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美娜
【摘要】對于高職教育來說,校企合作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經之道,也是高職教育的特色所在。就中國目前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現狀來說,主要是以學校為主的合作模式。校企合作的最終目標是為了培養適合企業的專業人才,而高職教育的目標在于與企業合作共贏。所以在高職院校展開校企合作時,必須要在基礎之上進行強而有力的強化,才能加快在該模式下特色教育的順利開展。本文將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困境入手,分析校企合作模式下的局限性以及相關問題,并提出優化校企合作模式的改革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 校企合作模式 現狀 探究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20-01
一、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困境與“痼疾”
(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訴求過于強勢
高職院校在引入校企合作的模式時,往往容易枉顧合作企業的利益訴求,而多從自身“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入手,希望企業能夠不惜犧牲自身利益來配合其實現教學任務。這種對企業作為經濟實體利益需求的忽視,直接打擊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并由此引發了企業對高職院校服務能力的質疑。從目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大局來看,學生的職業技能培訓還沒有完全作為一門獨立的培養方案來實施,學校對校企合作的認識更多是停留在為解決師資不足、實訓基地缺乏等條件困局而做出的一種妥協。
(二)企業利益需求無法得到切實保障
在國家倡導與政策激勵下,企業雖有了與高職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最初合作動因,但毋庸置疑的是,企業在自身屬性上,仍是作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經濟實體而存在,也就無可避免地要將自身利益需求能否實現以及得到持續穩定的后期保障作為首要考慮因素。首先從企業自身生產效益來說,企業對合作必要的認識不到位,因而未能把學校所提出的“人才培養”納入到企業的價值鏈中,僅僅是把學校看作了提供廉價勞動力的用工單位。當學生的專業技能不能達到其要求的操作水平,甚至有可能擾亂企業的正常運營而變成一種“負擔”時,校企合作模式對企業就失去了最初的吸引力;其次,對于尚無工作經驗、安全意識不足的高職學生而言,一旦要參與到校企合作的實踐階段,其實習期的安全問題就尤為凸顯。由于沒有實際操作中的保障規范,這甚至成為了企業的“后顧之憂”,嚴重打擊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
(三)政府規范、扶持機制落實中的“形而上學”
1.政府并未出臺關于校企合作方面的規范性國家法律法規,相應的配套法規政策更是鳳毛麟角,僅有的《職業教育法》,其執行也并未落到實處;
2.在政府鼓勵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過程中,還未從國家層面構建相應的利益導向機制,缺乏將企業與院校進行良性鏈接的動力和紐帶;
3.政府在校企合作退出過程中監督機制的缺位,導致企業和院校兩方都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價,即可退出合作,造成已配置資源的錯位和浪費;
4.政府在財政補貼上并未解決高職院校的生均補貼問題,尤其是合作辦學過程中的補貼落實不力,也影響了校企合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二、校企合作的高職教育模式改革對策
(一)高職院校應建立提供“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的合作服務意識
1.轉變強勢訴求地位,審時度勢,積極地實現高職教育與企業崗位需求的對接,圍繞不同行業實際需求辦學,積極創新辦學模式;
2.根據國家《職業教育資格證書制度》要求設立的校企雙方專門小組,將促進校企合作的實際行為應落到實處,積極挖掘合作方企業的自身需求,制定和強化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職業技能指標,實現以自身過硬的“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吸引企業合作辦學的積極性。
(二)企業應明確“階段式”、“訂單化”的需求模式企業作為技能人才市場的終端,是技能型和技術性人才的最終需求者和使用者,肯定希望通過合作教育的方式提升其引入人才的素質,也就是說,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加強校企合作也應成為企業發展的內生需求。對企業而言,要想使合作辦學的成本投入優于一般的普招生,在選擇高職院校合作之初,企業就應該對其自身人才技能水平的有著“階段化、訂單式”要求。在企業“既定需求”的前提下,確定學校與企業實踐人才培養的深層次規劃,企業應積極地參與到合作院校的人才培養過程中去,包括參與人才規格方向的定位、參與課程設計、制定自身所需的考核評估標準、制定實習學生末尾淘汰的選拔、留取制度等等,真正實現學生技能訓練與崗位標準相結合的人才需求的定制化目的。
(三)政府應發揮“扶持之手”的有效推動作用
1.從提高高職
院校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的培養質量來說,政府應在學校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經費投入等方面予以創新性的扶持,如,在財政上,鼓勵高職院校建設校內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探索學校滿足企業生產需要的教學生產基地的模式及機制;鼓勵高職學校吸引更多的企業人才到學校兼職甚至任職,以更貼近企業需求的視角為學生提供未來職業技能的指導;將專利實施和服務企業納入高校對科研人員的職稱晉升與科研考核制度之中。
2.從鼓勵企業全方位參與合作辦學的角度來說,政府應為企業提供足夠的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如,推進制度創新、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降低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制度成本和經濟成本;發揮政府的組織協調作用。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即職業素質、職業能力、職業紀律、職業精神等的總稱,職業道德培養基地則是以基本的職業道德規范為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薛艷,張雪宇.基于校企合作的3S人才培養模式——高職會展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價值工程,2013(19):22-24
[2]湯煊琳,鄧小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自動化畢業設計教學改革探討[J].科教導刊,2012(18):62-63
[3]莫淦清.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體系下計算機專業教學模式探索[J].電子商務,2011(9):89-90
[4]鄧明珍.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職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策略分析[J].教育與職業,2015,(33)
[5]張雅淋.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個性化職業軟素質教育模式構建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6)
[6]韋巧燕.個性與大學生個性發展[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版),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