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實質上是一種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結構。創新中國特色的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要堅持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厘清機制創新的內在邏輯結構,處理好“國際通行標準”與“中國特色”之間形神兼備的關系。運用交易費用的分析框架,可以發現較高的交易費用和成本付出是制約企業積極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重要因素。增強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套牢效能,政府作為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治理主體,應加強系統性現代職業教育立法,“賦權”和“賦能”加強行業組織建設,搭建“企校通”公共智慧服務平臺以及建立健全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等加強制度供給,實現企業參與治理機制的創新,有效降低企業參與治理的成本付出。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 企業參與 交易費用 治理機制
[作者簡介]王亞鵬(1978- ),男,陜西合陽人,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碩士。(江蘇 南通 226007)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2016年重點資助課題“從示范到卓越——江蘇省優質高職院校建設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B-a/2016/03/07)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2-0034-07
職業教育源于企業并興于企業。自工業革命以來,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是世界各國強化技術技能積累、有效治理技能短缺問題的共性經驗。我國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必須建立健全企業有效參與機制,切實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的治理作用。在借鑒世界“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治理”有益經驗的同時,我國本土的實踐經驗彌足珍貴。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職業教育實行行業企業辦學,校企關系“一體化”模式產生了積極的社會經濟效益,為探索中國特色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提供了證據。①在當前我國建設“世界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引領下,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在經歷了以“拉郎配”為標志的主導“撮合”階段、以“剃頭挑子一頭熱”為標志的職業院校求生存、求發展的“壁爐現象”階段后,正在向校企共生共在的狀態轉變。②
2016年,我國共有262家企業面向社會首次發布了《企業參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年報》,展示了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在確保高職教育教學內容、培養規格、人才供給適應產業發展需求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③。這些首批發布參與人才培養年報的企業普遍具有較高的行業影響力和認可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相關產業的發展方向,為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提供了先期示范,也對從國家制度設計層面加快企業參與治理機制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作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子系統,我國現代職業教育治理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就是“建立健全企業長效參與機制,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培養數以萬計的具備“大國工匠”潛質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從而支撐中國建設“世界制造強國”戰略目標的實現。
一、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制度框架
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中的“現代”,既不是以西方所出現的“現代”為標準,也不是以中國一般意義上的“現代”為標準,而是以“當下”中國的這個現代作為時間點和標準,④即以解決我國培養具備“大國工匠”潛質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問題為中心,遵循職業教育發展規律,基于我國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社會制度、文化基礎、物質基礎、人力資源基礎和改革創新能力,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
1.企業參與治理機制創新的價值追求。基于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培養的辯證關系,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立足“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強調以產業優質教育資源支撐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破除職業教育要素驅動發展壁壘,促進職業院校專業與產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校園文化與產業文化對接,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融合。可以說,在提升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的中心議題上,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創新與職業院校教學綜合改革好比“鳥之雙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需互促共進、協調發展。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創新為職業院校深化教學綜合改革提供了優質產業資源支撐,激發了改革內生動力;職業院校的教學綜合改革使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真正落地,并真正實現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創新的價值追求。概言之,構建中國特色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為我國建設“制造強國”培養大批具備“大國工匠”潛質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
