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文?李瑩?趙彥興
摘 要: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它所誘發的極端氣象災害正在我國部分地區蔓延,在熱力條件的作用下,雷電災害也在逐步增多,這樣的現象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無論是從持續的時間來看,還是從雷電天氣的過程而言,它已經成為在洪水災害、地質災害之后的第三大自然災害。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加之農民的防雷減災的安全意識和知識水平不夠,受雷電災害的程度更為巨大,這樣的情況無疑加大了農村防雷減災的工作難度。內蒙古磴口縣氣象局也在近年來開始關注雷電災害的問題,本文分析農村雷電災害的現狀,提出防御對策,目的是減少雷電災害對農村帶來的損失。
關鍵詞:雷電災害;農村;現狀;防御對策
雷電災害屬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它正在逐步危害著人類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其受到雷電災害的影響較為顯著,內蒙古磴口縣氣象局也十分關注此事。就我國當前的防雷減災工作而言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在這一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難題,例如,全社會對于雷電災害的意識不強,其中尤其是農村地區是主要防御工作意識薄弱地區,作為雷電災害多發的地區,卻是防雷管理工作的薄弱環節。為了將防雷減災的工作貫徹落實到深處,工作人員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地區人民的防雷意識,并且政府要加強法律法規的完善。我國幅員遼闊,農村地區面積廣,因此做好農村防雷工作是迫在眉睫的。
一、農村雷電災害現狀
雷電災害造成的損失逐年加重,人民的生命安全以及財產安全都收到了極大的威脅。就內蒙古地區而言,近年來平均每年發生雷電事故的次數就高達43.5次,每年雷擊人員傷亡人數在14萬左右,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雷電災害已經成為內蒙古地區在暴雨洪澇災害以及大風冰雹災害之后的第三種主要災害,農村地區的形式也尤為嚴峻;同樣南方地區也是如此,江西省南昌地區也屬于多雷暴地區,農村雷電災害多過于城市地區,對于農民的正常生活生產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二、農村雷電災害頻發原因分析
1.缺乏自然知識
農村人們大多以種植業或者畜牧業為主,但是雷電災害對于農民生產生活以及經濟影響也較為顯著。通常在農民的意識里,會選擇在田地中的亭子內或者其他的臨時避難所進行躲避,作為據點,但是這些意識以及傳統知識往往是雷電災害頻頻發生的主要成因。許多行為是不符合科學依據的,違背了自然規律,沒有一個科學的指導,僅僅根據自身的知識進行行動,是盲目的,無法達到原本的目的。
2.基礎設施不無完善
由于受到地形條件的限制,許多農村的防御設備急缺,一些設備甚至都無法到達這些地方,同時,加之經濟條件的影響,原本的基礎設備薄弱,初期的預警防范能力就不達標。現在許多農村地區的住宅使用鋼筋混凝土材料進行建造房屋,沒有進行風險評估以及安裝避雷裝置,這些基礎設施的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災害的發生。
3.通訊設備落后
農村地區相對于城市而言比較封閉,所以信息的傳播也是落后的,所使用的通訊設備并不先進,由于居住區比較分散,這樣范圍大而且又是家家戶戶獨立生活的狀態,使得雷電監測設備不完善,相對于城市來講比較落后,農村這樣的現狀,使得防雷減災的信息傳播速度以及質量大大減弱,無法及時更新,時間上的滯后使得農民以及當地政府無法提前做好預防準備工作,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安全隱患。
三、農村雷電災害防御對策
1.普及科學常識,提高安全意識
防雷工作中農村地區依舊是工作短板,所以要有針對性方式才可以有效的提高村民的防雷減災意識。首先,要從基礎抓起,加強防雷工作的宣傳,防雷的宣傳工作絕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長久持續的工作,只有這樣才可達到預期的效果,在工作過程中政府起到了關鍵作用,要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宣傳,例如廣播、干部下鄉宣傳等等。加大管理了力度,將農民私搭亂建的地方進行統一整改。與此同時,要宣傳雷電防護以及自救方法的知識,相關人員要提工技術支持,給予農民以正確的指導,將防雷減災的意識深深的植入每一個農民的心理。
2.完善防雷設施,將防雷工作落到實處
就我國目前的情況而言,農村的防雷工作是需要被社會各界關注的,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也要做好防雷工作。政府應該加大的對于基礎設施建設的設備資金投入,通過眾籌或者申請撥款等方式進行集資;同時,在建設新農村時要將實現每戶通信覆蓋、網絡覆蓋,并且還應該在設計施工的過程中將防雷工作加入到里面去,實現同步進行。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在人口密集、特殊的地方加大雷電防御設施的建設,例如學校、集市等區域,這些場所如果沒有適當的避雷設施的話,發生雷電災害的機率會很高,所以在安裝避雷針裝置之后,還應該進行相應的防雷檢測工作。
3.加強農田防雷設施建設
農田的防雷設施的建設是在農業生產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在雷電多發地帶建立避雷設備,例如避雷針,同時,還應在農民經常活動的農田附近建設有關于高壓線或者是電視塔的設備。其中尤其要注意的就是在進行高壓線設置的時候,如果高壓線要穿過農田,一定要在安裝過程中進行監測,確保安全,對于農民做好科普指導工作,一旦遇到雷電盡量不要慌張,及時中下當下時期最適合生產的農作物,減少雷電災害帶來的損失。
4.加強雷電監測預警服務
氣象部門要和政府加大合作范圍,將雷電災害防御規劃編制進去,政府加大對此項目的投入,科學建立農村雷電災害監測以及預警系統,加強雷電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提高對于雷雨天氣的預警水平,及時將雷電預警信息傳送到農民的手中。
四、結語
農村防雷減災工作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單靠其中一方得以實現,而是需要全社會通力合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系統工程。要采取多種方式方法,將“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貫徹落實到底,政府要根據當地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理清工作思路,將每一個環節處理好,真正落到實處。與此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監管力度,重視防雷裝置的監測以及維護,也是防雷減災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防雷減災工作與民生緊密相關,即關系到當地的經濟發展,又涉及社會穩定問題,因此,防雷減災工作要從基礎做起,堅持不懈的進行科學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型和諧農村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寧菲菲,鄭宇洋,彭浴.株洲市農村雷擊災害情況及應對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5(24):226—227.
[2]吳忠平,蔣運志.農村雷電災害探析[J].農業災害研究,2012(4):67— 69.
[3]朱明.探討農村雷電災害的成因及防雷減災對策[J].氣象研究與應用,2012(1):90—92.
作者簡介:張珍文(1966-2-),男,漢族,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磴口縣人,初中,助理工程師,從事防雷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