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健維+李思遠

摘 要: 當前,我國傳統的對留學生的教育、管理理念在對新時期下國外留學生的適用性提出挑戰,改革與創新成為國內高校留學生教育、管理觀念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從科學教育、管理中國高校在華留學生的目的出發,結合高等教育全球化的趨勢背景,提出改善和加強我國留學生教育、管理的建議。
關鍵詞: 高等教育 來華留學生 留學生教育
自從2001年我國加入WTO世貿組織以來,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與全世界逐漸聯為一體,該組織相關的服務貿易規則對高等教育的開放亦提出明確的要求,高等教育全球化應運而生。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之中,留學生教育、管理是高校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一直深受我國黨和政府相關部門及領導的重視[1]。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特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其中明確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國外留學生規模,同時爭取在2020年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要吸引國外的留學生來華深造,從高校的角度來講需要軟、硬實力兼具,一方面,校方需要主動配合響應國家的號召,爭取首先在量上有所突破,另一方面,高校方面需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形象,積極探索教育、管理留學生的創新理念和對策,不斷提高自身實力,最后實現由量到質的轉變。
一、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現狀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深入和國家綜合實力的穩步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外留學生愿意來我國高校學習、深造,來華留學生規模不斷擴大,來華留學熱度與日俱增。據我國教育部統計,見下圖[2],2005年至2014年短短十年期間,來華留學生就從14萬人增加到了37萬人,增幅達到了23萬人,年平均增速13.19%,平均每年增加2.3萬人次,促使我國成為美、英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最受國外留學生青睞的留學生輸入國。然而從2013年開始,受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的影響,來華留學生數量上出現減速增長的趨勢,如2013、2014年兩年的增速各為8.58%和5.77%,出現明顯的下滑頹勢。但總體而言,來華留學生的規模在一直擴大,這與我國國力提升及經濟全球化是密不可分的,而留學生人數規模增長的急緩則體現出市場經濟對高校教育的直接影響。
二、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留學生教育及對策研究
對于來華的留學生而言,無論其是來短期的訪問交流學習,還是進行各個專業的系統深造學習,無不是在增強中國博大精深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因此,加強留學生教育不僅符合國家的利益需求,而且是我國在國際上更好發展的戰略計劃。對于接收國外留學生的各大高校來講,不但可以擴大學校的招生來源,而且可以營造良好的高校國際化的氛圍,使得校園文化多元化,并不斷吸引更多的國內外生源。但是必須注意的是,由于來華留學生來自不同的海外國家,其本身成長過程中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這使得我國傳統的留學生教育理念不太適應新時期培養海外留學生的目的,因此必須做出改變。
(一)教師及相關管理人員素質的提升。
由于留學生教育事業的發展壯大,在擴大留學生規模的同時,需要有力地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使我國的高等教育更快地向國際標準的雙語教學靠攏,甚至是多語種的教學。這就需要相關的教職人員具備較高的外語水準,校方可以定期組織負責管理、教育留學生的教師進行培訓,以期提高相關人員外語能力和綜合素養[3]。在對留學生進行管理、教育的過程中,雖然本質上只是以文化學習交流為主,但是更蘊含著鮮明的政治外交屬性,這意味著我國高校負責留學生教育的教師隊伍必須具備較高的政治素養,同時也要注意建立與留學生相適應的教學體系。
為了將對留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落實,必須提升教職人員的綜合素養,改變傳統的留學生教學管理理念,并且積極探索新時期、新制度下的教學管理創新改革對策,這些對策措施的實施到位必須依靠高素質的教職人員隊伍。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高校及教育界人士認識到國家政策引導及高素質教師團隊相互結合的重要性。為了促進留學生管理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更好地發展我國的留學教育,一方面,針對我國高校的留學生,教師應不斷對自己提高要求,在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加強學術造詣、努力鉆研業務的同時,也要尊重基本的教學規律。另一方面,高校方面可以不定期聘請留學生教育的業內專家學者對負責留學生教育的教職人員隊伍進行培訓和授課交流,甚至可以為部分教師提供出國訪學或進修的機會,以便教師充分認識到國內外高等教育的差異,回國之后更好地為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作出貢獻。
(二)規范化管理,減小政策化傾斜。