2.企業參與治理機制創新的基本命題。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作為一種教育現象存在,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是一個國家意識形態和主體價值觀的反映。因此,一個國家的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依賴于本國政治經濟制度、歷史文化傳統以及教育法律體系,是本國教育法律體系、社會文化傳統、教育發展理念和體制機制結構共同作用和塑造的結果。企業參與治理機制沒有一成不變的“范式”,需要因時因地、因校因企的自主性、創新性、發展性和實踐性。具體來說:一是要處理好“國際通行標準”與“中國特色”兩者之間形神兼備的關系。“國際通行標準”是關于政府治理主體責任、企業辦學主體責任以及成本收益、產業界的自治及其治理權能、國家資格(資歷)框架、職業院校質量保證責任、多元利益主體治理結構等方面的共性要求,是中國在構建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中須遵循的標準,也是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質量標準與國際銜接的制度需要。我們要緊扣立德樹人、培養具備“大國工匠”潛質的優秀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任務,將“國際通行標準”與中國傳統優秀職教文化、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經濟社會轉型等“中國特色”有機結合并創造性地加以運用,形成中國特色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話語體系。二是在實踐中要將“國家頂層設計與地方先行先試”有機結合,及時將地方和校企在實踐中形成的共性經驗和規律性認識轉化為國家層面制度設計,實現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從而降低企業參與治理機制創新的成本付出。中國特色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機制創新,是指立足我國促進職業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探索和發現新的校企合作治理機制,修正和轉換錯的、失效的校企合作治理機制,調整和完善已有的校企合作治理機制,建立能夠有效推動我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動態機制結構。
3.企業參與治理機制創新的內在邏輯結構。正確認識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的內在邏輯結構,是我們科學、理性地構建企業參與治理機制的邏輯起點。“機制”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mechane”,意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⑤在《辭海》中,“機制”借指事物的內在工作方式,包括有關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以及各種變化的相互聯系。⑥我國學者基于對“機制”本義和引申義的理解和分析后認為,所謂“機制”就是事物或現象各部分之間的一種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⑦具體到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的內涵,就是指在政府主導下,企業和職業院校兩個利益主體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則,通過資源交易和配置,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過程中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這種運行方式可以把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現象各部分有機聯系整合起來,使校企合作治理產生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然作用。可以說,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實質上是一種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結構。以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或者聯系方式為標準,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的類型則包括:一是層次機制,即從層次范圍的角度來考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種子機制;二是形式機制,即從形式呈現的角度來考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包括行政—計劃式、指導—服務式和監督—服務式三種子機制;三是功能機制,即從功能效用的角度來考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現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包括激勵、制約和保障三種子機制。這三種企業參與治理的基本機制類型有機聯系、相互滲透和互為補充,構成了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現象各部分之間內在聯系及運行方式的內在邏輯結構。⑧因此,中國特色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的創新或構建,從內涵來講,是指對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現象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的改革和完善;從外延來講,是對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層次機制、形式機制以及功能機制的改革和完善。
