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超+汪坤
【摘要】高校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且會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未來擇業與就業觀念產生重大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高等教育中占重要的地位。目前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學模式、方法單一,教學內容枯燥等因素,很難真正落實到實處,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因此受限。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在教學理念上更加貼近實際生活,在課程教學中生動、豐富,在課程效果上更能解決大學生的現實需求,因此更能引起大學生的關注和重視。以職業生涯規劃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不僅能夠增強大學生的主體意識,積極謀劃未來,也能有效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生涯規劃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5-0081-02
一、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
1.有重視有高度但不接地氣。目前我國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比較重視的。具體表現在首先高校從大一就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中國近代史綱要以及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課程,這門課的學分比專業課的學分要高,并且許多學校將這門課程的考試性質定為筆試考試課。同時,會隨著世界經濟和政治以及我國時政的變化,不定期的對學生進行與時代接軌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學校會定期或不定期的對教師和學校其他工作人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及考核,不斷提高教職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從這幾個方面來看,現在高校越來越重視,但同時也不夠接地氣,不夠貼近師生的生活。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比較中規中矩,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高大上”,學生普遍認為高校的思政教育形式主義嚴重,真正有效融入學生生活的部分少。因此大部分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為了應付學校的考試,真正對本身思想道德修養提高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目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課本內容刻板,形式單一,課本對學生的吸引力不大。而且許多老師的講課方式缺乏創新,只是一味的照本宣科。此外,學校的思政老師有限,思想政治教育課大多也是是幾個班在一起上的合班大課。很多學生只是在期末考試時,才臨陣磨槍去背一些必考內容,考試過后便被拋之腦后。這一現象反映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沒有達到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所以現在許多大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好,但思想道德修養卻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1.社會變化的需求。當前世界發展日新月異,只有不斷與時俱進,才能不被世界進步的浪潮甩在后面。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并且在國際上與各國的經濟和政治往來都非常密切。為了適應在國際社會中的發展需求,對高校畢業生的綜合能力有很大的要求,那么高素質的人才為我們現階段競爭的核心力量,大學生自然也需要相應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才能適應風云變幻的社會市場。無論是創新還是各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都需要高素質,能力強,技術硬的人才。而且當前,伴隨著各種文明以及不同國家的文化思想交流,不可避免的各種思想滲透到我國的文化中,比如西方資本主義思想,高校畢業生由于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往往易受到這些極端思想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高我們的抗腐蝕能力。大學階段是人的定型時期,同時也是不穩定的時期。我國的高等院校在對學生傳授知識期間,要從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入手,把我黨堅持的社會主義方針和理論正確灌輸,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與以后的職業生涯規劃相互融合,讓學生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他們以后不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都會有很大的幫助。而且通過正確的思想灌輸,可以讓他們了解到社會各工作性質的具體需求,學生可以通過規劃自己的職業目標時刻要求自己不斷地學習和完善。
2.大學生自身價值實現的需要。當前的大學生以出生于九十年代的人為主,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90后”。這些學生成長的環境與前代相比較,家庭環境總體較為優越,從小在父母和家人的呵護下長大,經受的挫折較少。同時他們是與互聯網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與網絡虛擬世界接觸較多。這些原因就造成了他們在畢業進入社會后,不能很快的與社會發展接軌,經受挫折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因此,為了能使大學生畢業后迅速融入社會,更好地滿足雇主的要求,有較強的工作能力,能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為國家做貢獻,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高校就要在大學階段培養他們更多的專業實踐技能,提高其綜合能力;同時要依據用人市場的需求大力開發職業生涯規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把握正確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向,提高大學生的職業道德修養及就業質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
在高校學習的大學生,他們的思想日趨成熟,這一階段正是人生目標和人生思想形成的最為重要的一個階段。所以,高等院校的教育應用合適的教育方法對學生進行切實有效的思想上的教育。職業生涯規劃中有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兩者有很大的關聯性。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教育目標有一致性;兩者在為學生規劃職業方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的教育內容是一體化的;兩者在價值取向,以人為本,以社會為基礎的教育導向上是一致的。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并將兩者有機結合,既能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又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時也能推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樹立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教育理念。首先應該在高校教育中轉變傳統的迂腐的刻板的教育理念,讓學生能夠結合社會的需求對職業生涯進行詳細規劃,并且與學生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建設有機結合,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內容。其次,要改變原有的以教師說教的枯燥方式,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為學生服務的教育理念。最后,學校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為學生創造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2.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方法。首先要確立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發展和完善自我,做好職業規劃和人生計劃,努力實現個人人生價值的目標。其次要建立合適的、系統的、理論化的課程學習體系,不僅要開設單獨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而且要與專業課相結合,潛移默化的對學生進行有效滲透。最后,要創建新的教學方法,增強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興趣,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主的照本宣科的灌輸式方法,例如: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說明自己的職業規劃,并做可行性分析;也可以安排學生小組模擬公司工作,由學校聯系企業,安排學生去真正體驗不同的工作,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職業對職業規劃的興趣,也可以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與修養,做中學,學中做。
3.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以社會人才需要為導向,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動力。首先應該通過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目標的設定和運用,逐步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價值觀,把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繁榮與社會的進步相結合,愛國守法,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其次,與大學生職業規劃緊密結合,通過校園文化、社團活動、主題班會、社會實踐等形式增強大學生的溝通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最后,通過模擬工作,角色互換,小組合作項目,心得總結等方式,增強大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結精神呢,促進大學生養成勤勞勇敢,愛崗敬業,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4.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系統、全面的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從大學生入學初一直到其畢業的整個學習過程中,應該形成一個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體系。大一入學之初,積極引導大學生適應新環境,新生活,完成角色轉變,明確人生目標;大二和大三,通過系統的職業生涯規劃和思想政治課程以及校園文化熏陶,建立目標明確,切實可行的職業生涯規劃,樹立正確的擇業和就業觀念,并掌握過硬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大四階段,積極參與實習工作,在實踐中,發現自己職業生涯的不足及需要改進的地方,積極做出合理調整;及時發現自己的職業素養,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缺陷,慢慢在摸索中改進。
5.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提供多姿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項目。思想政治教育不必采取單一的上課形式,應該從大學生謀求發展,渴望成才的需求為出發點,抓住一切機會,明確活動目的,以職業生涯規劃為主題,創新不同的活動項目,讓大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體驗人生中的喜怒哀樂,成長的不易,以及對人生進行深度思考和對未來進行詳盡規劃。從以前的學生被動接受向學生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內化、自我提升主動接受轉變。
四、結論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影響作用巨大。所以,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不僅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同時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也提高了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所以,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不僅是這兩者發展的要求,也是大學生個人價值的實現和社會發展的必須舉措。
參考文獻:
[1]陳石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相結合的意義和作用[J]. 中國培訓.2015.06
[2]萬杭.論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有效結合[D]. 武漢科技大學.2009
[3]孟曉媛.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5.06
[4]馬明晶,趙躍.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為切入點深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J].湘潮(下半月).2016.02
作者簡介:
魏超(1978-),女,漢族,四川人,武漢理工大學碩士,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涯輔導與咨詢、思想政治教育。
汪坤(1992-),男,漢族,河南南陽市人,武漢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職業發展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