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
【摘要】我國經濟正處于“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經濟增長緩慢,企業杠桿率較高,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也在不斷攀升,面對這種境況,債轉股這一概念又再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本文結合相關理論,闡述債轉股的基本概念和類型,分析其產生原因,結合相關歷史數據總結經驗,針對其日后可能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且在最后提出了一些避免風險的建議。
【關鍵詞】債轉股 企業 商業銀行 不良資產
在2016年全國“兩會”和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李克強總理曾兩次提出要借助市場通過債轉股的方式,逐步降低企業杠桿率。同年10月10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杠桿率的意見》及其附件《關于市場化銀行債權轉股權的指導意見》,債轉股這個概念又再次映入人們眼簾。
一、債轉股的定義和分類
所謂債轉股是指商業銀行將原有的不良信貸資產轉化為對企業的股權,是一種債務重組,亦是一種處置不良資產的常用方式。它使得企業負債減少,所有者權益增加,從而降低了企業的杠桿率。
根據承載主體不同,債轉股可分為三種類型。其一,商業銀行直接將對企業的債權轉化為商業銀行對其的股權;其二,商業銀行將對企業的債權賣給第三方,第三方再將這筆債權轉化為對企業的股權;其三,商業銀行將債權變為股權之后,再將股權交給資產管理公司,由資產管理公司管理,銀行從資產管理公司處獲得股利和分紅。
根據主導對象不同,債轉股可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是政府主導的債轉股行為,又稱政策性債轉股;其二是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在市場的引導下,平等自愿地將債權轉化為股權的行為,也稱市場化債轉股。在此過程中,政府等相關部門制定規則和提供擔保等適度介入行為并不改變其性質。
二、債轉股產生的原因
當前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大,我國出口也呈疲軟之勢,要想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投資和消費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關鍵。同時,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特定階段。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整體經濟、尤其是實體經濟存在杠桿率過高的隱患。實體經濟杠桿率過高,一方面會導致某些企業甚至行業陷入困境,捉襟見肘;另一方面也會在無形中加大投資者的投資風險,進而引發一系列經濟問題,阻礙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我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率也在不斷攀升,給金融機構帶來不小壓力。在當前局勢下,如果不及時采取措施,放任高杠桿率和經濟增長放緩不管,極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此外,企業的融資成本較高,供給結構扭曲也使其利潤率不斷下降,信用風險不斷上升,假以時日,可能會危及我國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因此,基于以上種種問題,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為了達到經濟模式調整和結構優化的目的,采取措施,降低企業高杠桿率已是當務之急。因此,債轉股應聲而出。
三、債轉股的運行機制
本次債轉股與以往不同,最大的亮點在于運轉機制上。上一輪債轉股中,是由國家注資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銀行不良資產。而在本輪債轉股中,銀行作為債權人直接參與轉股企業的重組經營之中,將債權轉化為股權,由企業的債權人變為企業的股東。此舉對企業來說,減輕了企業經營過程中的負債壓力,降低了杠桿;對銀行來說,減少了銀行的不良貸款,降低了賬面不良率。日后,等到企業經營狀況得到改善,利潤回升,銀行可通過市場退出回收資金,或繼續持股,收取分紅。
四、我國債轉股的歷史經驗
1999年,國企改革,銀行業重組,我國曾實施過一次債轉股。當時的經濟背景是我國經濟上面臨通縮壓力,四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國有企業改革三年仍然脫困壓力較大。此輪債轉股是政策性的債轉股。首先由國務院批準設立了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這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按賬面價值認購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再由資產管理公司將持有的債權轉換為對國有企業的股權。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承擔著處置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和周轉國有企業資產的重擔。
