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
摘 要:文章重新界定了財務分析的概念,并從內容的科學性、指標的嚴密性、結果的實用性、分析工具的可操作性等方面對傳統財務分析框架和哈佛分析框架進行比較分析。
關鍵詞:財務分析;杜邦分析法;哈佛分析框架
1 財務分析的概念
財務分析,簡而言之,就是用特定的方法、工具和計算指標對財務活動進行分析。財務活動的直接反映就是財務數據資料。財務數據資料,狹義上指財務報表,廣義上指財務報告。因此,“財務分析”又被稱為“財務報表分析”和“財務報告分析”,有的學者要求嚴格區分這幾個說法的含義[1],認為對財務報表的分析與對財務報告的分析是不同的,嚴格地說,確實不同。但是從學術發展和工具的實踐應用角度看,這些區分并沒有多大的價值。因為,這些說法都沒有脫離對財務活動的反映與分析,而財務報表與財務報告只不過是財務活動的不同反映形式而已。在財務概念的形成時期,財務數據資料主要就是財務報表,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形成財務報告,于是財務分析就從財務報表的分析演變成財務報告的分析。可以預期,反映財務活動的數據資料或形式會繼續發展變化,財務分析的所指也會隨之變化。因此,財務分析概念的理解應該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進行,但同時,保持著其本質含義,就是對財務活動的分析。
2 傳統的財務分析框架的不足與改進
2.1 傳統的財務分析框架
財務分析的意識早就有了,但財務分析框架的形成卻不容易。公認成熟的財務分析框架可簡稱為“四能力加一綜合”,“四能力”指的是企業的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盈利能力、發展能力,它們對應著四大類財務分析指標。“一綜合”指綜合性分析法,典型代表是杜邦分析法和沃爾評分法,前者被用得尤其廣泛。該框架用到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率分析法、比較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因為該框架及其所包含的分析方法與指標的客觀性,只要拿到完整的財務報告等數據資料,就可以立刻進行該企業多個方面的分析。所以,傳統的財務分析框架的最大優點是操作性強,簡單易學,只需相關的財務數據即可展開分析。
2.2 傳統財務分析框架的不足
(1)適用前提難以滿足。傳統財務分析框架需要計算較多的財務指標,而計算這些指標需要有完整真實的財務數據作基礎。在實踐操作中,這個要求很難滿足。首先,由于會計人員的主觀能力等因素或者避稅等動機的影響,財務數據的完整與真實難以得到保證。其次,不同的企業,因為規模、存貨管理方法等眾多差異因素的客觀存在,使財務分析所得財務指標的可信性與可比性都受到影響[2]。
(2)分析內容的不足。傳統的財務分析在內容上,忽略了現金流量信息和財務預測方面的內容,應該把現金流分析和在戰略財務視角下的財務預測內容納入財務分析中[3]。此外,對價值鏈的分析也不重視。加入價值鏈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并整合價值鏈中的各重要環節,理解所有與企業有關聯的關系,同時也有助于對企業非財務方面信息的關注。另外,杜邦分析體系中還沒有反映出企業無形資產和風險管理等因素。
(3)分析方法的不足。傳統的財務分析框架中主要有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趨勢分析法。這些方法也存在不足,以因素分析法為例,在計算各個影響因素如何影響某個經濟指標時,各個因素的變化順序具有隨意性,驅動因素偏效應的大小就會不同。
(4)分析指標的不足。對非財務問題沒有相關指標來反映。企業是一個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生產組織,因此企業的管理包括生產管理、銷售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資本市場管理等。財務分析重在對財務管理方面發揮職能,可能會偏離企業本來的目標與宗旨,因此,應該將財務分析納入企業運行分析中,即財務分析應該反映非財務方面的事項,才會更有意義。
