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國際話語權塑造

2017-04-29 11:44:33陳小鼎
上海行政學院學報 2017年2期

摘 要: 崛起大國的周邊外交必須具備高度的戰略格局與歷史擔當,積極探索相鄰之道,才能穩定周邊關系。鑒于此,周邊外交新理念積極回應時代需求,推進“一帶一路”等重大舉措的落實,塑造周邊外交新格局。即便如此,周邊國家對中國周邊外交轉型依然抱有諸多疑慮,因此,如何提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現實意義。首先,必須樹立話語主體的戰略自覺性。最高決策層視周邊為重要戰略支撐,將周邊外交置于外交的首要地位,培育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信譽,以強大的文化自信推動話語創新。其次,高質量的話語內容及其落實是塑造話語權的關鍵所在。“親誠惠容”新理念內涵豐富、特色鮮明,能夠有力回應現實問題,指導周邊外交的新發展。與此同時,由于周邊外交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必須以高度的戰略定力奉行周邊外交新理念才能保持戰略方向的清晰性與穩定性,取得實效。此外,周邊外交新理念是傳統政治理念與時代主流價值的深度融合,應通過健全的話語傳播平臺與合理的傳播方式提升對周邊國家的文化感召力,強化話語認同。簡言之,提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國際話語權是塑造中國“周邊觀”的重要嘗試,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鍵詞: 周邊外交新理念;國際話語權;戰略自覺;戰略定力;價值感召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一直處于提升內部實力與拓展對外影響力的關鍵階段,遭遇了上升期所特有的周邊外交難題。實力顯著提升所引發的全球與區域層面的雙重結構性矛盾從根本上制約了周邊外交的發展空間。近年來,中國周邊形勢日趨復雜化、尖銳化,地緣政治競爭突顯,傳統戰術層面的應對思路已難以適應周邊關系的新態勢。可以說,探尋相鄰之道是塑造周邊外交新格局的關鍵所在。基于此,中國從經略周邊的歷史高度出發,在“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新理念,拓展了周邊外交的發展空間,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毋庸置疑,周邊是中國崛起的戰略依托,穩定可靠的周邊關系是實現崛起的重要保障。中國周邊關系之復雜可謂世所罕見,加上崛起效應的發酵與域外大國的高度介入,當前更是處于敏感期。鑒于此,中國將周邊視為整體納入戰略考慮之中,以周邊外交新理念為基本原則,全面推進“亞洲命運共同體”“亞洲新安全觀”“一帶一路”等新倡議的落實。理念的根本價值在于回應時代需求,把握未來發展趨勢,周邊外交新理念也不例外。其中,話語權的塑造則是實現理念價值的重要路徑。只有深入人心,取信于人,理念才能與現實良性互動,更好地予以落實。事實上,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之所以難以取得實質性突破,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由于戰略互信水平較低,限制了相關政策安排的執行效果。因此,周邊外交新理念如何通過國際話語權的塑造來提升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感召力與影響力成為當務之急。

縱觀古今中外,成熟的大國外交從來不僅僅局限于實力外交,對理念價值的意義也同樣給予了充分重視。合法性的缺失將嚴重影響實力作用的發揮。中國要崛起于西方主導的單極世界其難度巨大,面臨著實力門檻與價值門檻的雙重挑戰。中國必須平衡實力的增長與合法性的提升,實現二者的良性互動,才能實現平穩發展。因此,如何通過周邊外交新理念話語權的塑造提煉中國崛起的價值維度,塑造周邊外交的新格局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問題。基于此,本文從以下三部分展開論述:(1)戰略自覺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定位;(2)戰略定力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落實;(3)價值感召力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傳播。

一、戰略自覺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定位

當前,話語權的爭奪已然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特征,諸如人權標準、恐怖主義界定、人道主義干預以及核武器擴散等領域首先表現為國際話語權之間的競爭。與時代的深刻變化以及不斷上升的國際地位相比,中國的國際話語權構建相對滯后,嚴重制約了國家利益的拓展。一國尤其是大國如果喪失了國際話語權或者國際話語權不足,將陷入相當被動的局面,嚴重制約國際形象的塑造,對崛起中的大國而言尤為如此。早在2003年,中國就提出了“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外交方針與“睦鄰、安鄰、富鄰”的政策主張,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為改革開放營造了穩定的周邊環境。中國改善周邊關系的努力得到了廣泛認可,成效顯著:陸上邊界問題基本得以解決;海上邊界分歧通過“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予以管控;與東盟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經貿關系全面升級;通過上海合作組織協調與俄羅斯、中亞國家的關系,打擊“三股勢力”,穩定西北邊疆。然而,隨著實力的增長,周邊國家難以在短期內適應中國的崛起,引發了諸多疑慮乃至不安;與此同時,美國遏制中國崛起的態勢日趨明顯,戰略重心東移,高調“重返亞太”,挑起諸多事端。在這雙重結構性矛盾的制約下,中國周邊外交短期內難以取得實質性進展,近年來“南海問題”與“朝核問題”的升級就與此密切相關。鑒于此,中國開始逐漸適應新的國際地位,進一步探索如何從區域大國走向全球大國,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之路。

