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才
【摘要】通過“翻轉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和能力,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讓語文教學在“翻轉”中煥發新的生命力。
【關鍵詞】“翻轉課堂” 語文教學 生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054-02
“翻轉課堂”就是指把“老師白天在教室上課,學生晚上回家做作業”的教學結構翻轉過來,構建“學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知識內化過程,晚上回家學習新知識”的教學結構,形成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知識吸收與掌握的內化過程、在課堂外完成知識學習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那么如何讓語文教學在“翻轉”中煥發新的生命力呢?
一、在翻轉課堂中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我們目前一對多的教學現實,學生的主體只能被教師所主導。一堂課的時間只有40分鐘,老師只有一張嘴,而學生個體的千差萬別,如:思維速度的快慢不等,學習基礎的高低不平等等,很難從一張嘴的教學中得以滿足。教師也不可能為某個學生單獨講一遍所教內容,即使是運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法,讓眾多優秀生充當小組長或小老師為組員講解所教內容,也無法實現一對一。翻轉課堂后,教師把一個知識點的教學過程錄制下來,制作成一個個微課程發放給學生,利用教學視頻,學生能根據自身情況來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學生觀看視頻的節奏快慢全在自己掌握,懂了的快進跳過,沒動的倒退反復觀看,也可停下來仔細思考或筆記,甚至還可以通過聊天軟件向老師和同伴尋求幫助。從這一點來看,這種學習不僅可以實現一對一,甚至可以實現多對一。
翻轉課堂中看似只是把知識點的學習放在了課前(或前一課),把不懂不會的問題放在了課上(或后一課)這樣一個小小的教學結構的改變,但其實質是對傳統教育理念的顛覆,是對自主、合作、探究理念的創新。因為翻轉后的結果是:課前(或前一課),學生在現代設備的支持下,在微課程資源的引導下,能夠實現充分的自主學習,進入課堂后,則直接切入對不懂不會,不清不明等內容的求證與交流中,即進入高級思維能力的學習,進入合作與探究的層次。不用從全新接觸知識開始,學習的針對性更強,學習的積極性更足,學習的深度更大,學習的效率更高。
二、在翻轉課堂中讓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
現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有很多需要學生表演的環節,大多數都會因學生對內容生疏而讓我們的教學任務無法當堂完成。翻轉課堂教學法中學生因為有了有目的、有方向的課前預習,對課堂上需要的表演環節就會不再那么生疏。而是變得表演自如,這就大大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孩子們在自主學習中,也就形象直觀的把學習方法根植在了自己的頭腦中,在不斷的探索中我想他們一定也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領悟到語文學習的魅力,也就會讓孩子們更加樂于學習語文。
三、在翻轉課堂中培養學生閱讀教材的習慣和能力。
過去的教學中,經常聽到教師埋怨學生不讀教材,致使對所學知識一知半解;學生埋怨教師布置作業太多,沒有時間閱讀教材。實施翻轉課堂,學生在自學質疑課上首先認真閱讀教材,然后再完成相關學案。通過閱讀教材,學生不僅學會了讀教材,還養成了讀教材的好習慣,閱讀能力得到不斷提升。
四、在翻轉課堂中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
自學質疑課上,學生在“目標導學、教材自學、微課助學、合作互學、在線測學”等各個環節,都要根據學習情況提出本人或小組中的疑難問題;訓練展示課上,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學習,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每一節課上,教給提問方法,尋找問題來源,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新意識。如在《草原》一文的教學中,學生發現了幾處看似矛盾之處:“翠色欲流”是將流而沒有流出,那么后文為什么還說“輕輕流入云際”?作者到底是想“久立”還是“坐下”?既然“看不見什么東西”,怎么還看見“一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而這些地方正體現了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一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于一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這樣學生始終處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狀態中,思維活躍,認識深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創新意識明顯增強。
翻轉課堂是一種手段,是讓學生有備而來,帶著問題的思考到課堂上交流、合作,解決的是學生的真問題;追求的是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為不同需求的學生服務,是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學習的課堂,是讓所有學生都能得到個性化的教育。總之,只要我們愿意改變,愿意放棄傳統的教學思維與習慣,就一定能讓語文教學在“翻轉”中煥發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