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

摘要:目的 探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效果及意義。方法 選擇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接診的老年慢阻肺患者68例進行研究,納入研究對象臨床資料完整,隨機分為2組,各自34例,對照組采取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則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與血氣分析指標,并對比分析。結果 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治療前FEV1、FEV1/FVC、PaO2、PaCO2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研究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指標與血氣分析指標,有很高的臨床意義,值得借鑒。
關鍵詞: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醫結合;效果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屬于呼吸科常見多發性疾病,本病呈現進展性、難以逆轉等特點,主要特征則表現為不斷加重的呼氣性氣流受阻。本病在全球死亡病因中高居第四位,而國內農村人口中則是死亡第一位原因[1]。老年人是慢阻肺高發人群,及時診斷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療,對于改善預后與生活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目前,中西醫結合治療在老年慢阻肺中也逐漸應用起來,我院也實施了研究,現將結果報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共計納入對象68例,全部為我院接診的老年慢阻肺患者,納入研究時間2013年5月~2016年5月。納入研究對象有完整臨床資料,入院后確診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有關于慢阻肺診斷標準[2],簽署知情同意書,隨機分為2組,各自34例。對照組男性20例、女性14例;年齡57~78歲,平均年齡(68.8±3.4)歲;病程2~22年,平均病程(8.5±2.1)年。研究組男性21例、女性13例;年齡58~77歲,平均病程(68.5±3.7)歲;病程3~21年,平均病程(8.7±2.3)年。在前述一般資料上組間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
1.2方法
1.2.1對照組 本組患者采取常規西醫治療,持續低流量吸氧,盡量達到解痙平喘的效果,同時采取鹽酸氨溴索口服液、加替沙星注射液等治療,連續治療為1療程/w。
1.2.2研究組 本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中醫治療,本次研究的中藥方劑組成包括黃芪45 g,山藥、杏仁、桔梗、半夏、山茱萸、補骨脂各20 g,太子參30 g,甘草10 g,陳皮、五味子、白術各15 g,同時辨證加減治療,如喘咳嚴重則加用桑白皮15 g,腹脹則加用大腹皮20 g,兼熱則加用桑葉與菊花各15 g。將上述方藥采取水煎煮治療,1劑/d,分為早中晚服完,150 ml/次,連續治療為1療程/w。
1.3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臨床效果,以及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與血氣分析指標,并對比分析。
1.4評價標準[3] 本研究療效評價標準如下:治療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標與血氣分析指標均有明顯改善,且肺部體征完全或基本消失,臨床癥狀也明顯改善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肺功能指標與血氣分析指標有所改善,且肺部體征與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為有效;治療后未能達到前述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
1.5統計學處理 將本次研究的相關數據錄入EXCEL表格中,統計學分析采取SPSS18.0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予以卡方(χ2)檢驗,而計量資料則用均數(x±s)表示,予以t檢驗,以P<0.05作為統計學有意義的標準。
2結果
2.1組間臨床效果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后顯效24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12%,對照組患者治療后顯效15例、有效12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79.41%,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
2.2組間治療前后肺功能指標與血氣分析指標比較 兩組患者治療前FEV1、FEV1/FVC、PaO2、PaCO2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但治療后研究組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屬于威脅人類健康比較常見的疾病,其患病率與死亡率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臨床特點為肺實質、氣道及肺血管為主的慢性炎癥。肺泡壁與肺部順應性、彈性下降,使得肺泡容積明顯升高,造成氣道管腔狹窄,造成血管壁增厚,氣道阻力進行性增加,發生固定性氣道阻塞[4]。這在急性期患者中更為明顯,會有低氧血癥、二氧化碳潴留等,需加強重視。
我院針對接診我院接診的68例老年慢阻肺患者進行了對照研究,隨機分組,對照組以常規西醫治療,研究組則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同時治療后研究組FEV1、FEV1/FVC、PaO2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而PaCO2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醫將慢阻肺歸為“咳嗽”、“肺脹”、“喘證”等范疇,老年患者因元氣衰退,加上病程遷延等,導致肺氣不斷消耗,可能會侵襲腎、脾等臟器,為此可采取化濁祛瘀的原則進行治療。本次研究中中醫療法采取中藥辨證加減治療,方藥中太子參與黃芪有良好的補益脾肺的效果,而山藥與山茱萸等可促進補益腎氣,杏仁與桔梗有不錯的止咳平喘效果,半夏與陳皮則能化瘀燥濕,諸藥合用則有著固本培元的作用,明顯提高療效[5]。加上配合西醫治療,達到協同作用,更好地改善肺功能指標與生化指標,促進更快康復。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不僅可以提高臨床效果,而且可以更好地改善肺功能指標與血氣分析指標,有很高的臨床意義,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1]陸益民,奚肇慶,虞樂群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2):296-298.D
[2]尹述平.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發作期的療效觀察[J].中國處方藥,2016,14(4):73-73,74.
[3]劉丹榮.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中國保健營養(中旬刊),2013,18(12):453-453.
[4]白德琴,李海娟,張瑛等.中西醫結合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4例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3(26):39-40.
[5]王勇.中西醫結合治療基層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療效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2016,32(24):97-97,99.
編輯/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