財務分析的指標體系缺乏邏輯性。財務分析比率指標構建中,應該重視分子和分母之間的邏輯關系。但是,這個問題很少被重視,實際操作中,僅僅對照教科書中的情況比率進行分析,而沒有結合所分析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來選用或修正適宜的財務指標,致使某些分析結果無法反映該企業的實際情況。傳統財務分析指標的另一個問題是重“量”而輕“質”。比如資產周轉率的分析時,忽視了資產的質量。財務分析中定量分析較多,定性分析較少[2]。另外,杜邦體系指標的匹配性方面考慮不足。比如,在總資產報酬率分析中的“凈利潤”與“總資產”不匹配。凈利潤歸屬于股東,而總資產同時來源于所有者和債權人,應該由全部的資金提供者享有,于是這就造成了“凈利潤”和“總資產”之間不匹配的問題,這不是反映實際總資產報酬率的好指標。
(5)分析深度不夠。傳統的財務分析體系重于財務分析指標的計算,重于財務技術的應用與展示,忽視了財務分析的人文社會層面,可以考慮借鑒歷史學的成果,從大歷史觀角度,從更加廣闊的視野來進行財務分析。在重視財務分析技術層面的同時,也需要解讀財務數據背后演化的規律,從而更好地預測企業的未來發展走向。
(6)財務管理目標方面的缺陷。傳統流行的杜邦財務體系中的核心指標是權益凈利潤率。眾所周知,權益凈利潤率有多方面的不足:沒有充分反映貨幣時間價值;沒有反映公司經營管理中的風險水平高低;可能帶來公司經營管理者的短期化決策傾向。更好的財務管理目標應該是企業價值最大化,在良好資本市場環境下,上市公司的企業價值最大化等同于股東財富最大化。很顯然,杜邦分析體系不完全符合上市公司財務管理目標的合理設定。
3 哈佛財務分析框架
因為傳統分析框架的不足,學者們做了多方面的探索和改進。這些改進之中,最出名的是哈佛財務分析框架。該分析框架的代表人物是美國哈佛大學克雷沙·帕利普教授。這個財務分析框架比傳統財務分析框架更完善、也更具實際應用價值。該框架對應的完整的財務分析過程有四個步驟:企業的經營策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發展前景分析。
經營策略分析是哈佛分析框架有別于傳統分析框架的重要標志。它通過對行業分析與企業競爭策略分析來綜合預測企業的整體業績。策略分析還有助于探尋企業利潤動因、把握企業經營管理中的風險,從而在整體上定性評估企業的潛在盈利能力。會計分析是為了評估企業會計信息能準確充分反映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的程度。會計分析是為了評估企業的會計政策選擇是否恰當,從而盡最大可能消除會計信息扭曲。這是為順利進行財務分析做準備。財務分析是以財務數據為基礎,評價企業的歷史業績和現狀,并預測其可持續性。兩個最重要的技巧是以充分真實的財務數據為依托和重視分析的系統性與有效性。在財務分析環節中最關注的是企業的償債能力與獲利能力。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是比率分析與現金流量分析。發展前景分析是哈佛財務分析框架的最后步驟,更是區別于傳統財務分析框架的重要方面。發展前景分析旨在推測企業未來的發展狀態,企業前景的好壞會直接影響著投資者對本企業的投資信心。財務預測與估價是發展前景分析中最常用技術。
哈佛財務分析框架綜合了過去、現在和未來,從戰略、會計、財務、發展前景等多個方面對企業的過往財務狀況進行科學分析,同時還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性和價值特征進行理性推測。該分析框架可以消除傳統分析框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數據“水分”,有助于增強財務分析的真實性,還幫助投資者對企業甚至整個行業的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分析的完整性也很好。
參考文獻
[1]張海泉.財務分析理論發展和定位研究[J].時代金融,2016(2):109-111.
[2]曹曉麗.財務分析方法與財務分析中存在的問題[J].財經問題研究,2014(11):73-75.
[3]劉惠玲.財務分析創新內容與實踐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