眾所周知,大國尤其是崛起大國的周邊關系從來都不局限于周邊,必須從外交全局的高度予以把握,才能凝聚戰略共識,強化政策執行力。周邊外交新理念回應的是與周邊國家的相鄰之道,探索如何與周邊國家實現良性互動。于是,中國如何定位周邊關系以及自身所處的位置就成為周邊外交相關理念與實踐的根本出發點。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區域秩序轉型將成為困擾中國周邊關系的關鍵問題。中國實力的顯著提升與相關大國戰略競爭的加劇正在推動區域秩序的轉型。具體而言,周邊國家在區域秩序的很多重要方面未能達成有效共識:大國之間尚未形成穩定的相互定位;中小國家依然處于觀望之中;區域安全政治架構遲遲無法構建。①值此新舊交替之際,中國視周邊為國家崛起與民族復興的戰略支撐,將周邊外交置于外交的首要地位,著力維護和平穩定的周邊格局。鑒于此,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定位就不能局限于一般的外交政策話語,而是要將其視為周邊外交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意味著堅定、持續、有力,能夠超越一時一地的限制,具有強大感召力,從根本上支撐實踐行動的開展。只有將周邊外交新理念視為周邊外交的核心信念,貫徹到周邊外交的方方面面,讓周邊國家真切感受到中國的戰略誠意,才能塑造國際話語權。

國際話語權是大國建構國家身份定位的重要手段,通過理念優勢將實力優勢轉化為政治影響力,發揮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就當前而言,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必須把話語權構建提上議事日程,為周邊關系注入新的時代價值。所謂國際話語權主要指的是對國際事務的定義權,對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對國際議題的設置權以及對是非曲直的裁判權。②毋庸置疑,實力是獲取話語權的基本保障,但只是一種必要條件,實力優勢并不等同于理念優勢,需要一個系統轉化的過程。事實上,國際話語權具有一定獨立性,需要充分把握其運行機制,系統規劃、持續推進。大體而言,話語主體、話語內容與話語平臺是塑造國際話語權的重要因素,周邊外交新理念話語權的塑造也基本圍繞這三個維度展開。

就話語主體而言,解決的是“由誰來說的”問題。名不正則言不順,話語主體的自覺性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信譽與發展空間。自覺即意味著話語主體對自身身份定位與內在需求以及話語背后的價值源頭與根本指向具有十分清晰明確的認識。中央在2013年10月召開了建國以來首次“周邊外交工作座談會”,習近平主席提出了周邊外交的基本方針與發展理念(“親誠惠容”),從根本上樹立了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權威。最高決策層基于高度的歷史使命感,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深刻認識到周邊關系對國家發展大局的重大意義,充分展示了開拓周邊關系新格局的政治決心。只有明確身份定位,立足周邊形勢的演變與中國外交的深層次需求,周邊外交才能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作為崛起大國塑造的外交話語,周邊外交新理念只有扎根于中國的文化傳統與外交實踐,超越一時利害得失,彰顯長期價值取向,才能在復雜多變的周邊形勢中取信于周邊國家。③政治領導力是大國崛起的關鍵因素,其中,擁有國際戰略信譽則是樹立國際權威的重要條件。④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信譽源自中國在周邊關系中的身份定位與價值取向。這就意味著周邊外交新理念并非只是崛起進程中的權宜之計,而是即便崛起之后依然予以堅持的核心信念。要讓周邊國家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就必須深刻闡釋周邊外交新理念扎根于中國對周邊關系的根本定位,能夠經受住歷史的考驗。

