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也發生了重大的轉變。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財政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為背景,分析經濟新常態與我國財稅改革之間的關系,探索新常態下我國財稅改革的重點,進而提出我國財稅政策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 財稅改革 改革路徑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造成的負面影響一直持續至今,世界經濟發展局勢動蕩不定,因此,世界各國都采取全面調整經濟結構的方式促進本國的經濟發展。中國經濟是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這樣的形勢下更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5月同志考察河南時指出,我國目前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必須符合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適應新常態的背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常態也伴隨著新問題和新矛盾,能否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而財稅改革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對其他各項改革具有深遠的影響,因此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財稅改革必須嚴謹、科學和合理。
一、新常態與財稅改革的關系
(一)財稅政策為經濟增長提供保障
我國目前是發展中國家,許多經濟和社會問題的解決需要依賴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從實質上說,關鍵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即從傳統粗放型的高增長階段轉變為高效率的中高增長階段,使之更好地向著良性增長的方向發展,實現與潛在增長率同步增長。經濟潛在增長率主要由以下因素共同起作用,例如勞動和資本的投入以及全要素生產率等。當前,科技創新在經濟發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14年我國在傳統類行業發展遇到瓶頸期的狀況下,以互聯網物聯網為主的新興產業不斷凸顯,經濟勢頭猛烈。因此,通過改革與調整財稅政策,使之更好的作用于科技創新研發,既能致力于經濟發展新常態,同時也為我國經濟的適度增長保駕護航。
(二)財稅改革要適應新常態的經濟發展與改革
各個時期的財稅改革都需要與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就我國而言,財稅改革歷經了多個階段,而且都是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改革。我國實行計劃經濟時期,財政在促進和協調經濟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此時期內,主要政策是擴大地方財政收支權,實行分級包干制。1994年到1999年,由于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當前的財稅體制已經不適應當下的經濟發展,中央改革財稅政策,實行分稅制改革。2000年到2011年,在我國經濟的高發展態勢下,逐步實現分級部門預算改革。我國還推行了政府采購制以加強對財政支出的管理。逐漸形成了財稅收支兩條線的制度。2012年起我國的經濟發展邁進了區域發展的新常態。同年新年伊始,營改增試點正式拉開序幕。過去我國的財稅改革與經濟高速增長相適應,以增量調整來適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而在新常態下,經濟發展速度減緩,部分企業漸漸退出歷史舞臺,例如產能過剩企業等,然后其殘存的負面影響還必須通過改革財稅政策加以彌補。總體來看,財稅改革依然必須在探索中前進,來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經濟新面貌。
(三)財稅改革與新常態下社會全面改革的戰略目標相一致
財稅改革是我國現階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財稅改革的目標與現階段社會全面改革的目標能否相一致,直接影響我國社會全面改革的成效。在新常態下的背景下,財稅改革和經濟改革都是我國全面改革的一部分,二者應并駕齊驅。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建等各個領域進行改革是我國新常態下區域發展的基本要求。顯而易見,無論是財政收支關系還是稅收基本制度對各項改革的成敗都起著關鍵作用。因此,財稅改革必須作為全面改革的一個角度,在立足總體的基礎上,協調各方,使之相輔相成。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財稅改革的功能作出定位: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由此體現,這反映出我國財稅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包含兩個重要方面:一是經濟發展任務,二是社會發展任務。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目標是:財稅改革不僅要推動經濟穩定增長,也要保障社會改革、政治改革、環境改革的全面推進。因此,財稅改革是服務于社會全面改革的改革,財稅改革已經成為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生態文明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的一個中心點。
二、我國經濟新常態下財稅改革的路徑
(一)著力構建推進與我國經濟穩定增長相配套的財稅政策體系
根據我國的發展計劃,財政政策與相關產業、土地和信貸以及其他有關宏觀經濟政策方面必須相銜接,這就要求充分發揮財稅政策的組合效應,大力增強其協調性。根據我國及國外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發展變化的新情況和經濟發展新常態過程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必須及時改變政策方向、確定重點問題和加大改革力度,提高財稅政策的靈活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更要關注重點領域、重要工程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稅收優惠政策,構建一套與我國經濟增長相配套的財稅政策體系。
(二)提高財稅管理的公開透明化
財稅改革要求財稅收支向公平公正的方向發展。推進財稅的收支公開,推動政府公務的公開透明,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另一方面有利于讓民眾更加具體的了解政府治理的效果和質量,實現社會對政府部門公共資金的運用監督。同時,政務公開有利于民眾監督政府部門實現預算收支的合理化和規范化管理。只有實行從預算到決算、整體到部分、上到下的公開透明,財稅的改革質量才能有效的得到監督控制。
(三)推進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財稅政策
一要支持發展現代農業,鼓勵發展農業創新,發展新型農業,制定合理的種糧補貼標準;二要借鑒國際經驗,對科研創新和新型產品的研發給與政府補貼、政府專項支出等稅收優惠;三要加大對新興服務業的財政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行“營改增”,擴大增值稅征收范圍,實現為服務業減負的目標。
(四)加快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石。加快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步伐,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構建擴大消費需求機制,能夠適應我國經濟新常態發展的要求。一是不斷完善消費稅的改革,引導居民樹立正確、理性的消費理念;二是積極拓展社保基金籌集渠道,保障居民生活,提高我國社會保障水平;三是繼續完善各項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保障在居民年老后老有所養;四是不斷健全低保制度,保障困境兒童、殘疾人士等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參考文獻
[1]余斌,吳振宇.中國經濟新常態與宏觀調控政策取向[J].改革,2014,(11).
[2]李春根,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財稅政策選擇[J].稅務研究,2015,(04).
[3]楊柳,沈肇章.新常態下我國財稅改革的重點與創新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15,(09).
作者簡介:孟亞琦(1991-),女,山西人,山西財經大學2014級碩士研究生,院系:法學院,研究方向:財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