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艷霞
【摘要】《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著眼于逐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學會求知,《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也規定使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 自學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90-02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訓練之。最終目的為:自能讀書,不待教師講;自能作文,不待教師改。老師之訓練必做到此兩點,乃為教學之成功。”
首先,培養自學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在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責任是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即教師對學生進行的單向的培養活動,表現為以教師為中心,學圍繞教轉。學生只是機械地跟著教師學,教師完全控制著學習知識的數量,內容,以及學習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是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慢慢養成習慣,當他們進行有效的自學時,也就是在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實現了教學過程的變革。
其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可引導學生形成更高的志向水平。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正處于對知識的渴望、求索以及積累的階段,通過教師引導的自學實踐能讓其發現,他們不僅是新知識的接收者,更是新知識的主動獲取者。
再次,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是讓其掌握“終身學習”的有效手段。語文作為百科之母,只有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才能使他們學好語文乃至其他領域的科學知識,成為真正新型、全面的人才。
既然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如此重要,那么在教學中教師應如何努力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一、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結構,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長期以來,“滿堂灌”的語文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嚴師”的控制下形成了“等、靠、要”的被動心態,課堂氣氛沉悶和程式化,忽視了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及在課堂上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在課堂上唱獨角戲,學生沒有時間進行思索,阻礙了學生自主能動性的發揮。著名文學家、教育家林語堂先生曾指出,“學校應該像一處堅果豐富的叢林,任猴子到它想爬的樹上去選取和摘食,然后蕩一個秋千,跳到別的枝頭去。
如教授《歸園田居》一課,教師可采用“13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所謂“13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就是以導學案為自學的藍本,然后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最后展示成果。
第一步,讓學生初讀課文,在導學案的基礎上,探討“從何歸”“歸何處”“歸如何”。
第二步,鼓勵學生進行討論:
(1)從“誤落塵網中”“久在樊籠里”討論從何而歸?
(2)從“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句探討歸向何處?
(3)從“方宅十余畝”到“虛室有余閑”句探討歸后如何?
在這一環節,學生可以找搭檔討論,也可以參加到別人的討論之中,提出經過思考得出的個人見解,以及對別人的答案提出不同看法。
第三步,讓學生對文章的中心思想與作者的人生觀進行小結或論述,以加深并鞏固其所學的內容。如:
1.我們為什么要追求遠離塵世、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
2.陶淵明內心恬靜的追求對生活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化的現今生活有何意義?
如此一來,通過變換教學模式,教師的講只作為一條輔助線貫穿在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自顧自的“導演”和“主演”。關鍵是,教師成功構建了和諧、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學氣氛。學生可以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究,發展其搜索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動手、動腦、分析、討論的過程中感悟、體驗、獲得真知。自學也就成功地作用于教學的整個環節之中。
二、指點行之有效的自學方法
1.圈點法
第一步,初讀,即在讀第一遍時,由于對文章還很陌生,閱讀的重點在于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清它的整體脈絡,做到“啞巴吃湯圓——心中有數”。作標記時可以使用紅、藍鉛筆和一套自己愛用的符號圈點、勾畫出文章的要點、難點和疑點,為下一步學習打好基礎。
第二步,重讀整理,即依據第一遍讀時所作的各種符號復習要點,攻讀難點,思考疑點。經過這番攻讀,先前初讀時勾畫或圈出的難點、疑點此刻不再是疑難點;開始時確定的某些要點此時也可能感到不是太重要的了。
2.眉批法
指導學生利用眉批法,在書本的上下左右空白處寫上自己每次閱讀時的感受與心得,主要解決評價文章的局部性問題,每篇眉批可寫上4處左右。其中包括對文章肯定性、欣賞性的見解,還包括質疑性、否定性的揣摩,更包括疑惑性、拓展性的想象,均可以記下。
3.范例練習法
教師可以在安排學生獨立學習之前尋找、提供與課文內容結構相近、寫法相似的范例。通過多次類似強化訓練,便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進而產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勢頭。同時,教師也需要認真考慮學生獨立學習的時間和內容是否跟學生的水平和自學能力相吻合的問題,安排時間的長短、內容的難易均要有個梯度。在這一實踐過程中,適度鼓勵學生自主一番,包括自選文章、自定水準、作自我評定或針對某文章某段落自問自答,適時地提醒學生去逐步地提高自己,并有目的、有計劃地學習各種不同體裁結構的文章。
三、培養良好的自學習慣
1.培養課前預習的習慣。在每天新課之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按照以上所講的自學法進行預習,對生字詞和課文內容作個初步的識記與思考。學生一旦養成預習的習慣,自學的能力也會有相應地提高。
2.培養認真聽講的習慣。學生認真傾聽教師的講解,在聽的過程中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才能保證了課堂教學活動有效地進行。
3.培養練習鞏固的習慣。不管學生多認真地去學習語文知識,關鍵還在于如何理解分析所學的內容并加以融會貫通。因此,必須培養學生練習鞏固的習慣,除了認真做作業和思考所學,方法還有很多等。
4.培養自我檢測的習慣。這一習慣作為學習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對學習進程起著重要的調節和控制作用。平時可以采用多種方法進行檢測: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出題自測;教師點撥,學生矯正或學生之間互考互評,教師做好裁判等。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僅是學生自身學習的需要,也是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莫慧蘭.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Z2):9
[2]閆孟蓮.高中生語文自學能力培養途徑淺析[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145-146
[3]李明華.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