周邊始終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依托,這是中國對周邊關系的根本定位,即便崛起之后也不會發生實質性變化。之所以如此,理由有二:其一,中國周邊關系之復雜可謂世所罕見,不僅鄰國眾多,大國林立,熱點集中,而且多元復雜,利益分化明顯,域外大國廣泛介入,必須從戰略高度上予以經略;其二,縱觀歷史,中國始終堅持“睦鄰友好”的外交傳統,這既是符合中華文化傳統的歷史選擇,也是長期對外實踐中凝煉的戰略共識,只有如此才能維護周邊關系的大局。中國愈是發展,周邊關系的重要性愈發突出,建國以來的周邊外交歷程充分驗證了這一點。中國處于越高的發展階段,就越需要平衡周邊關系,無法成為亞洲大國就更不可能走向全球大國,于是,近年來周邊外交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周邊外交的首要地位源自決策層對國家發展定位與周邊關系發展態勢的高度自覺。最高決策層清晰地認識到,外交必須與國家發展階段尤其是實力地位與民族文化特質相匹配才能促進國家利益的長期發展。當下,結構性困境即處于“將強未強”的實力上升期是制約中國周邊外交的根本癥結所在。⑤這意味著妥善處理因中國實力增長引發的全球結構性矛盾與區域結構性矛盾以及二者的交集將伴隨崛起的整個進程。決策層深刻洞察到周邊關系的基礎性、艱巨性與反復性,以高度的戰略審慎在繼承中發展周邊外交的價值理念,既彰顯了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世界政治與周邊關系的發展潮流,從源頭上賦予周邊外交新理念以新的時代活力。在無政府狀態下,小國以利益訴求為行為導向無可厚非,但大國尤其是崛起中的大國應當塑造開放包容的價值體系,以適度的戰略克制將實力轉化為長期影響力才能保持平穩發展。當前,中國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關頭,必須充分彰顯深層次的價值訴求來有效平衡實力的增長與影響力的提升。正因如此,周邊外交新理念才得以提升到戰略性話語的高度。所謂戰略性話語指的是一個國家基于對國際形勢的總體判斷,以創造和維護有利于國家利益的國際環境與秩序以及全面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為目標,為明晰本國的國際定位、實現國家發展目標、設計具體的可操作路徑而提出的具有明確性、全局性、中長期性的外交話語。⑥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問世、“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與“亞投行”的成立都深刻體現了這一點。可以說,在話語生成階段,最高決策層的高度重視與宏觀視野強化了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信譽,彰顯了鮮明的主體自覺性與話語自信。

簡言之,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信譽源自中國在籌劃這一頂層設計時所體現出的歷史自覺、身份自覺與實踐自覺。⑦以“親誠惠容”為核心的周邊外交新理念是睦鄰友好的外交傳統、周邊外交實踐、時代定位與未來發展趨勢共同作用的產物,深刻反映了中國深層次的戰略偏好,具有長期戰略指導意義。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成熟,這些自覺正在逐漸內化為民族文化心理,積淀為中國崛起的價值維度,為堅守周邊外交新理念奠定了堅實基礎。話語主體自覺的問題意識與高度的前瞻性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話語理念的格調,拓展了話語的實施空間。

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周邊外交新舉措的逐步推進,諸多話語主體開始通過各種形式介入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話語塑造。隨著國際化程度的提升與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加速,政府部門、智庫、媒體、企業與民間團體對國際話語構建的參與度日益提高,于是,如何確保話語主體之間形成分工合作、多元一體的關系就成了關鍵所在。就官方層面而言,由于地理臨近與互動頻繁,除了中央各部委,邊疆省份也在某些具體領域與執行環節上參與了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話語塑造。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例,2015年3月28日,經國務院授權,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外交部與商務部聯合發布《“一帶一路”的愿景與行動》這一綱領性文件,明確了“一帶一路”的基本理念、合作框架與合作重點,彰顯了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價值內涵與現實意義。與此同時,地方政府也根據自身發展定位與比較優勢積極對接“一帶一路”,出臺了諸多規劃,率先推進。邊疆省份對與其毗鄰的周邊國家具有較強輻射力,是促成“民心相通”最直接的載體,自然影響到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話語權塑造。而就民間層面而言,智庫、媒體、企業與民間團體分別以信息交流、輿論引導、投資貿易、人文交流為側重點提高周邊外交新理念的顯示度。在這個過程中,官方與民間話語主體都必須秉承中央關于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核心精神,根據各自的分工定位相互配合,從不同層面提升鄰國對這一新理念的正面認知,共同服務于周邊外交大局。

當然,基于以往在國際話語權塑造中存在話語主體性不足,分工定位不明確,話語整合度低下等問題⑧,在周邊外交新理念話語塑造中應注意以下幾方面。首先,最應當警惕的是話語主體因某些特殊利益導向扭曲了對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正確解讀,甚至相互沖突,削弱話語的可靠性與說服力。各方話語主體如何在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話語塑造中形成“多元一體”的格局至關重要。其次,話語塑造階段的一個明顯特征是話語已經進入了與現實對接的環節,因此,官方話語主體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注意話語的專業性與針對性,不能一味停留在政策宣示與解讀層面,否則極易引發受眾的反感。此外,智庫、媒體、企業與民間團體等社會話語主體應提高話語的整合度,過于散漫就很難具有說服力。因此,社會話語主體在接受官方話語主體指導的同時也應積極進行內部協調,強化周邊外交新理念的社會基礎,以強大的文化自信推動話語創新。

