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尤軍
摘 要:近年來綠色農業的發展為綠色農業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基礎。經過相關學者的梳理歸納,綠色農業基本理論主要包括綠色農業生態發展理論、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理論、綠色農業產業化經營理論等。綠色農業生態發展理論在國內首次系統地研究探討了綠色農業生態化發展理論的基本問題,解決生態破壞與環境惡化對綠色農業健康運行與可持續發展帶來的影響,為綠色農業科學研究與示范提供理論支撐。
關鍵詞: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產業
一、引言
現代農業發展方式因其污染大、效率低等多種弊端,已無法滿足我國農業的安全與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研究表明,人類為了實現農產品的增產增收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化學物質,導致土地、水體、大氣等農業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同時,我國長期以來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單個農戶生產力量薄弱,農產品無法規?;掷m經營,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綠色農業應運而生。綠色農業是指一種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的發展形態與主導模式。綠色農業發展可以有效緩解當前農產品品質參差不齊、能耗高、污染重的局勢,改善現有的食品安全狀況,改變農業的生產方式,減少對化學農用品的依賴,促進農業規?;l展,是實現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綠色農業界定思考
對綠色農業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綠色農業進行了定義。在眾多概念基礎上,中國綠色食品協會提出了統一的綠色農業概念。它認為綠色農業的基本原則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它以促進農產品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和提高農業綜合效益為目標。相對于一般的農產品來講,綠色農產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在產品的質量上“從田間到飯桌”進行全面嚴格的控制;二是強調好的農產品必然產生于好的環境,通過運用生態學、生物學的相關原理和先進的科學技術手段加強對農產品生產環境的管理和控制,同時生產資料的來源完全符合相關的行業標準或者國家標準。目前我國綠色農產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認定執行的是由國家質檢總局制定和發布的強制性指標,不達指標者不能進入綠色農產品或者無公害農產品的行列。其生產和操作的規程執行的是農業部推薦性的農業標準,而一般的農產品則沒有如此高的要求。這一系列的標準以及相關的操作規程更加豐富了綠色農業的內涵,從生產環境、生產資料以及操作規程上保障了農產品的生產安全,每一個環節都有具體的規則和管理制度,使綠色農業一次真正進入廣大消費者的心中。
我對綠色農業概念的定義引用為:綠色農業是指一種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農產品數量與質量安全、有利于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的發展形態與模式。綠色農業在其發展過程中,通過采用高新綠色農業技術,形成現代化的農業產業體系,其目的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確保整個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滿足城鄉居民提高生活質量的需要。
三、對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界定思考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化學藥品的使用會造成土壤結構破壞和環境污染問題,如果此問題長期被忽視,將會嚴重破壞生態平衡甚至威脅到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綠色農業應當建立在生態農業的基礎上,在有效利用自然資源的情況下,合理使用現代化學藥品,使用農業生產與環境和諧發展,保證食品安全的同時,保障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綠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共包括四點內容:第一,通過現代化的綠色農業建設,便捷農業生產流程和技術,實現規?;?、經濟化生產效率;第二,將人力勞作同自然資源匹配起來,在生產的同時,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通過農業生產產出優質的綠色食品;第四,從經濟效益上改善農戶生活,提供農戶的農業經濟收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傊?,發展綠色農業的核心就是在人工改造或生產的過程中,保護自然生態使其能夠自我修復。
四、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界定思考
農業產業一直以來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的其他方面的發展都將受到嚴重的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分支,是可持續發展思想在農業領域內的延伸。我認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在遵循市場經濟原則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各種機制和制度,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因地制宜地實施農業經營方式和資源使用的模式,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合理科學地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和先進的物質裝備,使農業具備長期的發展能力,各種資源能夠再生,土地和水得到保護,同時經濟上能為人類帶來實在的效用的發展模式。下面將從以下4個方面來對這一概念進行闡釋。
第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是生產力。沒有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是重大問題。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為其他的行業和產業提供了基本的原材,沒有農業可持續發展就沒有其他行業的發展。第二,農業可持續發展要在發展農業的基礎上保護好生態環境。如果沒有良好的生態環境,農業發展就失去最根本的基礎。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盡量減少對環境的損害,比如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在自然資源開發使用的過程中注意控制環境污染等。第三,保障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證整個國家的食品生產順利,滿足不同地域的食品安全。農業綜合能力的主要體現在于既穩定提高農業的綜合產出,也保證農產品及其品種的總數量,同時要有足夠的糧食儲備,保證各種突發事件發生時農產品能有足夠的供應。第四,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環境資源得到保護的基礎上應追求經濟的發展。新技術手段的不斷使用、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將讓農民拋棄資源浪費多、環境污染大的生活方式。經濟發展良好,社會也將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中,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也會更加強烈。同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將實現農業的規?;洜I,農產品品種豐富、品質過硬,能更好地滿足廣大群眾日益豐裕的物質需要。
參考文獻:
[1]綠色農業生態補償居民支付意愿影響因素研究——以湖北省武漢市為例[J]. 田苗,嚴立冬,鄧遠建,袁浩. 南方農業學報. 2012(11).
[2]南方紅壤丘陵區水田綠色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J]. 楊蘭根,羅奇祥,彭春瑞,陳先茂,張愛民,楊震,漆勇,蔡勤. 江西農業學報. 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