規范化管理是指我國接收國外留學生的高校要對涉及留學生教育的相關部門及機構進行改革、優化,建立專門的留學生管理和服務部門,同時需建立責權清晰的管理制度。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留學生究根結底也是學生,對于初來乍到的留學新生,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引導,使其能夠快速融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但這并不意味著一味地遷就留學生的不當行為和活動。在我國大多數高校留學生教育方面存在著普遍的政策、法規向外籍留學生傾斜的現象,譬如針對來華留學生而特別安排、開設的宿舍公寓、餐廳食堂等都帶有特殊照顧的意味。這種政策的傾斜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以讓國外留學生在異國他鄉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但若處理不當就會有失公平,可能導致留學生與中國本地學生之間的隔閡加深,而且對于留學生的特殊照顧會使得高校在管理學生學習、生活方面不統一而造成負擔和壓力,導致學校教育管理出現不應有的混亂不定。
因此,為了適應高等教育全球化發展的需要,促使我國高校留學教育觀念的成熟,讓留學生可以真正在我國高校學到有價值的科學文化知識,必須建立規范化的留學生管理體制。規范化的管理體制的建立并不與我國自古以來的熱情好客的情結相沖突,規范化的管理恰恰是為了留學生獲得更標準統一的教學管理服務,在執行相關的管理法規時仍然應該堅持以人為本,科學地對留學生的學習、生活進行管理,一視同仁的同時不應該一刀切地采取相同的教學管理方法。
(三)探索適合在中國施行的留學生培養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在培養留學生的教育、管理方式上存在普遍的向上看齊的趨勢,即普通高校向一本高校看起,普通一本高校向“211高校”看齊,“211高校”向“985高校”看齊,因此國內高校對于留學生的教育、管理方式趨向于同化。對來華留學生的培養,既要保證質量又要體現中國特色,同時最好符合國際慣例。
根據來華留學網數據分析,絕大多數來華留學生都會選擇英語作為授課語言,因為對于剛入校的留學新生,在面對晦澀難懂的漢字時往往帶有一定的逃避心理,不能很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因此,為了更好地吸引更多海外留學生來華深造學習,高等院校理應充分重視雙語教學,可針對性地設置適合留學生學習的中英文雙語課程和相關專業的建設。為了讓國外留學生更快地適應中國國內的生活,高校方面可以組織中國大學生和海外留學生形成幫扶結對,讓部分外語能力較強的中國學生起到引導的作用,但前提是必須征得這部分中國學生的同意。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遵循理論結合實踐的原則,積極組織留學生參與學校的各項文化、學術活動,在參與課外活動期間讓留學生充分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各個層面,這樣不僅可以提高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水平,還可以加深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系,但這一切都要基于留學生自愿的基礎之上,給留學生充分選擇的權利,同時組織好校內的社團活動和其他活動。
為了激勵國外留學生在中國高校的學習和科研,高等院校可以建立分級、分類,符合國際慣例的獎學金體系,在爭取國家、政府提供的獎學金的同時,亦可努力爭取來自社會各方的資助,利用爭取到的資金建立教育基金資助、激勵具有競爭力的留學生繼續深造。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在獎學金發放方面存在一些漏洞,比如評測環節向國外留學生傾斜嚴重、獎學金發放過程把關不嚴格等,這些舉措嚴重削弱來華留學生獎學金管理的規范性,使得獎學金失去原有的激勵作用。高等院校可以通過制定相關的獎學金評審細則對留學生能否獲得獎學金的資格進行審核,對于未通過審核的學生應停止發放,一定要保持公正公開的原則。
三、結語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國外留學生想來中國高等院校學習生活,有效增強我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并與國際接軌。當前我國高校在留學生教育、管理方式理念上還需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提出適應我國國情和戰略定位的基本體制和理念是重中之重。絕大多數來華留學生并沒有基本的中文基礎,大都只能進行簡單的日常交流,對于這部分學生,可以通過教職人員和中國學生的幫扶進行特別的輔導幫助,提高教職人員的綜合素養和培養中國學生的國際視野是必不可少的前提,但不可要求中國高校教職人員或學生對國外留學生進行特殊照顧,同時在制定相關的涉及管理留學生的政策法規時應該公平公正,否則會妨礙中外學生之間的交流,也會妨礙對留學生的管理教育。此外,為了不斷擴大我國高校國外留學生的數量和規模,推動我國留學生的教育管理的發展,高等院校可以設立基金項目來激勵留學生努力學習,以此吸引更多的國外優秀留學生來華深造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實現我國留學生教育事業的改革、創新及我國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大偉,楊升榮,劉儉.新時期高校發展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6(05):97-101.
[2]中國教育部.全國來華留學統計年鑒[M].教育部國際合作交流司,2014.
[3]吳怡.淺談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的留學生教育及管理[J].文教資料,2016(24):104-105.
基金項目:中國礦業大學教改項目資助(2015QN47),江蘇高校省級外國留學生英文授課精品課程建設項目,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PAPD)及江蘇高校品牌專業建設工程資助(PPZY2015A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