二、戰略定力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落實

除了高度自覺的話語主體之外,話語內容的質量及其落實是塑造國際話語權的關鍵所在。言之無文,行而不遠,話語內容的質量關系到話語能否有力地應對現實問題。與此同時,任何重要外交理念的落實皆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具備充足的戰略定力,才能不斷推進,取得實效。周邊外交新理念是在新形勢下對“以鄰為善、以鄰為伴”與“睦鄰、富鄰、安鄰”周邊外交路線的細化與深化。“親、誠、惠、容”的時代價值源自對中國發展方位與周邊關系內在癥結的高度自覺。“親、誠、惠、容”各有側重,相得益彰,環環相扣。具體而言:“親"旨在體現因地理接近而生成的親和感與認同感,強化周邊地區的主體性;“誠”強調發展周邊關系的誠意與戰略透明,通過自我克制培育戰略互信;“惠”突出惠及周邊,實現共同發展的基本思路,彰顯大國的責任擔當;“容”則重在突出包容式發展,兼顧各方需求,推動利益融合與制度整合。⑨可以說,“親、誠、惠、容”新理念特色鮮明,內涵豐富,與周邊關系的現實狀態具有極強的對應性,具有深遠的戰略眼光,值得進一步闡釋。

其一,“親”關系到周邊關系的根本內涵與發展方向。周邊一方面意味著鄰國之間地理鄰近,文化兼容性較強,具有一定相互親近的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利益高度交織,歷史遺留問題或現實糾紛突出,干擾外交關系的正常發展。這在中國周邊關系中得到了明顯體現,因此,培育與周邊國家親近感與集體認同尤為必要。崛起大國在處理周邊關系時往往“親和力”不足,加劇了周邊鄰國對其實力增長的不安與警惕。當下,之所以以美國為首的域外大國能夠高度介入亞太事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亞太目前仍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治安全架構,戰略互信嚴重不足,區域認同遙遙無期,地緣政治風險突出。由于亞太地區主體性的缺失,中國周邊關系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受制于戰略互信低下與區域認同薄弱。針對這一癥結,中國致力于打造經濟融合、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與命運共同體。⑩就周邊關系而言,“親”的實現路徑是以塑造“周邊命運共同體”為導向,以亞洲價值為集體認同推動地區秩序的構建。“親”字訣扭轉了周邊關系中對利益導向的過多強調,從文化認同的高度奠定了處理周邊關系的基本方式與終極目標,彰顯了中國周邊外交特有的歷史高度與理念創新。尤為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國提出了以“共同安全、綜合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續安全”為核心的亞洲新安全觀,激活“亞信會議”,回應地區安全形勢,引領亞洲自主安全架構的塑造,得到了周邊國家的廣泛認可。

其二,“誠”是指以誠待人、以信取人的相處之道,關系到周邊外交的戰略信譽。當前,亞太區域秩序正處于深度轉型中,鄰國無法對未來形成較為穩定的戰略預期,往往出于“最壞打算”的考慮以致于戰略短視,難以如實面對中國的崛起。近年來日本對華政策躁動不安的根源就在于此,其他周邊國家或多或少也存在類似情況。正因如此,中國力圖通過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誠”字訣向周邊國家彰顯戰略透明與戰略克制,傳達出與周邊國家坦誠相待,穩定預期的戰略意圖。只有周邊國家切實感受到中國發展周邊關系的戰略誠意,相關政策舉措才可能不至于因遭到過多誤解而難以有效落實。二戰后,正是由于法德兩國真誠面對歷史,坦誠進行戰略協調,最終才能聯手推動歐洲一體化。當下,困擾中國周邊關系很重要的一個問題便是彼此之間難以相互調適以適應新的區域格局。其中,最難緩解的便是戰略互疑,中日之間尤為如此。鑒于此,中國戰略誠意的彰顯與戰略信譽的樹立已成為當務之急,周邊外交新理念便是一次重要嘗試。以“一帶一路”為例,中國在話語塑造與政策實施中都充分體現了致力于區域公共產品供給,全面深化區域合作的戰略誠意。當前,中國已進入實質性崛起階段,不能再停留于就事論事的簡單應對,應奉行“以誠立國”的基本原則,樹立戰略信譽,推動區域秩序的生成。

其三,“惠”是指惠及周邊,互利共贏,與周邊國家實現共同發展。隨著國力的提升,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期待有所提高,中國也開始更加積極主動地回應地區需求,承擔地區責任。近年來,中國一直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強化區域公共產品供給,致力于打造均衡、普惠的區域合作架構,提升亞太地區整體發展水平。{11}2014年,習近平主席在對蒙古國進行國事訪問期間明確指出:“中國愿意為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12}以亞投行為例,在當前及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亞洲基礎設施建設都面臨嚴峻的資金缺口,現有國際融資平臺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亞洲開發銀行,都存在貸款門檻高、審批難與供應嚴重不足等問題,無法滿足這一重大發展需求。{13}基于此,中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與基礎設施建設能力推動“亞投行”的成立,得到了周邊國家積極響應。2016年6月,亞投行批準了首批四個項目總計5.09億美元的貸款,涉及孟加拉國、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能源、交通和城市發展等領域,彌補這些地區關鍵基礎設施的融資缺口,深化互聯互通。近年來,中國加大了“惠及周邊”的力度,不斷對接區域發展的深層次需求將“比較優勢”轉化為區域公共產品,成為區域發展的重要“助推器”。在此全球化衰退之際,保護主義與孤立主義思潮興起之時,中國“義利并舉、以義為先”主動提供區域公共產品,塑造區域合作新格局,與周邊國家實現合作共贏正當其時,深受歡迎。

