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建成
【摘要】陳述類知識通常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是穩定存在的,這種穩定性決定了通過教學促進學生長期記憶和保存這類知識的教學行為的必要性。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設計 事實性知識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7-0140-02
一、什么是信息技術陳述類知識
認知心理學觀點認為,陳述類知識是指描述“是什么”或解答“為什么”的知識。信息技術課程屬于技術素養類課程的一種,它強調培養學生運用基本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創作、交流、合作、思考、決策以解決與信息技術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1.信息技術陳述類知識通常包括兩類知識
1.1認知類知識
認知類知識包括信息技術名稱、符號、概念、原理、規則、結構、模型等知識。現代心理學認為認知類知識是一種智慧技能,學習的目的是理解并運用這些知識解釋、指導與之相關的各種信息技術問題。
1.2情感態度類知識
情感態度類知識是指學生對所學的信息技術知識或所參與的信息技術活動的感受、情緒體驗、看法或因此所養成的良好習慣、良好態度、正確的人生觀等。如,學生參與“因特網在跨時空、跨文化交流中的優勢及其影響”的討論中所獲得的關于因特網的優勢和局限性的感受、體驗和看法。
二、信息技術陳述類知識的教學設計
陳述類知識通常在一段較長的時期內是穩定存在的,因此,教學設計要促進學生長期記憶和保存這類知識。
(一)認知類知識的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學生能回憶、復述知識,較高要求是學生能運用這類知識對信息技術情境做出必要的說明、陳述、或者進行相關的信息技術技能操作。
通常用來描述目標的行為動詞有:說出、列舉、描述、說明、識別、解釋、運用、歸納、選擇、評價等。如:“知道IP地址的管理辦法,能說出主要的機構名稱和職責。”“能根據IP地址的格式對給出的IP地址進行勘誤。”
2.教學過程
認知類知識的學習要求是再認和運用。因此,教學過程應當圍繞如何強化記憶和運用兩個主要環節進行設計。
⑴強化記憶的環節: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回憶既有知識,有利于知識的順應或同化;通過建構知識網絡圖(或稱思維導圖)、指導學生運用記憶術(關鍵詞記憶)、復述等策略,促進學生記憶知識。
⑵運用的環節:指導學生參與到與教材內容相似的信息技術情境活動,甚至是擴展情境的活動中,使學生在學以致用的學習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3.教學內容
利用學習內容通常具有連貫性和關聯性的特點,在進行內容設計時要挖掘出一條內容主線,貫穿課堂,在教學中以這條主線為主軸構建知識網絡。
例如,做“因特網上的信息資源”內容設計時,把“萬維網是因特網上非常受歡迎的服務”作為學習主線(顯然這也是一個學習結論),圍繞這條主線設計學習的內容節點:萬維網的定義、特點、工作原理、資源、影響等。最后總結并形成結論“萬維網是因特網上非常受歡迎的服務”。
4.資源開發
認知類知識通常比較枯燥乏味,為了增加知識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教師應以教材為中心,拓展與生活學習方面相關的信息資源,設計出學生熟悉的、新奇的,認知沖突的或情感方面的教學材料或教學情境,活躍教學氛圍。前蘇聯教育學家科羅寥夫說:“輕松的、有趣的東西使記憶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使無意識記憶效率提高至少70%。”
5.學習評價
評價學習效果主要是觀察或測量學生回憶、再認和運用的能力。評價的題目類型包括再認型題目(選擇題)、回憶型題目(填空或簡答)和操作題目(在原理或規則的指導下操作,如設置IP地址和子網掩碼),評價的時機可以是任意環節中(習慣上,較完整的評價放到課堂結束前)各種問答、練習或測評。
(二)情感態度類知識的設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的特點,它一般是難以明確、顯性地表達出來。因此,在設計時把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設計為暗線,埋伏在對實質性知識的教學過程中。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運用教學情境和氛圍培養正確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方法包括:
1.以境育情。在教學中引入傳遞正能量的情境,使學生“觸景生情”,形成積極的信息技術情感。
2.榜樣引領。結合教學內容,展示與之相關的名人的充滿創造性的積極人生,充分利用榜樣的引領作用開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教育。
3.反例警示。恰當地利用一些擾亂信息秩序的反面案例進行警示教育,對學生信息倫理和信息道德的教育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4.聯系實際,加強實踐。在教學實踐中展示信息技術種種真實的應用及其價值,激發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熱情。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教研室.廣東省普通高中新課程學科教學指導(TB)[M]. 廣東教育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