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凌
摘 要: 在慕課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在新的教育革命來臨之際,作為戰斗在第一線的高校教師,不故步自封,不袖手旁觀,而是勇敢地面對,平心靜氣地審視,并盡可能融入互聯網帶給教育的新空間,在慕課的框架下尋找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徑深化高校教學改革和創新,為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盡綿薄之力,這是責無旁貸的。
關鍵詞: 慕課 高等教育 審視 定位
一、慕課的基本概念
1、慕課的定義及特點。
慕課即MOOC,也稱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英文首字母縮寫的中文音譯,意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顧名思義,它有幾個最顯著的特點:第一,大規模(Massive)。首先,慕課波及的范圍廣,席卷全球,學習者來自世界各地,各行各業,有高中生,有大學生,還有繼續學習者,覆蓋了從十幾歲的青少年到七八十歲的老年人等各個年齡層次;其次,慕課的注冊學生人數龐大,剛興起時,短時間內全球就有數百萬人注冊學習。據慕課三大主流機構之一的edX(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在線課程項目)官網介紹,其平臺推出的一門課程“電路與電子”在2013年有超過160個國家的15萬名學生報名。第二,開放(Open)。慕課的理念是通過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將優質教育送到世界各個角落。世界各地的學習者只要有上網條件,就可以免費學習優質課程,這些課程資源是對所有人開放的。第三,在線(Online)。慕課是一種新型的在線教學模式,學習是在網上完成的,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2.慕課的緣起和發展。
2008年,Dave Cormier與 Bryan Alexande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MOOC這個概念。但形成慕課熱,引發強烈關注和廣泛討論卻是從2012年開始的,2012年被稱為MOOC元年。此時MOOC課程的教學模式已基本定型;多家提供MOOC平臺的供應商應運而生,尤以三大主流機構Coursera、Udacity和edX為典型代表;眾多高校包括名校名師對MOOC趨之若鶩;商業資本大規模投入;MOOC課程的證書、學分獲得一些大學的認可;以上總總造成了MOOC在2012年的崛起和繁榮。2013年MOOC席卷全球,從歐洲到亞洲,基于MOOC模式的在線教育聯盟不斷成立。同年中國的MOOC也出現了萌芽,5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加盟edX,7月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加入Coursera,一些大學聯盟體、平臺或網站涌現。現今,MOOC熱依然在持續,它為高等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是不可回避的深刻問題,英國題為“雪崩來了”(An Avalanche is coming)的報告指出全球高等教育領域正在發生一場前所未有的革命。
二、慕課對高等教育的影響
慕課在教育界發展如此迅猛,那么它對高等教育會產生哪些動蕩和影響呢?在慕課風暴中高等教育又會經受怎樣的洗禮和挑戰呢?高校教師理當平心靜氣地審視這一場教育的風暴。
1.加速高等教育國際化。
慕課的理念是通過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將優質教育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而它的三大主流機構Coursera、Udacity和edX從2011年開始不同程度地為全世界的學生提供免費課程,其中成立于2011年的Coursera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已招募了包括加州理工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在內的來自四大洲62所知名大學,帶來了超過200萬的注冊學員。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推出edX的免費在線課程技術后,全世界超過120個院校表示愿意加入。其中一門課程“電路與電子”就有超過160個國家的15萬名學生報了名,而且學生的年齡從14歲到74歲不等。以上事實無不證實了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接受采訪時所說的話:“慕課的出現真正體現了高等教育的國際化。Coursera、edX、Udacity不分國籍都可以注冊。并且這種浪潮涌到了全球,一些國家和地區都有很強的使命感驅使他們面對和參與。”
2.促進教學改革和創新。
慕課教學和傳統式教學迥異,它打破了課前預習、課中講解、課后作業的三段格局,或者是課中講解、課后作業的兩段格局,更注重學習的過程。以2013年春季新學期伊始“上海高校課程資源共享平臺”推出的復旦大學王德峰教授的“哲學導論”為例,來自上海市30所高校的學生都可以在線選修這門課程。“哲學導論”課分成三個層次開展教學:第一層次是面授課程,由王德峰教授和其他教學點老師負責;第二層次是視頻課程,由學生自行收看王德峰教授的講課,這也是與普通課程最大的不同所在,即教學內容主要由視頻而非面授完成;第三層次是討論課程,參與學習的1072名同學被分成46個討論班,該學期中每個討論班將在課程周期內進行4次集中討論,分別圍繞課程四個單元的主題進行,主講教師、教學點負責老師和由高校碩士、博士生擔任的助教將主持和參與這些討論班討論。由此看來,慕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網絡平臺促進了教學改革和創新。
3.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于歆杰,現任清華大學電機工程與應用電子技術系副主任,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電路原理”負責人,他在談《MOOCs的建設與應用》時說:“慕課給我們提供了與世界頂級課程同場競技的難得機遇。”另外,他還在《從慕課到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的講座上,介紹了電路原理慕課的基本情況。該門課程依托的兩大平臺是edX和學堂在線,前者面向國際,后者面向國內。在回答“我們為什么要做電路慕課”這個問題時,他總結了三點:“1.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需求;2.提高清華自身人才培養質量的需求;3.提高普通高校教學質量的需求。”實踐證明,清華大學電路原理慕課取得了以下顯著效果: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學生的三項創造發明獲得了國家專利;近三年來學生的期中期末成績均高于對照組成績。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說:“課程質量是大學安身立命之本。”慕課在推動大學提供優質課程、提升高等教育品質方面無疑提供了契機。
4.與傳統課堂交相輝映。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慕課有利就有弊。傳統課堂上教師可以聲情并茂地講學,可以利用多種教學手段,采取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互動,在抓住學生注意力方面占據優勢。慕課主要通過視頻傳授教學內容,學生需要自主自覺地學習,這對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一種艱巨的挑戰。但是慕課因為在課前觀看教學視頻、在課中交流研討而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態度,從而優化學習的過程,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反觀傳統課堂,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老師若講解過多就會導致“一言堂”“滿堂灌”,而結果是學生沒有時間開展探究創新活動。另外,有適合做慕課的課程,就會有不適合做慕課的課程。慕課與傳統課堂的關系不應該是取代與被取代的關系,而應該是互為補充、交相輝映的。
三、高校教師在慕課風暴中的定位
慕課正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全球,在高等教育界掀起了驚濤駭浪,斯坦福校長評價慕課為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場數字海嘯”。作為教育戰線最前沿的高校教師在這場風暴中究竟應該如何自處和定位呢?