其四,“容”是指開放包容、求同化異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以“一帶一路”為例,這是一種復合、開放、共贏的合作方式,開辟了一條不同發展水平、不同文化傳統、不同資源稟賦、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開展平等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的新型區域合作模式。正如習近平主席所強調的:“要統籌我國同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異性的利益關切,尋找更多利益交匯點,調動沿線國家積極性。我國企業走出去既要重視投資利益,更要贏得好名聲、好口碑,遵守駐在國法律,承擔更多社會責任。”{14}簡言之,“容”的基本內涵就是充分考慮到周邊國家發展模式的多樣性、發展階段的差異性和現有區域合作架構的復雜性。“一帶一路”的多元化合作機制就充分考慮到了“包容式發展”,與現有的區域經濟合作機制并行不悖,相互配合。{15}無論是在理念設計還是制度安排上,中國倡導的區域合作都秉承開放包容的原則,符合區域發展實際,尋求最大公約數,發揮著日益重要的引導作用。“容”的關鍵在于切實尊重周邊鄰國的核心利益與根本需求。就“一帶一路”而言,中國的主要目標之一是消化產能,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而周邊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目標則是完善基礎設施,加快工業化進程。鑒于此,中國積極回應鄰國的利益關切,推動自由化與工業化的共同發展,使雙方都獲得相對寬松的發展空間,打消鄰國對淪為中國經濟附庸的擔憂。{16}周邊國家是否切實得到“惠”和“容”,這是它們能否真正感受到“親”和“誠”的關鍵所在。{17}

綜上所述,“親誠惠容”新理念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與戰略價值,在塑造周邊外交新格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親誠惠容”深刻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現代意義,成就了區域治理的中國方案,對周邊關系的改善具有戰略指導意義。當然,話語質量并不僅僅只憑借話語體系自身的內涵,更取決于如何予以合理的闡釋與積極的落實。這意味著必須強化對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論證,提升價值高度與可操作性。因此,如何在塑造周邊外交新格局中找準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價值維度與實踐空間至關重要。

基于此,必須以堅定的戰略定力推進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落實。中國正處于大國崛起的關鍵時期,周邊外交不可避免地面臨不斷反復、爭端尖銳化、國內意見分歧等諸多困難,甚至可能動搖對周邊外交新理念的信心。因此,必須正視周邊外交的復雜性與艱巨性,培育戰略定力,保持戰略方向的清晰性與穩定性,避免不必要的戰略焦慮。戰略定力意味著應當認準長期戰略目標,克服短期行為的誘惑和沖動,以相對超然的心態看待發展過程中的順利與挫折,樹立戰略遠見。{18}理念的價值在于通過改進現實而達到某種“應然”狀態。近年來,由于南海問題與朝核問題的激化,周邊形勢相對緊張,但這并沒有削弱周邊外交新理念的適用性,反而彰顯了其必要性,因為它針對的就是周邊關系的深層次挑戰。作為重大理念創新,周邊外交新理念需要足夠的戰略定力與戰略資源來支撐,才能突破諸多現實挑戰與觀念困惑,逐步推進周邊外交的轉型升級,成就周邊關系的新高度。

毋庸置疑,隨著美國對中國戰略遏制態勢的強化以及對周邊的深度介入,周邊層面的戰略壓力勢必伴隨崛起的全過程。為了推動中國與周邊國家的良性互動,周邊外交需要保持信號釋放的清晰性、一致性和連續性,使周邊國家更準確地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與政策選擇。與此同時,中國應當在堅定維護主權權益的同時,堅守和平發展與睦鄰友好的根本信念,以實際舉措維護周邊關系的良性發展。這就意味著中國必須具備充足的戰略定力,否則很容易進退失據,行動乏力,錯失崛起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中國要在多樣化、碎片化的世界中尋求均衡,以漸進的方式推動國際秩序的改良與區域秩序的生成,就必須超越實用主義的窠臼,具備高度的歷史擔當與戰略自信。周邊外交新理念絕非無視現實的“烏托邦”,而是建在充分正視周邊關系復雜性與艱巨性的基礎上,以誠意與耐心推動周邊合作進程,逐漸緩解周邊國家的戰略不安。當然,理念作用的發揮從來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只靠單純說教,必須與戰略行為相互印證,才能讓人心悅誠服。于是,樹立對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自信是彰顯戰略定力與塑造國際話語權的前提條件。

