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互聯網+”行動計劃戰略。“互聯網+農業”將信息經濟與傳統產業結合,必將給傳統產業以新機遇,給小企業發展以空間,給農民就業以機會。本文主要闡述“互聯網+現代農業”視域下的濰坊市現代農業的發展情況。
關鍵詞:“互聯網+”;現代農業
一、“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農業”就是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農業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農業發展的各領域之中,對農業生產、農村發展、農民生活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二、“互聯網+農業”的環境分析
1.政策支持。2015年頒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近兩年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要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為主導的現代農業。
2.“互聯網+農業”可以有效解決傳統農業流通問題。互聯網作為新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去掉傳統的農產品流通中間商,極大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溝通成本和流通成本,且能有效的解決傳統農業中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降低“谷賤傷農”事件的發生率。
三、“互聯網+農業”視域下的現代農業
推進“互聯網+農業”,提高互聯網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一方面可以促進農業專業化分工、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降低農產品交易成本、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互聯網+農業”通過便利化、實時化、智能化等手段,為農技推廣、農村管理等提供精確、動態、科學的全方位信息服務,必將成為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引擎。
四、“互聯網+農業”視域下濰坊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打造農業精品工程。農業是濰坊的優勢產業,農業產業化、國際化一直走在全國前列。2015年,我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3%,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分別增長8.3%、9.2%。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作用,推進優勢產業向園區集中,提高標準化、集約化水平。全市圍繞瓜菜、果茶、食用菌等產業,共規劃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園區912處,國家級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鎮4個,省級一村一品特色示范村鎮13個。“三品”基地發展到550萬畝,“三品”品牌1085個。濰坊市農產品出口一直名列全省和全國前列,畜牧產品出口占全國的12%,占全省的70%。
2.農村電子商務進社區。濰坊市發揮農業產業化水平比較高和農產品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等優勢,推動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把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作為了一個主攻方向。目前,全市農村電商網絡商鋪2萬家以上,7個行政村被首批認定為山東省電子商務示范村;諸城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建設初具規模,阿里巴巴諸城產業帶,上線企業300多家。北京村村樂科技有限公司山東分公司落戶濰坊,有效推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
3.發展生態化農業。面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要求,濰坊全力發展現代生態農業和品牌化建設,建成壽光蔬菜、濰縣蘿卜、安丘蜜桃、青州銀瓜、昌樂西瓜等一大批名、優、特、稀農產品生產基地、企業集群和加工園區。
4.智能化農業產業鏈。“互聯網+農業”意味著邁入產業深度融合的新層次。近些年濰坊市努力打造各類高端平臺,有效整合資源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依托中國食品谷,打造了食品產業高端要素的聚集平臺和產業轉型綜合平臺;依托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平臺,加強制度創新、先行先試,建設了重點面向日韓澳新、農業科技先進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現代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國際優質安全食品要素資源聚集平臺和食品產業生態區,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新“濰坊模式”。
5.建立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運用互聯網技術可以進行農產品質量追溯。我市積極推進農產品快檢廣覆蓋,現已建成市級檢測中心4處、縣級11處,鎮級檢測站110處,企業、市場、基地檢測室2400多處,在全市大型食品批發市場、 農貿市場及大型超市推行入市農產品“批批檢”。努力把濰坊打造成全國農產品質量最安全、最放心的地區。
6.信息化涉農服務。濰坊市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建立形成一批大型耕作、植保、施肥、灌溉、收獲等專業服務公司服務功能專業化、服務主體多元化、服務模式多樣化趨勢更加明顯。同時,我市創新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全市農產品批發市場達到162處,年交易額過億元的達41處,其中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成為全國重要的蔬菜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和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郵政系統探索農資從廠家到地頭直供連鎖加盟分銷方式,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營銷配送網絡,有效解決了服務三農“最后一公里”問題。
7.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民培訓。借鑒發達國家和國內先進經驗,發揮當地職業技術教育資源密集優勢,大力整合教育培訓資源,全面開展新型農民培育工作。今年以來,全市“陽光工程”培訓1.8萬人,培訓農民科技輔導員1.5萬人、農業職業技能4600人、農村科技致富能手2000人、持專業證書農業勞動力達82萬人。諸城成立全國首家農村社區學院,在各鎮街組建了13處社區分院,依托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成立208個社區教學站,構建起覆蓋市、鎮街、社區三級農民教育培訓網絡,著力培育有文化、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人才支撐。
8.著力塑造濰坊農業品牌按照優質高效和低碳生態的發展路子,濰坊市近些年對農業進行整體品牌策劃、包裝和推介。在已有產業和產品的基礎上,篩選一批代表濰坊農業形象的優勢產業、優勢企業、優勢產品等,通過質量提升、專業策劃、市場營銷等手段,提升濰坊農業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成立了濰坊農業品牌聯盟,開展了以培育品牌企業、品牌產業、品牌產品和園區推動、政策推動、會展推動為主要內容的“三培育三推動”活動。
五、結語
濰坊市作為國家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全國供銷社綜合改革試點和全國農業國際合作示范區,發展現代農業任重道遠,我們將繼續發揮“互聯網+農業”的整合作用,打通農業產業鏈條,推動品牌農業發展戰略,依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業更強、農村更綠、農民更富。
參考文獻:
[1]牛若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58-62.
[2]樊鵬.對農村電子商務的幾點思考[J].農業網絡信息,2007(9).
[3]程奎文.“互聯網+農業”助推我國現代農業發展的幾點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5(6):92-94.
作者簡介:湯麗麗,碩士,濰坊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管理、基層社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