二、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交易費用分析
當前我國社會呈現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特征,利益表達與整合是一種合理的常態化公共需求。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在本質上也屬于利益制度的范疇,其效率與可實施程度無不受職業教育多元治理主體創造利益、獲取利益的主動性、合理性與可協調性的制約。盡管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出發點是培養自身所需的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但市場主體之間的交易邏輯依然是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的基本邏輯。作為“有限理性經濟人”,企業一般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根據收益和成本的對比來決定參與治理的程度。從對我國大量職教校企合作實踐的分析來看,較高的交易費用是導致我國企業參與治理積極性不高的主要原因。這需要我們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圍繞“利益表達與整合”的現實主題,運用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范式來探究制約企業積極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因素。
1.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要義。交易費用理論(Transaction Cost Theory)作為新制度經濟學的核心工具,是由新制度經濟學創始人科斯1937年在其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中提出的。“使用價格機制是有代價的”。⑨他認為,企業或其他社會組織存在的理由就在于通過費用較低的企業組織內部交易替代費用較高的外部交易,實現交易費用的節約,并且企業規模也取決于兩種費用邊際上的比較。⑩隨后的經濟學家則從不同的視角對交易費用內涵進行了界定,并形成了交易分工說、交易合約說、交易維度說、制度成本論、交易行為說等典型論斷。11但是,學者們達成統一共識的是:“一旦有交易發生,則必然產生交易費用,并且交易費用是伴隨著整個交易全過程的整個費用總和,并且交易費用的構成主要包括搜尋信息、達成合同、簽訂合同、監督合同履行和違約后尋求賠償的費用。”12科斯用交易費用理論分析了組織的邊界問題,改變了我們對組織的認識和理解,將企業、職業院校、行業組織以及政府等都看作不同類型的組織。它們存在的作用就在于將若干要素的所有者組織成一個單位參與市場交易,以減少市場交換者的數量,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最終減少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命名者威廉姆森將企業看作連續生產過程不完全合約所導致的“縱向一體化實體”,“縱向一體化”能夠節約交易費用,“縱向一體”被用來表述一種與市場相對應的狀態,成為企業或科層組織的代名詞。13交易費用理論興起后,很快成為新制度經濟學家們的分析工具。它以交易為基本研究單位,將交易費用和治理結構模式相結合。14社會改革的過程包括創新中國特色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的過程,實質上都是制度變遷的過程,而降低交易費用與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則是制度變遷的核心目標。這為我們運用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解釋和指導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創新的制度設計提供了可能。
2.企業參與治理的交易分析框架。運用交易費用新制度經濟學分析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是建立在其有關人性假定和交易維度的分析框架基礎上。關于人性假定,一是有限理性,二是行為的機會主義。有限理性使企業和職業院校在進行合作交易時難以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機會主義假定”的引入使校企間交易的不確定性極高,從而增加了校企合作治理的交易費用。在當前我國尚未建立健全制度以激勵和約束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權益的現實情況下,企業雖然還應履行包括參與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在內的社會責任,但這并非企業的本職,企業也沒有無條件參與職業教育治理的義務。因為企業通過履行法定納稅義務,將培養技術技能型人力資本的任務通過社會治理的主體即政府委托給了職業院校。如果參與治理中出現與其組織邏輯相矛盾的問題,企業自然會拒絕參與治理、拒絕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對于企業的這種行為選擇,我們無可指責。關于交易維度,包括“資產的專用性、交易的不確定性和交易的頻率”。15資產的專用性源于市場的擴大和分工細化,校企合作中資產專用性越強,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中潛在的交易費用就越高,雙方就都可能出于自身利益考量,隨時以各種借口中斷合作,從而對對方造成不利影響并產生額外交易費用。同時,企業和職業院校無論如何努力和充分溝通,始終處于信息不對稱狀態,造成雙方潛在的交易決策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雙方已達成的合作不能夠持續的現象也較為普遍。為了減少交易的不確定性,雙方就需要增加費用,以事先收集有關的信息。職業院校和企業交易的頻率越高,呈現常態化,交易費用就會隨之遞減,但不會無限減少或趨近于零。這需要雙方基于交易的可持續考慮,專門設計長期的契約,明確雙方的權能空間,并完善由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針對交易的專門治理結構(如校企合作發展委員會、職業院校理事會等),促進校企雙方融合為一個“利益共同體”,即通過“一體化科層”減少或者消除資產專用性所產生的機會主義問題。