在內部轉型與外部崛起齊頭并進的實力上升期,周邊外交牽涉面十分廣泛,歷史遺留問題與現實利益分歧的糾結常常引發國民情感對立,造成諸多不必要的干擾。其中,尤為需要警惕的是狹隘民族主義以愛國為名誤判形勢,干擾周邊外交的正常運轉。在大國的上升期中,民族主義升溫屬于正常現象,但必須防止走向極端化,演變成排他主義。民族主義的情緒化很可能引發外交戰略的激進化,急于求成,難以持續致力于溫和、長遠的基礎性工程。周邊外交新理念不可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甚至由于熱點問題的持續升溫與崛起效應的進一步發酵,周邊形勢有所反復,只有培育成熟穩健的大國心態,才能保持清醒的戰略頭腦,冷靜自守。事實上,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提出就意味著周邊外交不再局限于回應式的問題應對,而是提升到從價值觀的高度來塑造周邊形勢,穩定周邊關系大局。因此,應當以高度的戰略定力推進周邊外交新理念的落實,提升國際話語權。

三、價值感召力與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傳播

就話語認同而言,話語傳播平臺與傳播方式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價值感召力的生成。大國崛起從來都不僅僅依靠實力的增長,必須具備良好的發展模式與強大的價值感召力,才能可大可久。就傳統政治理念而言,內圣方可外王,大國崛起的歷史充分驗證了這一觀點。英國以現代化模式,包括以君主立憲為核心的政治現代化、以自由市場為載體的經濟現代化、以工業革命為動力的科技現代化等引導世界發展潮流,成就了“日不落帝國”。美國則是站在英國的肩膀上延續了現代化的歷史使命,成就霸權的新高度。而德國與日本基本屬于“反面教材”,民族文明的整體高度無法匹配日益增長的國家實力,肆意妄為,為禍世界,玩火自焚。時至今日,隨著既有全球大國的衰退與政治責任感的缺失,國際體系正面臨著失衡、失序甚至失控的危險狀態。這是一個價值重建的時代,中國要崛起于西方主導的規則體系中就必須營造大國崛起的大格局與新氣象,在與世界實現更多價值共享的同時煥發出新的價值感召力。{19}

目前,周邊外交除了要解決實力積累、應對美國的戰略壓力等問題之外,還要致力于發展理念的提升與區域認同的塑造。其中,凝煉中國崛起的價值維度,彰顯其世界意義尤為重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結底是古老文明在當代的“新生”,將以新的價值觀、發展模式與世界圖景引導時代前行。在崛起進程中,如何通過內部轉型與對外戰略選擇向外界傳達價值理念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世界對中國的認知。近年來,日本之所以不遺余力地倡導“價值觀外交”,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渲染中國崛起對地區與國際社會造成的威脅,牽制中國。{20}理由是中國崛起缺乏價值觀支撐,難以融入國際主流價值體系,無法為世界提供值得期許的未來。事實上,作為文明古國,中華民族的復興勢必離不開文明觀照與民族修養的集體提升。近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樹立文化自信,彰顯文化魅力,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借鑒。對此,周邊外交新理念進行了很好的回應,“親誠惠容”是中國傳統政治理念與時代主流價值的深度融合,充分彰顯了中國的文明高度與實踐力度,對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價值感召力。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將對中國周邊外交新格局產生重大歷史影響。隨著全球戰略重心的東移,國際秩序與區域秩序正處于深度轉型之中,亞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與重大挑戰,必須具備高度的政治智慧才能趨利避害,順應時勢。{21}其中,亞洲內部的區域整合至關重要,直接影響了區域秩序的生成。周邊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具有極為鮮明的時代感召力。周邊命運共同體是一種具有高度政治共識和穩定合作預期、能夠經受一定程度壓力考驗的關系。{22}就價值取向而言,周邊命運共同體是周邊外交新理念的終極指向,關鍵在于集體認同的塑造與戰略互信的培育,任重道遠。但無論如何,在這重要歷史關口,中國必須以理念的親和力與感召力與周邊國家實現更大的利益匯合、更高的制度整合與更深的價值融合,成就周邊關系的新高度與亞洲的新發展。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感召力很大程度上就源自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文化內涵、作為崛起大國的歷史抱負與作為區域大國的現實擔當。

國無信不立,這既是中國歷代治國理政的核心所在,也是當前突破“崛起困境”的根本出發點。就當前周邊外交的深層次癥結而言,傳統政策宣示的作用空間已經十分有限,既難以為諸如“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舉措提供價值支撐,也無法真正取信于人。于是,樹立周邊外交的核心信念對拓展周邊關系具有重大戰略價值,這也是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根本定位。作為核心信念,周邊外交新理念必須以高度的戰略定力回應時代需求,以強大的感召力塑造周邊命運共同體,成就周邊關系的新格局與中國崛起的新期許。近年來,中國周邊外交成果豐碩,其中,有些成果顯示度高,引發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有些成果隱而不彰,需要經過充足的時間醞釀才能真正體現其重要價值。事實上,在大國崛起的關鍵時期,謀劃長遠的理念設計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規避顛覆性錯誤,對戰略全局而言往往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于是,如何拓展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傳播平臺,改善傳播方式,提升價值感召力就成為塑造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議題。