該年12月,國家經貿委根據“五范圍”、“五標準”這10項條例,列出了一份債轉股企業名單,該名單中有601家企業,其中賬面上出現虧損的企業有365家,虧損282億元;表面盈利實則虧損的企業有236家,虧損271億元;有4596億元的不良貸款。1995年之前的不良貸款為2834億元,占比為62%,之后為1762億元,占比為38%。銀行賬面不良貸款3834億元,占比83%。2000年8月,580家企業與資產管理公司同簽訂了債轉股框架協議,四家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四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總額為13939億元,協議金額占該不良貸款總額的29%。在協議的4051億元轉股金額中,信達管理金額為1759億元,占比43%;華融管理金額為1095億元,占比27%;東方管理金額為603億元,占比15%;長城管理的金額為117億元,占比3%;國家開發銀行477億元,占比12%。2002年底,經中國人民銀行、國家財政部和經貿委審核,547家企業得到國務院批準實施債轉股,金額3850億元,占協議債轉股企業數量94%,協議轉股額95%。其中債轉股企業依法注冊成立了新公司的有372家,占批準實施總數的68%。
據中金公司估算,在此次被剝離不良資產1.4萬億人民幣中,大約有4000億元人民幣通過債轉股方式轉化,約占30%。總而言之,此次債轉股基本實現了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為重點企業贏得發展時間等目標。
回顧過往,所得經驗有以下兩點:其一,在經濟下行時期進行債轉股,可以在經濟上升時期獲得可觀收益。我國經濟在2000年以后就有了良好的發展形勢,促進了債轉股資產向優質資產轉變。隨著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持有的債轉股資產不斷升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所獲得的收益自然就增多。
其二,債轉股的首要任務是快速實現資產價值回收,并非實現資本增值和企業運營。債轉股的核心是提高資產流動性,將原先的不良資產變為股權,最終還是要變回資本,回到金融資本管理公司手中。因此,比較好的方式便是通過資本市場來提升債轉股資產的證券化比率。
五、債轉股面臨的風險和問題
在此次債轉股中,由于銀行作為債權人直接參與轉股企業的重組經營之中,因此銀行面臨著流動性風險、投資風險和道德風險等問題。
(一)流動性風險
相比于單純的債務,股權所帶來的風險更為復雜。商業銀行從企業的債權人變為投資者,銀行所持有的股權往往具有流動性和不穩定性,相比于單純的債權,銀行有著更大的流動性風險。而且,銀行持有公司股權,實際上將該企業所在行業的行業風險與銀行綁定在了一起,銀行所面臨的風險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二)投資風險
債轉股之后,銀行變為企業的股東,對銀行來說實際上是從一筆貸款業務變成了一項股權投資。很明顯,銀行的投資風險直線增加。根據我國《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商業銀行需要預留大量資金,以符合該辦法中對資本金充足比率的相關要求。根據該辦法對銀行被動持有非金融公司股權投資的相關規定,商業銀行也需承擔更大的風險。
(三)道德風險
債轉股這一舉措給企業帶來的好處尤為明顯,可以直接降低企業的杠桿率,減輕企業負擔。且在整個過程當中,銀行與企業對于不良債權的信息上存在信息不對稱,因此存在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某些企業未達到債轉股的要求,可能會虛構報表,提高債務比率。某些地方政府也可能會對個別企業進行包裝,進而達到幫助該企業的目的。這些都會擾亂債轉股的正常秩序。
六、針對債轉股實施的建議
(一)制定債轉股比例
債轉股并非解決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的唯一方法,制定一個合適的比例是明智的做法。首先是要確定整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債轉股的比例,這樣有利于政府部門進行監管。該比例不應該過高也不宜過低。過高會增加實施的難度,過低又無法發揮債轉股的作用,參考國內外經驗數據,將這個例定為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總額的30%左右為佳。
其次,確定單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債轉股比例。針對不同銀行,根據其自身不同情況確定不良貸款債轉股比例。期間,需考慮該銀行自身不良貸款情況、風險管理能力和其他因素,做到量體裁衣,制定合理比例。
最后還要確定單個企業債轉股比例。該比例的制定應量體裁衣,可以定為全部債轉股,也可以定為部分債轉股。雙方應站在自身角度衡量利弊之后進行博弈。作為銀行,應著重考慮資產價值回收。作為企業,應著重考慮融資成本問題。在進行商談之后,確定出該企業的債轉股比例。
(二)建立道德風險防范體系
首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嚴格規范債轉股的流程,并開展相關課程讓相關在職人員前往學習,熟悉業務。
其次,以市場為主導,減少政府干預,防止帶來不必要的資源錯配,擾亂市場秩序。
再者,應確保企業信息的公開透明,防止由信息不對稱引發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
最后,引入第三方權威機構對債轉股企業進行征信評估,并對所有信息進行全面披露。
參考文獻
[1]杜金.債轉股呼聲再起:梳理AMC債轉股業務[N].金融時報,2016-03-28.
[2]張曉梅.國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經驗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上海會計,2001(9):14-16.
[3]丁少敏.國有企業債轉股問題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3(8).
[4]徐琤.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債轉股決策的博弈分析[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