從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世界經驗來看,職教強國德國“雙元制”企業參與治理機制的核心是企業參與“內部化”的“教育企業”制度。即通過合作治理的制度設計將校企兩個不同性質組織間的市場交易轉變為“企業內部”交易,淡化了校企間固化的物理邊界,使雙方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在合作治理中變得更為積極、主動和更具有適應性。當然,只有通過行業協會資格審查并獲得認定的企業才有資格成為教育企業。目前全德約1/4的企業具備資格,且它們參與職業教育也有一定的收益,企業社會責任當然也是推動力之一。16盡管國情不同,我國的改革屬于漸進式改革,但我們研究中國特色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機制創新的目的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都是為了有效降低校企合作治理的交易費用,實現以產業優質資源支撐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三、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機制創新的制度供給
當前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治理的實踐中出現“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現象,根源在于沒有與時俱進建立健全制度化利益表達與整合方式,即通過創新有中國特色的企業參與治理機制,實現政府、行業組織、企業、職業院校等多元利益主體在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合作共治。這需要我們立足中國情,對接國際慣例和趨勢,圍繞企業參與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強制度供給,形成現代職業教育“有限的政府、規范的市場、專業的行業組織、自律的職業院校、自發的企業、自覺的社會”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治理格局,以降低企業參與治理的成本付出。
1.加強系統性現代職業教育立法,實現企業參與治理方式法治化。法治是職業教育治理現代化的根本特征,它通過提供大量程序性規定,為企業和職業院校兩個不同性質組織在治理中合作構建一個理性的公共領域,促使雙方以規范、理性的方式來協調合作中潛在的復雜多變的利益關系及其沖突,并保障企業參與治理的可持續發展。通過立法,將企業的有限自治與政府的立法適度干預有機結合,實現企業參與治理法治化,是世界職教發達國家的共性有益經驗。針對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所必需的公共制度供給不足以及企業和職業院校缺乏自治理念的現實,政府作為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重要主體,要著眼于發揮企業參與治理的治理宏觀機制、激勵機制以及指導—服務機制的作用,履行好提供和保障公平與秩序的重要職能。以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為契機,圍繞“政府促進”“企業社會責任”“企業成本補償”“職業院校質量責任”“受教育者(學徒)權利義務”“職業教育與培訓標準”“權利救濟”“法律責任追究”“糾紛協調和處理”等,加快完善促進校企合作治理、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和混合所有制辦學改革等方面的法律法規。通過系統性立法,構建完備的現代職業教育法律體系,為我國企業參與治理提供法治保障,明確企業、政府、職業院校以及學生等利益主體的權能空間和利益限度,約束潛在機會主義行為發生,切實降低企業參與治理的成本付出。
2.堅持“賦權”與“賦能”并舉,構建企業參與治理的組織保障。從國際層面看,接受政府公共職能轉移、代表產業界履行法定委托授權的行業組織的法定治理權能是激勵和規范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關鍵要素。針對市場資源稀缺,企業和職業院校之間資源共享不對等、信息交流不暢的現狀,立足發揮企業參與治理的指導—服務機制、監督—服務機制的作用,政府應借鑒“公共治理理論”研究成果,切實發揮行業組織作為政府“助手”、企業和職業院校“伙伴”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一是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組織類的社會組織,使之具備有序、有效承接政府轉移相應職業教育管理職能的能力,發揮行業組織作為企業、職業院校和政府間橋梁和紐帶所能帶來的規模效應與外部優勢,促進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招生就業、質量改進、企業員工(學徒)招聘、兼職教師聘請、實習崗位供給、產學研合作項目等信息在校企之間的共享開放,構建職業教育與產業對話協商機制,實現校企合作治理從“點對點”向“點對面”模式轉變,降低校企合作成本。二是加快推進以“產權為紐帶”、對接產業鏈的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改革,依托職教集團平臺,搭建企業參與治理的組織框架,實現校企資源的共享整合,降低產業技術進步對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傳導的成本,促進產業鏈、教學鏈、人才鏈和利益鏈的有機銜接,增強企業和職業院校日益自覺的共生共在意識。
3.搭建“企校通”公共智慧服務平臺,促進企業參與治理工具智能化。隨著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的發展,數字化變革是這個時代的典型特征之一,特別是在信息技術、大數據、云計算等治理工具應用上的借鑒,為公共治理理論體系輸送了“數字化”治理工具。17“數字化”治理工具的運用,使得阻礙信息、資源等流動的社會組織的物理邊界、有形邊界日益模糊,社會組織之間呈現相互滲透的趨勢,個體與組織間以及組織之間的依賴性日益加強,彼此間只有通過有效合作才能實現各自的組織目標。針對當前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中跨組織合作交易成本居高不下的現狀,需要我們立足發揮企業參與治理發的中微觀機制、保障機制、服務—指導機制的作用,運用“互聯網+”生態下的創新成果和思維方式以及大數據技術,搭建不同層級的具有公益性的“企校通”公共智慧服務平臺,加強企業參與治理資源信息的開發和供給,促進企業和職業院校相互滲透、相互依賴,增強校企雙方因共生共在而產生的“我們感”,使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信息和資源等能夠及時流向最需要的地方。在宏觀層面,政府能夠依托平臺,基于對相關數據和信息的深度挖掘,優化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制度安排,為企業和職業院校合作提供更加精準的公共服務。在微觀層面,校企可以依托平臺,用數據將校企合作行為清晰描述出來,為它們各自持續改進自身參與治理行為提供證據支持。