話語平臺的廣泛性與權威性直接影響了話語傳播的廣度與深度。就當前而言,中國的國際話語傳播平臺相對較窄,傳播力度不足,難以滿足廣泛、深入傳播周邊外交新理念的需求。具體而言,一方面傳播渠道有限,過于依賴官方媒體,容易被外界視為政治宣傳,產生排斥心理;另一方面對現有重要國際話語平臺的利用效率較低,尤其是未能充分利用地區組織與國際組織等多邊平臺的整合作用,中國特色難以轉化為國際共識。當然,近年來決策層已經充分認識到拓展話語平臺的重要性,通過G20“杭州峰會”“亞信會議”“上合組織”等重要多邊平臺將中國外交理念融入區域合作與全球治理,彰顯中國道路的時代價值與世界意義。當前,西方基本主導了國際話語傳播格局,美聯社、合眾社、路透社、法新社等四大主流通訊社發出的新聞量占全世界新聞發稿量的80%。鑒于此,高度自覺地拓展國際話語平臺、經營國際話語權對構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而言將是一個極為重要的開端。就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傳播而言,一方面,應提升現有話語平臺的傳播效率,激活主流媒體的對外輻射能力,善于通過現有區域合作平臺展示外交理念;另一方面,隨著區域合作的深入,中國應在區域公共產品供給的進程中量體裁衣,打造更多富有針對性的話語平臺,2015年啟動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機制就是其中代表。與此同時,話語傳播方式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話語的普及性與可接受度。話語傳播最忌諱的便是自我中心與脫離實際,這也是當前中國國際話語傳播亟需解決的迫切問題。具體而言,其一,話語特色必須建立在國際主流共識的基礎上,而不是自說自話,高唱贊歌;其二,增強受眾意識,創新話語表達方式,貼近國外受眾的文化背景與接受習慣,具體而親切,避免單向灌輸;其三,貼近中國和世界發展的實際,理解并回應相關國家的利益關切,不回避關鍵問題,坦誠相待。因此,在周邊外交新理念的傳播中,如何誠懇親切地將理念軟化為能夠為大眾所接受的日常語言尤為重要。{23}

綜上所述,高度自覺的話語主體、高質量的話語內容、高效的話語平臺與傳播方式是塑造國際話語權的關鍵所在。當然,離開了有力的實踐支撐,任何話語都是蒼白無力的,也就無所謂話語權。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深刻認識到國際話語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需要苦心經營。“親誠惠容”周邊外交新理念是一個邏輯清晰、內涵豐富、導向突出的話語體系,在指導周邊外交轉型的同時,也不斷與時俱進,拓展自身的適用范圍。周邊外交新理念的重要意義在于為周邊外交轉型提供價值引導,逐漸積淀為中國“周邊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 語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是實現崛起的基礎性保障。其中,外交能力現代化至關重要,中國要在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中實現崛起是一個極為艱巨的挑戰。理由有二:其一,單極除了具備實力獨大的物質屬性之外,兼具價值主導的社會屬性{24},這意味著中國在超越“實力門檻”之外,還必須同時回應崛起的價值維度;其二,在單極體系中,霸權國對大國崛起的敏感度最高、容忍度最低和制約能力最強。{25}近年來,隨著實力的顯著上升,諸多外部深層次問題有所激化,對外交的戰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是,“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應運而生。作為大國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周邊外交積極響應這一重大戰略調整,無論是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提出,還是“一帶一路”的推進,都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新時期國家的根本利益。這些都意味著中國外交的戰略主動性得到了顯著提升,奮發有為、積極進取已成為新常態。

其中,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外交能力建設亟需觀念層面的支撐。除了清晰界定國家利益之外,外交還需要明確的規范原則以及與國內核心價值一致的追求,形成一種內外統一的觀念體系,用以指導外交政策和外交行為。{26}但直至目前,中國的國際話語權依然無法匹配國家整體實力地位的提升與外交能力現代化的需求,嚴重制約了國家的發展空間。中國仍然在被動地對西方話語做出反應,話語創新不足,話語認可度較低,處于結構性弱勢當中。中國的外交話語目前仍無法為西方輿論設置議程,西方輿論反過來對我國的外交議程還采取了一種“反向設置”;同時,西方輿論對中國的外交話語主要采取負面、對抗的立場解讀。{27}可以說,提升國際話語權是推進外交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步驟,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提出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隨著全球政治經濟轉型與亞太秩序博弈不確定性的增加,面對層出不窮的周邊外交問題,中國亟需謀劃、確立與國際地位和地區角色相適應的、較為完整的周邊外交價值體系,塑造新時期的“周邊觀”。

注釋:

①周方銀:《中國周邊環境與周邊外交戰略的選擇》,《當代世界》2016年第10期,第10頁。

②梁凱音:《論國際話語權與中國拓展國際話語權的新思路》,《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9年第3期,第110頁。

