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娟+王雅萌
(天津財經大學學工部)
【摘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實質不僅對青年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以及為人處世等方面有著積極向上的影響,而且有利于弘揚以愛國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共青團是高校黨組織聯系青年學生的紐帶和橋梁 ,是各項校園教育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和實施者,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其教育目的是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確立建設中華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將自身發展與社會發展、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緊密結合在一起。因此,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共青團組織在培養目標、內容等方面有許多相同或相通之處,一方面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性、生動性與人文性可以拓寬大學生視野,提高共青團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另一方面共青團的組織、資源及群眾基礎優勢可以引領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向,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因此以高校共青團組織為抓手,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進而有效地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成為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青年學生中形成根植內心的修養與無需提醒的自覺,努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青年中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關鍵詞】共青團組織 優秀傳統文化 途徑
一、優秀傳統文化對高校共青團組織工作的積極影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團組織教育資源與內容,對提高青年學子的思想素質、政治素質和道德水平,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塑造人文精神均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有助于提高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階段是幫助青年學子形成系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對大學生進行三觀的教育,對學生領悟人生真諦、實現人生價值尤為重要。而中華傳統文化一向重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實現。特別是在幾千年的沉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形成了特色鮮明的穩定體系,特別是對修身從而完善人格的重視。儒家所謂的“為己”“成己”和對“內圣”的重視,實際上都是要求在人格上達到理想境界。孔子主張,在物質生活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完善看作是人生諸種需要中最高層次的需要。因此將傳統文化中的這些精髓融入高校共青團引領青年成長成才的工作中,引導學生樹立高尚的人生目的,從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進而創造有價值的人生,讓青春在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二)有助于青年學子建立頑強奮斗、向上向善的人生態度
中華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人生價值的實現是一個長遠而又艱難的過程,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當代大學生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需要樹立頑強奮斗、向上向善的人生態度,需要有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及厚德載物的兼容精神。畏懼艱苦,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坐享其成,最終只能虛度年華,抱憾終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頑強奮斗,自強不息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中華古代神話中的“夸父逐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同時也有貪圖安樂,畏懼艱險最終一事無成的例子。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歷經挫折而不屈,屢遭坎坷而不餒,靠的就是這樣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它將激勵著當代青年發奮進取,不懈奮斗。
(三)有助于激發青年學子的家國情懷
中華民族的核心是愛國主義,而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也是高校共青團工作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均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崇的以治國平天下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古人提出的“夙夜在公”,“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國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及廣為流傳的“岳母刺字”等中華民族的愛國故事,幾千年來,這種愛國主義的精神被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所傳承至今,無數的仁人志士為了祖國的統一和領土的完整而奮斗不息,甚至拋頭顱灑熱血。在高校共青團工作中融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責任感。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共青團組織中的價值實現途徑
通過何種途徑在高校共青團組織中有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將中華文化的優秀精髓傳遞給青年學生。課題組成員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分析出可以通過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團課載體、活動載體、新媒體載體來實現這一目的。
(一) 團課載體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難一眼就能看懂其豐富的內涵,通過課堂講授的形式可以進行深入系統性的學習。團校是高校團委和各學院團組織主要的教育陣地,可以利用各級團組織的組織力量,把握團課的主題,開展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特色課程學習,以使青年學子真正掌握傳統文化的精髓。共青團組織要發揮各學院建設的團校優勢,通過團課建設課程,讓學生系統、準確、深入地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團課可以開設傳統文化素養、人生志向與幸福、歷史名人故事等課程內容,運用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還可以加入慕課的形式,如舉辦中華傳統飲食文化討論、中華經典讀書會、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開展傳統文化辯論比賽等。辯論比賽可以針對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對比開展,讓學生在思辨中學習各種文化的優劣,學會判斷、甄別中華傳統文化中具有現代意義的精華。以團課為載體,帶動團員青年們去閱讀經典、思考傳統文化的利弊,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進而培養起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
(二) 活動載體
大學生參與由高校共青團發起,有組織,有一定規模和影響,一段時間內比較集中的集體性活動,都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和積極的育人功能。這些活動所具有的耳濡目染、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深厚的人文素養;活動內容主要包括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
高校共青團組織與社會各界有廣泛的聯系,如可以與文化系統的團組織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有關傳統文化的校園交流活動,如邀請名人名家開展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講座,引進傳統戲劇進校園等,提升大學生的精神境界為大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搭建良好的平臺。同時,高校共青團組織可以聯系各級文化藝術團體,積極引進高雅藝術、民族藝術進校園,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打造第二課堂,也使學生在積極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并在學習與生活中積極踐行。
社會實踐對于幫助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鍛煉毅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能夠在身體力行中親身感受和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同時在實踐中思考,在鍛煉中學習。例如,定期組織大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單位、民族館等場館,加強青年學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從而引導青年培養自身接觸、欣賞、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感、建立文化自信。
(三) 新媒體載體
新媒體的發展和普及對大學生的道德行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及倫理精神等方面產生了深層次的影響,也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更加寬廣的平臺。共青團組織借助新媒體的迅速、開放及互動等特性,將新媒體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合起來,使新媒體成為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新途徑和重要平臺。根據青年的思想狀態及其對新媒體的青睞,通過建立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把民族文化遺產、藝術作品、中華武士表演、歷史文物等制成文化產品,組織網絡講堂、網上論壇和網絡服務等活動,有效地占領網絡陣地,整合網絡資源,形成全面系統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體系。
三、結語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需要國家、社會、學校、個人的共同努力參與的系統性工程。在國家積極推動傳統文化學習的形式下,高校共青團組織應積極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堅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結合,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時代精神教育相結合,激發廣大青年團員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高校團組織可以通過整合各方面優勢資源,積極建設團課課程、開展各種有關傳統文化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充分借助新媒體手段,在提高青年人文素養的同時,弘揚和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引導大學生在多元文化沖突的大環境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參考文獻:
[1]方瓊.高校共青團組織推進傳統文化初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0.
[2]王英娟.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傳統文化“微”教育體系構建[J].讀寫算,2015.
[3]黃銘心.高校學生組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新常態的研究與探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為依托[J].科教文匯,2016.
2016年度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校共青團課題研究資助項目,課題批準號:2016LX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