4.推進本土現代學徒制改革,形成企業參與治理的基本制度載體。現代學徒制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本制度載體和有效實現形式,包含國家宏觀層面的制度安排和校企中觀層面的具體人才培養模式設計。一方面,現代學徒制將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職業院校教育有機融合,屬于國際合作教育的制度范疇,是一個國家現代職業教育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現代學徒制是以企校合作為基礎,以受教育者(學徒)培養為核心,以課程為紐帶,以職業院校、企業的深度參與和教師、企業師傅的跟進式指導為支撐的現代企業員工培養和現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從國際經驗來看,現代學徒制兼具功利性和公益性的特點,要求參與企業有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具有參與舉辦現代職業技術教育的意愿和能力,并具備一些公認的質量標準體系,從而將現代學徒制落到實處。立足發揮企業參與治理的中觀機制、激勵機制、服務—指導機制的作用,我國政府應從培養“大國工匠”的戰略高度出發,探索從經濟和技術優勢明顯的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培育本土化“教育企業”,將其作為我國現代學徒制試點企業,并以此為基礎,開發國家學徒培養標準、制定國家資格(資歷)框架、建立跨政府部門的專門協調機構、建立學徒指導師傅(教師)培養(訓)制度、賦予學徒“學生(準員工)”雙重法律身份等,構建與我國現代學徒制改革配套的制度體系。只有在國家宏觀層面較為完善的現代學徒制的規制下,校企中觀層面具體的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才更容易實現并得到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應依托國有龍頭企業推進現代學徒制改革,形成我國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的基本制度載體,這是改革成本較低且較為可行的路徑選擇。
5.職業院校履行質量保證主體責任,增強企業參與治理的套牢效能。職業院校的辦學特色及其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是增強企業參與現代職業教育治理效果和能力的關鍵。立足發揮企業參與治理的微觀機制和激勵機制的作用,職業院校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主體和質量生成主體,要以不斷提升多元利益主體的滿意度為目標,精準發力,建立健全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在不同領域辦出特色,以自我約束、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質量“自律”方式贏得社會、政府和行業企業的質量信任和資源投入,從而不斷吸引企業參與治理。一是基于對現代職業教育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對接相關國際、國家和行業人才培養質量標準,建立健全覆蓋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生等層面的質量標準體系,形成不同層級完整而又相對獨立的質量保證機制,并不折不扣地執行。二是以職業院校章程實施為引領,完善校企合作的現代職業院校治理結構,在我國法律政策框架內建立健全企業參與的理(董)事會,發揮其對辦學發展的咨詢、協商和監督功能,為企業深度有效參與職業院校質量持續改進搭建制度平臺。三是堅持“需求導向、自我保證,多元診斷、重在改進”的質量方針,委托第三方教育質量評價機構對畢業生培養質量進行跟蹤評價,為自身改進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客觀依據和專業建議;積極回應社會公眾質量問責,不斷完善年度人才培養質量報告發布制度,依法依規及時發布人才培養核心數據,針對質量問題提出改進策略并向社會做出公開承諾。通過以上舉措,實現質量保證的外部監督和自我規制結合。
[注釋]
①王東,張慧霞.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本土經驗及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11(16):12.
②吳南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評價制度的價值、維度與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6(11):11.
③參見中國高職高專教育網2016年7月15日發表的“2016中國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發布會在京召開”一文。
④孫綿濤.現代教育治理體系的概念、要素及結構探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5(6):52.
⑤現代漢語編輯委員會.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582.
⑥夏征農.辭海(中冊)[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3548.
⑦孫綿濤.教育管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4.
⑧王亞鵬.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機制創新研究[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2(4):52.
⑨(美)羅納德·哈里·科斯.企業、市場與法律[M].盛洪,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0:20.
⑩Coase R 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38.
11沈滿洪,張兵兵.交易費用理論綜述[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2):46.
12王從虎.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的問題分析及模式選擇——基于交易費用及組織理論的視角[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5(1):78.
13陳郁.企業制度與市場組織:交易費用經濟學文選[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23.
14吳承明.經濟學理論與經濟史研究[J].經濟研究,1995(4):3.
15O.E.Williamson.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 York:The Free Press,1985:158.
16李俊.德國職業教育的想象、現實與啟示——再論德國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原因[J].外國教育研究,2016(8):17.
17韓兆柱,翟文康.西方公共治理理論體系的構建及對我國的啟示[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