③大國外交必須具有戰略信譽的支撐,這對處于崛起進程中的大國而言尤為重要。事實上,即便處于積貧積弱的近代中國,曾國藩與李鴻章關于對外方略中的“誠字訣”與“痞子腔”的對話對今天依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弱國在與強國打交道時,與其一味虛張聲勢,不如推誠相見,平情論理,反而更可靠一點。當前,中國的崛起已經引發了周邊國家的各種猜疑,夸夸其談不僅無法緩解不安感,反而很可能加劇猜忌,只有強化戰略透明,形成較為穩定的行為預期,才能安定鄰國。參見:董叢林:《刀鋒下的外交:李鴻章在1870-1901》,東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7-9頁。

④閻學通:《世界權力的轉移:政治領導與戰略競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2-14頁。

⑤陳小鼎:《區域公共產品與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內涵》,《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8期,第39頁。

⑥葉淑蘭:《中國戰略性外交話語建構芻議》,《外交評論》2012年第5期,第70頁。

⑦這里有必要強調一點:作為具有深厚文化積淀的文明古國,中國的崛起只靠實用主義無法成功,很可能自搬石頭自砸腳,必須具備政治道義,自覺而覺他,才能得道多助。

⑧陳小鼎、王亞琪:《國際關系研究的話語權之爭--兼論中國國際關系研究的學術自覺》,《國際安全研究》2013年第5期,第122-124頁。

⑨陳小鼎:《區域公共產品與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的戰略內涵》,《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8期,第49頁。

⑩張宇燕:《全球治理的中國視角》,《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9期,第8頁。

{11}陳琪、管傳靖:《中國周邊外交的政策調整與新理念》,《當代亞太》2014年第3期,第11-14頁。

{12}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22/c70731-25522518.html.

{13}劉柏、張艾蓮:《亞投行支點的國際權力轉移與杠桿發展機理》,《東北亞論壇》2016年第3期,第72-74頁。

{14} 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6-05/01/c_135326297.htm.

{15}李向陽:《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與“一帶一路”之比較》,《世界經濟與政治》2016年第9期,第35-36頁。

{16}孫伊然:《亞投行、“一帶一路”與中國的國際秩序觀》,《外交評論》2016年第1期,第29-30頁。

{17}盧光盛、許利平:《周邊外交“親誠惠容”新理念及其實踐》,《國際關系研究》2015年第4期,第57頁。

{18}周方銀:《大國崛起需要“戰略定力”》,《人民日報》,2013-1-14。

{19}Wang Jisi,"China's Search for a Grand Strategy: A Rising Great Power Finds Its Way," Foreign Affairs,Vol. 90, No.2, 2011, pp. 78-79.

{20}邱靜:《兩次安倍內閣的“價值觀外交”》,《外交評論》2014年第3期,第77-78頁。

{21}馬凱碩:《新亞洲半球:勢不可當的全球權力東移》,當代中國出版社,2010年版,第1-10頁。

{22}周方銀:《命運共同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元素》,《人民論壇》2014年第6期(上),第32-33頁。

{23}例如,將“互聯互通”的區域合作理念轉化為“要致富先修路”的廣告語深受中亞民眾歡迎。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6/17/c_1115650904.htm。

{24}巴里·布贊:《美國和諸大國:21世紀的世界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1頁。

{25}賈慶國:《機遇與挑戰:單極世界與中國的和平發展》,《國際政治研究》2007年第4期,第57頁。

{26}朱立群:《外交環境變化與中國外交能力建設》,《國際問題研究》2013年第2期,第110頁。

{27}吳瑛:《議程設置與框架:西方輿論中的我國外交話語》,《歐洲研究》2008年第6期,第5-14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在线小视频| 欧美黑人欧美精品刺激| 麻豆精品在线| 国产18在线| 波多野结衣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一区| 亚洲精品久综合蜜| 国产精品青青| 青青草原国产|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欧美黄色a| 2019年国产精品自拍不卡| 99视频只有精品|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爱爱网|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秘书高跟黑色丝袜国产91在线| 理论片一区| 91精品免费久久久| 国产97公开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性视频|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 精品1区2区3区| 成人日韩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久久久久88色偷偷| 国产女人爽到高潮的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www.91在线播放| 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躁88| 国产精品性| 婷婷综合在线观看丁香| 成人蜜桃网| 国产在线一区视频|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久久亚洲欧美综合|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国产导航在线|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视频二区中文无码|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国产青青草视频|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五月伊|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一本大道无码高清| 亚洲另类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久久综合久久鬼| 99草精品视频|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色天天综合|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制服丝袜 91视频|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成人片|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精品夜恋影院亚洲欧洲| 欧美第九页| 国产精品蜜芽在线观看| 国产剧情国内精品原创| 99视频全部免费|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JIZZ亚洲国产| 在线永久免费观看的毛片| 成人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福利视频一区| 久久青草视频| 午夜a级毛片|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 久久综合亚洲鲁鲁九月天| 婷婷丁香色|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AV在线播放观看18禁强制| 国产网站黄| 99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