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的目標定位與引領帶動已成為職業教育界重點關注的問題。文章從職業教育發展的國家戰略需求、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新時期高職院校階段性發展的自我需求三個層面分析了建設一流高職院校的重要性。對此,一流高職院校要務實創新,以產出標志性成果為目標;要服務地方,突出輻射帶動作用。
[關鍵詞]一流高職院校 核心問題 時代背景 標志成果 輻射帶動
[作者簡介]劉緒軍(1979- ),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蘇霄飛(1974- ),男,江蘇蘇州人,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研究員,博士。(江蘇 蘇州 21510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工業4.0與江蘇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編號:15JYB017)和2016年度江蘇省科技廳第三批眾創空間資助項目“蘇州工業機器人眾創空間”(項目編號:2016049)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2-0050-04
“中國什么時候才能擁有一批世界一流大學?”一直以來,這個追問始終困擾著中國高等教育。國務院于2015年10月24日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確定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著力推進成果轉化五項建設任務,為高等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面臨新的歷史機遇的高職教育應當“匯聚優質資源,打造一流師資,建設一流專業,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
一、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要做好頂層設計規劃
從教育改革、社會發展、學校內在需求等方面來看,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是高職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1.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國家戰略需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職業教育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職業教育大發展做出重要批示:“加快發展職業教育,讓每個人都有人生出彩機會。”2014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對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造更大人才紅利,加快轉方式、調結構、促升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育部《高等職業教育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提出,“通過三年建設,高等職業教育整體實力顯著增強,人才培養的結構更加合理、質量持續提高,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能力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顯著提升,促使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成效更加明顯,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日臻完善。”由此可見,黨中央、國務院、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明示了高職教育的地位,明確了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
2.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是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經濟大國變經濟強國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基礎;二是低端產業到高端產業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支撐;三是粗放發展到集約發展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動力;四是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轉變升級期望職業教育成為新前提。中國要實現從“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的轉變,實現產業轉型升級,關鍵在于人的培養和物的投入。尤其是企業要實現轉型升級,就必須有一定數量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所以建設一流高職院校勢在必行。
3.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是新時期高職院校階段性發展的自我需求。高職院校應立足服務區域產業升級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與企業精準對接,校企合作良好、產教融合深入,為企業培養大量“用得上、留得住”的專門人才。在新的歷史階段,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專業設置與區域產業發展、校園人文素養與現代企業人文素養等方面還存在矛盾。要解決這些問題,高職院校就必須走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的道路。
二、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要務實創新,以產出標志性成果為目標
高職院校建設必須要務實創新,構建現代學校管理制度。
1.構建產教深度融合新機制。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應以構建產教深度融合新機制為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與辦學水平、提升社會貢獻率為目標,形成行校企各方權責利分明的辦學新機制。
一是構建行校企三方聯合制訂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新機制。學院搭建平臺,借鑒國外成功的先進辦學經驗,充分發揮行業、企業的主體作用,創新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辦學模式與運行機制,深化行校企三方協同育人、多方參與人才培養的新制度。實現常態化行業人才需求預測與就業數據的收集、分析與整理,形成人才需求調研分析報告;中國職業技能資格體系對接國際職業技能資格體系,行校企三方聯合制定行業技能標準、規范職業培訓流程、轉變人才培養考核獎勵機制,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的聯動效應。
二是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專業建設機制。職業教育要產教深度融合,就必須緊密對接區域支柱產業的發展,依據產業群設置專業群;將學院的特色專業與地方的特色產業、龍頭產業緊密結合,設置龍頭專業群。
三是建立促進科技研發服務社會的新機制。職業教育要轉變科技研發服務社會能力的評價機制,突出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強化科技成果為區域社會服務的效果,完善科技研發服務社會的配套機制,整合技術實驗室、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合作基地、創新產業基地等平臺資源,構建完善的多元化科技創新與技術服務機制。探索獨立法人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成立技術研究院,形成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服務中心。
2.創新人事管理制度。一流高職院校建設必須深化人事改革制度,打破阻礙教育發展規律的固化人事體制機制,構建職能部門與學院系部權責分明的管理辦法,讓二級學院有更多的決策權和主動性,調動教職員工的積極性。
一是深化高職院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賦予二級學院更大的決策權。實行二級學院選人、用人、管人的人事體制機制,即完全賦予二級學院人事聘任、調動、績效考核的自主權,在績效上實行總量核定、分配自由的體制機制。打通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研究生相銜接的職業技術教育通道,開展國際教育合作辦學、學分互認、資源共享、課證融通的混合辦學模式,實施升學直通車,初步建成現代職教體系。
