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億
【摘 要】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培養是教育現代化的應有之義,它要求教師實現教學的生活化。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都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問題設計能力和責任心,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學習的傳統慣性思維都會影響教學的效果。應通過提高小學數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實施跨科目協同合作教學,以信息化推動教學現代化和巧用作業布置,提高生活化教學的實效,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應用意識;數學;小學
教育現代化要求養成學生的應用意識,而“應用”是生活實踐中的應用,這天然的要求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即必須實現教學的生活化,也即實施生活化教學。數學教師必須充分發掘生活中的實際內容,將其轉化為數學模型問題,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的意志和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1]。本文對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小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意義、阻滯因素和對策進行了探討。
一、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重要意義
教育帶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還應是渴求知識的欲望,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和為學生未來的完滿生活做準備。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對學生的學習與生活都頗為關照,具有重要意義。
(一)對學習的意義
首先,這種教學方式重在生活化、形象化、具體化,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較差,尤其是后進生,以生活中具體可感的例子實施教學,更能讓其易于理解和接受。其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生活中的實際內容轉化為數學模型問題,使得教學內容有血有肉,生動有趣,讓教學富有趣味,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這一教學方式將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融會貫通和養成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良好習慣,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與創新意識。
(二)對生活的意義
“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發展的應有之義,它要求教學不僅傳授知識,還應為學生過上完滿的生活做準備。完滿生活是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統一體。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學,除了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以滿足生活中基本的計算技能要求外,還應讓學生對科學之“美”有所感悟,在學生心中播下對崇高文化追求的種子。如此,才能讓學生享受人類文明之美,以成就完滿之生活。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樂趣,感受到科學的魅力,有利于學生從小養成崇高的興趣品位和高雅的審美情趣,從而為學生追求崇高生活和過上完滿生活做準備。
二、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阻滯因素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活動,教師教的怎樣和學生的知識經驗、興趣、需要決定教學的成敗。因此,關于以生活化教學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妨礙因素也可以從教師和學生這兩大主體方面來闡述。
(一)教師方面
教師綜合素質是影響課堂教學質量與效果的重中之重。生活化教學要求例子描述簡單明了,語言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讓問題設計具有啟發性,既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形成學生的應用意識。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問題設計能力。再者,這種教學設計工作量也較大,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敬業精神,教師無責任心,教學草率,流于形式將是影響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學生方面
從這一方面來說,首先是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障礙。對源于生活情境而設計的問題的解答,首先要求學生能理解題目的內容與問題,而對語文基礎知識較差的學生,這將是一個重要的阻滯因素。其次是學生傳統思維習慣的束縛。受傳統教學慣性的影響,學生只重視書本中“文字”問題的解答技能的掌握,重視考高分,而不注重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模型問題,因此應用意識薄弱,這給教師教學帶來一定困難。
三、數學教學中培養小學生應用意識的對策
只有學生習得了,教學才具有教育性,教育才得以真正發生。基于對阻滯因素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改善,以提高通過生活化教學培養小學生數學應用意識的實效。
(一)提高教師綜合素養
其一,要提高教師的語言組織能力與表達能力,使案例設計題意表述清楚,通俗易懂,并讓題目設計具有趣味性、啟發性,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其二,要通過師德教育樹立教師的責任心,培養教師的敬業精神,以保障培養學生應用意識的教學落到實處,歸于實質,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實施跨科目協同合作教學
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與學生的閱讀能力息息相關,學生不能理解題意,將生活中的實際內容轉化為數學模型就無從談起。因此,要加強教學的跨科目協同合作,通過語文教學輔助數學教學的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理解能力。這對于數學后進生和語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尤為重要。
(三)以信息化推動教學現代化
多媒體技術以其信息容納量大,圖文并茂,生動形象等優點見長。利用多媒體展現生活情境,能讓教學案例可觀可感,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同時,它也能讓教學更加富有趣味,讓課堂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教學內容的可重復演繹,更是大大縮減了教師的工作量,減輕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因此,小學教師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實施生活化教學,以克服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差,部分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教師工作量大等問題。
(四)巧用作業布置
由于小學生自律意識較為薄弱,所以僅有少數人靠自覺,多數人需要靠制度。數學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家庭作業布置這一有效的制度性約束手段。教師可以家庭作業的方式,讓學生試著將生活中具體的例子轉化為數學問題,并相互解答。對能力較弱的學生,則安排優生予以輔助,或者安排其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學習。教師要按時對作業進行審閱與批改。對完成作業較好者給予一定的物質與精神獎勵。
重視問題解決和數學應用是美、日、德等發達國家數學課程改革的特點, 早在1980年, 美國數學教師協會就已正式提出“把學生引進問題解決中去”,美國1989年的《中小學數學課程與評估標準》更將“能夠解決數學問題”列為學校數學教學必須達到的目標之一[2]。信息時代和知識經濟時代下,我國數學教學應順應國際教育之潮流,重視學生應用意識的培養,以應對時代之挑戰。
【參考文獻】
[1]任洪鵬.“小情境”成就“大課堂”——再談小學數學教學應用意識的培養[J]. 中國教育學刊,2014(06):72.
[2]張天孝, 唐彩斌.美、日、德小學數學教材的共性特征及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