1.由表及里加強對慕課的認識,變知之甚少為知之甚詳。
從慕課的緣起和發展來看,它還是一個新生事物,發源地在美國,從誕生到現在不過短短數年,卻已經成了開放教育世界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在中國,慕課還處在摸著石頭過河的起步階段。人們對待慕課也是褒貶不一,既有對它的大力贊美,又有對它的極大質疑,但毫無疑問它為高等教育開啟了一扇創新的窗戶。慕課如何在中國落地生根?慕課和傳統教育如何攜手共存?中國大學如何應對慕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如何實現慕課的可持續生態發展?這都是一些深刻的命題,還需要深入細致地研究。知道慕課這個名詞,了解它的來龍去脈只是停留在表面認知階段,我們還要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認識它的內在機制,讓慕課在中國尋找到一片適宜的土壤,然后成長壯大。
2.解除心靈桎梏,主動參與其中。
慕課意味著一場教育的變革,在慕課框架下,許多新手段會促使大學傳統教育方式發生一些質的改變,這其中就包括教師的角色轉換。一些美國大學已經認可學生在慕課取得的學分,也就是說學生可以不選修本校老師提供的課程,而通過慕課選修同類課程并拿到學分。于是有人坦言:一些老師會成為超級明星,而另一些老師就會被無情淘汰或淪為助教。甚至有相關人士毫不避諱地說慕課是在“革老師的命”。這些言論自有一番立足的依據,可是高校教師應該更辯證地看待,而不能被恐慌弄得手足無措。也許我們習慣了一粉筆一黑板外加PPT的傳統教學模式,也不愿花費過多的精力做慕課加重自己的負擔,但是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們沒有理由退縮。與其袖手旁觀,不如輕裝上陣,反客為主,把麻煩和包袱當成機遇和挑戰,順應信息時代發展的趨勢和潮流,積極探索在線學習、混合學習和翻轉課堂等創新性教學模式,讓自己在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之余,還擁有使用信息技術授課的能力。
3.從個人教學實踐出發,尋求課程與慕課的關聯。
有的課程經過實踐證明確實很適合做慕課,但是有一些課程未必適合這種教學模式。深化大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這是目前大學面臨的重大課題。慕課的開放特性構成并彰顯了其獨特的創建、結構和運作,這為傳統大學的課程開發、教學組織和運作提供了獨特的思路。因此,我們所需要考慮和研究的是:在這種大背景下,自己承擔的課程是否適合做慕課;該課程和慕課結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慕課的發展對該課程教學會造成什么樣的阻滯,又會帶來什么樣的挑戰;該課程的教學如何利用慕課的教學資源優勢推動自身的變革;能否從戰略的高度從慕課的角度對該課程進行設計與開發,最后將在線學習、混合學習和翻轉課堂之類的創新性教學模式,有機地融合到課堂教學和人才培養實踐中。
4.積極從事教研教改,追求并實現教育的夢想。
慕課之所以短時間內在世界范圍內遍地開花,其中一個原因是它實現了教育的一個夢想,那就是它打破了知名大學的圍墻,為普通人學習世界上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打開了大門。教育無邊界,如果說一個人,無論是誰,都可以通過一臺電腦聯網與全世界人們一起學習,感受并分享學習的快樂,這或許可以稱之為教育的又一個夢想。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陳江在談到為什么做“電子線路”慕課時說:“MOOC對老師的壓力確實非常大,但真正做MOOC的教師是充滿激情和熱情的,因為它值得投入。”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MOOC負責人李曉明在《未來,將是爭相上MOOC》里寫道:“一個教師,只要他認可了教書這份工作,還自以為教得可以,這里放著一條MOOC之路,就會有他心動的那一天。而一旦踏上了MOOC之路,就會看到春暖花開。”在慕課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在新的教育革命來臨之際,作為戰斗在第一線的高校教師,不故步自封,而是勇敢地面對,在慕課的框架下積極從事教研教改,為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盡綿薄之力,以教育的夢想作為自己職業的夢想,這是多么暢快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陳玉琨.中小學慕課與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10):10-17.
[2]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14,23:73-77.
[3]姜明文,李興洲.“慕課熱”之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4,16(2):110-115.
本文系2016年湖南女子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慕課背景下現代漢語教學的阻滯與變革》(HNNYJGYB201601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