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平
【摘要】又一輪的初中語文教材改革來臨了,無論是課文的選擇與內容安排,還是寫作知識的指導,甚至是綜合性學習的拓展,都緊緊圍繞人文、傳統、能力,甚至還配合形勢。這一舉措即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作的精神,又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
【關鍵詞】語文教材改革 人文 傳統 能力 語文素養 綜合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65-02
從2016年9月開始,初中語文教材又進行了一次改革,語文課本有了一個新的變化,無論是課文的選擇與內容安排,還是寫作知識的指導,甚至是綜合性學習的拓展,都緊緊圍繞人文、傳統、能力,甚至還配合形勢。這一舉措即能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作的精神,又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是,這就要求教師要多些知識儲備,給學生一杯水,就要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換句話說,要上大語文課。那么如何才能上好大語文課呢?
一、重視課前的開源互動
對于任何一篇課文的學習,學生都不是從零開始,也不應從零開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達的情感,總能喚起學生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之感。《標準》中也反映出要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教師應立足課文,放眼課外,讓學生在課前廣泛涉獵相關的語文資料,增加感性認識,激發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促進對課文的理解。
1.搜集資料
利用圖書館、手機、電腦等信息渠道和其他學科知識獲取資料,要讓學生初步具有搜集和處理、交流信息的能力。這里所謂的資料,不一定就是文章,圖片、歌曲、錄象、實物等凡與課文有關的,凡是你親自實踐收集來的都可以。長城的圖片、貝多芬的《月光曲》、草原的美麗風光圖、潔白的梅花、生動的視頻……看到這些,你不得不驚嘆學生收集能力之強,收集方法之多。
2.親身參與
“紙上得來終覺淺”。課前實踐所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感性經驗的獲得,更重要的是在課上學習課文時與作者在激發的情感與語言表達形式上產生的呼應對照。教師可提前瀏覽下一冊的課文,建議有條件的學生和家長一同到課文描述的風景名勝去游覽。如到北京去看看長城,到武候祠去領略隆中對的韜略,到蘇州去見識一下園林的美景……如果沒有能力去這些地方,也要鼓勵學生游覽家鄉的各風景名勝,在學習了課文的寫景文章后,學生就有仿作的材料了。再如學習《珍珠鳥》這類狀物文章前,可讓學生先飼養一種小動物,再觀察它們的成長經歷,定期做好觀察日記。
3.活動多樣
在上課前,可以做一些美文賞析、詩歌朗誦、成語講析、習作賞讀等3——5分鐘的與本課內容相關的小活動,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促進本課內容的學習。
二、立足課堂的積累運用
“語文實踐”固然少不了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進自然去觀察、去尋找一切可以利用的語文資源,去開展一切帶有“語文性”的實踐活動。然而語文實踐的主渠道仍在課堂,課堂上一切直接接觸語文材料的感知、理解、品味、感悟、積累、表達是更重要、更經常、更核心的語文實踐活動。
1.感悟
新課程標準之所以提出加強語文實踐,主要是為了改變課堂上教師接二連三的分析講解排擠學生讀書實踐時間與空間的做法,還讀書實踐給學生。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多讀。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課堂應保證學生讀書的時間,讓他們在這種最基本的語言實踐中走進語言、感知語言、積累語言。
2.積累
提倡多讀多背,不需要“講透講深”“問個不休”,對于名家名篇、古代詩文等先積累起來再說,日后等知識、閱歷、經驗豐富了,再來反芻。另外還應重視復述,因為復述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個人語言的重要手段。
3.運用
拓展閱讀、多說、多寫都是對語言的運用。尤其是現在大力提倡書香校園活動,主張多讀,多看看董卿主持的“中國詩詞大會”“朗讀者”欄目,并參與其中,該是多么好的運用呀。
三、課后延伸
教師要認真備好課后,精心設計生動活潑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美術、幻想、創造的世界里,體驗到自主實踐的歡樂,使健康的個性與多種能力得到和諧發展。
1.隨文練筆
讀寫結合是已被檢驗過的,可以提高學生讀寫能力的有效途徑。
學完一課后,教師要根據課文特點設計續寫、擴寫、仿寫、改寫、寫讀后感等練筆活動。
2.多項發展
學生是有差異的,家庭背景不同、興趣愛好不同,各方面能力上都有差異,教師課后作業的布置應盡量開放,發展學生的特長。如學完《濟南的冬天》一課,設計如下作業:喜愛觀察的同學在冬天去濟南看看,再和我們北方自己的城市比較,并自己動手寫一篇《我家鄉的冬天》,感受老舍與自己筆下的冬天的異同;喜愛誦讀的學生搜集以冬或雪為主題的詩歌散文,進行朗讀;喜愛畫的可畫冬或雪景;喜愛唱的可唱冬或雪。
3.擴展閱讀
學完一篇課文,僅僅是閱讀的開始。修訂版大綱對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有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認識,閱讀理應成為學生最經常、最重要的課外活動。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從橫向和縱向上進行擴展閱讀。如學習了表文《出師表》、古詩《赤壁》后,可以收集有關三國中的成語、諺語、歇后語,還可閱讀《三國演義》的原著,并在此基礎上開一個三國閱讀交流會。
總之,新時期的語文課,應重視課前、課上、課后的實踐活動,把語文課上成大語文課,拓展學生的語文知識面,讓語文成為真正的“百科之母”,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