二是理順職能部門與二級學院的關系,構建科學的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實施職稱評聘分開的管理制度,建立以師德師風、崗位管理、業績評價和貢獻率為主的多元職稱評價機制。構建以目標管理和目標考核為重點的績效考核機制,建立績效工資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貢獻率掛鉤的分配制度。
3.進一步優化專業建設。一流高職院校必須有一流專業,專業建設能力是否超群是衡量一個專業是否一流的重要標志。高職院校應以重點專業為龍頭,引領帶動本校其他專業協同發展,帶領區域同類專業齊頭并進,實現“你追我趕”的良性發展局面。重點專業建設應緊緊圍繞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教學團隊、實踐實訓基地形成標志性成果,建立人才共育共管、團隊共培共用、基地共建共享、服務共擔共贏的合作辦學新機制。強化行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教學內容、評價人才培養質量、開發教學資源庫與基地建設,以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專業。
4.進一步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構建“創新引領,科研強校,教研相長,強化服務”的科研理念,以“組團隊,搭平臺,提升基礎研究,加強應用研究,推進成果轉化,強化社會服務”為工作思路。只有理性地認識團隊建設與平臺建設并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并重、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并行,高職院校才有可能全面提升科技開發、創新驅動、成果轉化的社會服務能力。
一是搭建新型社會服務科研平臺。整合高職院校的實驗室、創新中心、公共服務平臺、技術研究院等研發資源,理順研發流程,確定研發目標,突出研發特色,組建以區域產業為導向的產業技術研究中心、產業服務中心、成果轉化中心等新型研究平臺。
二是組建社會服務科研創新團隊。依據區域產業發展需要,組建由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教授、博士等構成的科研創新團隊,改“單兵作戰”為“協同作戰”,改“散兵游勇”為“兵團攻關”。只有通過集中優勢力量、攻關重點項目,才能多出“大成果”,才能形成有梯度、有特色、有凝聚力的科研創新團隊。對此,學校要積極鼓勵專業教師走出學校,面向企業,面向生產,主動開展科技服務,承擔科研項目,通過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開發產品、轉化科研成果,讓自身得到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
三是創新科研社會服務體制機制。高職院校不僅要制定《社會服務項目管理辦法》和《社會服務項目管理細則》等相關制度,完善科研社會服務功能的社會化運作機制,更要明確科研人員開展社會服務成果的收益比例,提高科研人員主動服務企業和社會的積極性。對此,學校可以通過開展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成果轉化、技術培訓、學歷教育、社區服務、志愿者服務、對口支援、大學生創新等社會服務項目,進一步完善人事政策和科技政策,加快應用開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步伐。
5.進一步彰顯辦學特色。高職院校要彰顯辦學特色,就必須凝練特色,找準定位,錯位發展。首先,在體制機制上有特色創新,在服務上有特色服務,在人才培養、校園文化、素質教育等方面要創新發展。其次,辦學理念要充分融入區域發展理念,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新”的發展思路。
三、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要服務地方,突出輻射帶動作用
高職院校的主要使命是服務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為地方區域經濟產業轉型升級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一流高職院校必須在專業建設引領、科技研發服務、產業技術升級、搭建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等方面起到輻射帶動作用,助推區域經濟快速協調發展。
1.科技服務產業,助推區域企業技術提升。一流高職院校要以“技術引領、服務企業”為目標,通過協同創新中心、校企合作基地、重點實驗室、眾創空間以及科技園等平臺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實現產學研的良性互動。建立多平臺的協同創新與服務,建立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服務與開發、成果轉化、技術培訓、技術咨詢等的多元技術服務體系,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技術競爭力,助推區域經濟穩步快速發展,為高職院校科技服務社會提供示范與借鑒。
2.優質資源共享,輻射帶動行校企同步發展。一流高職院校建成的標志成果是學校的優質資源。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好這些優質資源,發揮好示范引領作用。對此,學院可以通過校際間的合作交流、合作共享輻射帶動兄弟院校快速成長;通過產教深度融合實現成果快速轉化,輻射帶動企業產品快速更新換代;通過院校與行業協會的資源共享與聯動效應,培育企業急需的技術人才,輻射帶動企業產品合格率的提升,為企業節省人力資源成本;通過與政府合作,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承接政府的相關職能,為政府出謀劃策,輻射帶動公益民生事業健康發展。
3.創新繼續教育服務社會功能,輻射帶動創新創業就業率。一流高職院校擁有一流的設備、一流的師資和一流的技術轉化能力。高職院校要充分發揮自身的繼續教育功能,利用學歷教育實現區域產業人才學歷的提升,改善行業人才的學歷結構;利用技術培訓功能實現產業工人技術技能的提升,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同時培訓再就業人員,讓其掌握謀生的技能,從而提高社會人員的就業率;利用創新創業的培育孵化功能實現創新人員的成果轉化、創業人員的企業孵化,提升區域創新成果轉化的成功率。
4.重點專業建設引領,輻射帶動同類專業協同發展。一流高職院校應突出一流專業建設,一流專業建設要以項目為抓手,不斷培育、推進項目建設。對此,一流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在人才培養、課程開發、課程體系建設、教學團隊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等專業建設方面取得的寶貴經驗和標志性成果,輻射帶動兄弟院校同類專業協同發展。
綜上所述,一流高職院校建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國家戰略需求,是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新時期高職院校階段性發展的自我需求。高職院校要實現又好又快的持續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吃透政策,做好頂層設計,產出標志成果,突出輻射帶動作用,走以注重質量、突出特色為價值追求的內涵式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廣東省教育廳,廣東省財政廳.關于實施廣東省一流高職院校建設計劃的通知(粵教高函[2016]155號)[Z].2016-
06-16.
[2]胡振文.人才培養模式變革之力量[J].石家莊鐵道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1).
[3]鄭澤金.集思廣益探索學院職業化改革與建設之路[J].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1).
[4]魯武霞.專科高職院校生態位的游離與矯正[J].江蘇高教,2016(3).
[5]蘇益南,桂德懷.新常態下高職院校人才創新培養實踐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5.
[6]張啟明,王博,童衛軍.各地落實《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舉措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6(13).
[7]管弦.國外高職教育卓越發展的典型經驗——以美國、德國、瑞士、澳大利亞、新加坡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5(8).
[8]杜祥培.一流高職院校發展的策略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0(3).
[9]楊建新.高職院校的內涵建設及其推進策略[J].教育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