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梅
摘要: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如何讓數學走進孩子的心靈呢?究竟怎樣才能引導小學生喜歡數學,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來達到課堂教學目的。從事數學教學五年,就此談了幾點本人的粗淺認識。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3-0096-01
1.激發小學生的領悟能力
一個人的成績如何,不是看他天天把作業寫得滿滿的,而是首先要看他有多大的悟性,這樣勝過題海戰術。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反復強調: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舉一反三"。而教師的任務本身就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的工作,讓他們得心應手。以往的我在"分數的初步認識"教學中先讓學生把一個蘋果或蛋糕平均分成2份,引導出"1份可以怎樣表示"。在學生無法用整數表示分得的結果時再引出分數。顯然這種教學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不利于學生形成面對問題、主動搜索、溝通聯系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把這個問題改成兩個人吃一個蘋果怎么吃?學生就會發現就有吃多吃少的問題存在,有問題存在就會有學生明白,公平分,那老師追問怎么分,是不是會覺得這樣講,知識是學生發現,不是老師代替包辦的更好呢?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的主動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解決問題。
2.導課形式多種多樣
調動學生課前的積極性,為課堂的主人做好充分的準備。新穎的事物和活潑的方式常常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必須不斷增加新內容,采用新的教學方式,把學生的生活經常接觸的一些事物引到數學教學中,使數學貼近生活,生硬變活潑,枯燥生趣味。另外,好的教學語言也有一定的"粘性",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深入淺出,簡練、易懂,形象、生動,啟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其學習熱情和興趣,引導學生有意注意,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
3.把數學學習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
《新課程標準》提出"基本活動經驗": 在"做"的過程中積累。教學活動重在引導學生的思維過程,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創新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注重知識的生成過程,課堂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和思維的空間,任其盡情發揮。另外,課堂是活躍的、變化的,對不同的教學內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4.提出富有挑戰性的、可引發思維的問題
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通過自主的知識建構活動,學生的創造力、潛力得以開發,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陶冶,個性得以張揚。學生對知識的建構,必須要與學生原有的認識有較高水平,引起思維的碰撞。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會想,這些內容與前面學習的內容有何聯系?這樣能夠促使學生緊張、內在的智力活動,去思考、去聯想,也就是用數學知識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學生的探索欲望才能有效的生成。例如"年、月、日"這一節課時,可組織討論以下問題:(1)我們已經學過的時間單位有哪些?它們間的進率是多少?(2)同學們常見的時間單位還有哪些,這些單位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通過思考討論,學生從原有的知識情境中轉移到新的學習情境中來,引發了懸念,開啟了學生的問題。最好啟發學生自行質疑。學生在已有的數學知識和已有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方法的基礎上對新知提出各種問題,這樣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是學生創新意識的啟蒙開端。
5.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
讓我們首先來看全國較為著名的幾位小學數學專家和特級教師對上一節好課的看法 徐斌說:理想的課堂是價值引導下,自主建構的過程,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的過程,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活動的過程。
張梅玲說:課堂教學過程是多邊互動交往過程中動態生成的過程,作為數學教學,互動生成的核心應該是在思考中學會思考。新課程追求開放式的課堂教學,而開放式的教學更深層的意義在于以動態生成的方式推進教學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以學生思維水平層次的提升為目標的。
根據上述觀念,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節好課的關鍵是:互動生成有效思考。
怎樣才能做到互動生成呢?教師要為學生創設鮮活有效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接著,教師誘發學生自覺主動地去探索解決,梳理構建、建立數學模型。這個過程就是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個體傾聽、表達,師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喚醒及建構的一個過程。
6.在教學評價中展現學科人文美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的評價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種以"人的發展"為目標評價方式,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是值得我們反思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