉型的過程中,第三產業迅速發展,成為轉型的中堅力量,如亞洲最大的鹿鳴鉬礦建成投產,鐵力、翠巒園區、嘉蔭對俄跨境經濟合作區等產業園區建設正在加速進行,使承載和帶動伊春市經濟發展能力持續增強;又如,光明家具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實現二次崛起,成為全國實木家具網上銷售的典范;林下產業食品“紅藍黑黃+林藥+林畜”6條產業鏈漸成規模。
2.伊春市第三產業發展的思考
(1)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為城市發展增添動力。鹿鳴鉬礦建設項目是伊春市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由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與伊春市政府共同建設開發,計劃用3—5年的時間打造出國內一流的數字化綠色礦山。2016年已正式開工生產,設計規模為日處理礦石5萬噸,年處理礦石1 500萬噸,服務年限53年,遠景100年以上;投產后年產51%鉬精礦2.2萬噸,預計年產值20億以上。同時,對多年在伊春市發展做出過貢獻的外資企業進行大力的扶持,也是伊春市委市政府主要關心的問題,光明家具是伊春市很早進入伊春市生產加工紅木家具的企業之一,由于規模小,加工設備陳舊,始終影響企業的發展,伊春市委市政府通過多方面的評估,對光明家具企業注入資金,擴大生產規模,使企業走出困境,重新煥發了生機。
(2)立足本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使枯竭型城市重新煥發了生機。伊春市委市政府圍繞“林業經濟林中發展,林區工業林外發展”的思路,變“采山”為“種山”,實施農林一體化經營的發展戰略,著力構建“七帶一谷”的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新格局,圍繞“紅藍黑黃+林藥+林畜”打造六條產業鏈。截至目前,高新技術開發區已入駐各類企業105家,其中,規模企業43家,小微企業62家;從事森林生態食品加工的企業86家,占82%。入園項目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1.56億元,經開區基礎設施累計投資3.76億元。2016年上半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50 232萬元,同比增長137%;稅收收入1 103萬元,企業帶動2 507人就業。
三、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建議
(一)體制創新求發展
要對資源型城市的政府管理體制和管理方式進行轉變,要突出重點建立服務性行政體制,做到依法行政。對于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項目的審批工作要加快設立“綠色通道”,保證項目建設的快速實施。并且要積極制定與其相配套的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及實施細則,促進接續替代產業快速發展。要加大對行政事業性收費的管理和監督檢查力度,對于各種不合理收費項目盡快取消。要大力推進各類企業在經營所有制的轉型以及經營管理方式的轉型工作,增強企業在市場經濟下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二)科學規劃求發展
積極發揮《全國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替代產業和吸納就業專項規劃(2010—2015年)》的引導作用,突出產業結構性調整和接續替代產業發展導向,對于招商引資企業給予良好的政策支持。對今后編制批復各級區域規劃和產業發展專項規劃過程中,在重大生產力布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安排上給予資源型城市優先考慮,特別是接續替代產業項目上的審批要重點優先進行。結合“十三五”規劃,要積極組織并指導各類資源型城市認真編制《接續替代產業發展規劃》,為產業的合理布局和招商引資工作的順利完成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三)加大資源型城市人才引進的力度,對各類企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技術支持
一方面,要盡快培養和提拔一批適應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復合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讓他們走上領導崗位,發揮他們的自身作用;另一方面,要采用高新聘請的方式引進一批優秀的人才,目的是緊緊圍繞資源型城市接續替代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重點項目組織開展工作,使其發揮出更大的作用。加強與國內各類高校、科研機構和大企業之間的聯合與合作,吸引一批專業技術人才支援資源型城市的建設。吸引大學生到資源型城市工作,給予他們良好的工資與待遇,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要鼓勵省內外私營企業家、個體創業者到資源型城市創業,使非公經濟得到又快又好的發展。
結語
加快第三產業建設是解決資源型城市發展的主旋律。在第三產業建設過程中,要因地制宜,依靠本地特點科學謀劃、精心設計,才能做到萬無一失,才能更好解決民生問題。
參考文獻:
[1] 齊天鋒.資源枯竭型城市的特征和旅游開發模式[J].南都學壇,2015,(5).
[2] 姚洋洋,黃遲.我國產值結構變動對就業結構的影響[J].當代經濟管理,2011,(8).
[3] 李國璋,成靜.我國三次產業就業增長率影響因素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9,(5).
[4] 王慶豐.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