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飛速發展,教學質量監控成為職業院校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文章分析了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構建的動因。闡述了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構建的原則:以教學服務為主旨,做好柔性監管;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以機制完善為抓手,確保監管公正;以動態分析為手段,實現過程監控。指出了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構建的路徑:在政府部門主導下,建立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委員會;在聯盟委員會指導下,設立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在全員參與模式下,建設區域教學質量監控網絡平臺。
[關鍵詞]互聯網+ 職業教育 教學質量監控 區域聯盟
[作者簡介]李莉(1981- ),女,浙江麗水人,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浙江 杭州 310053)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2-0058-05
職業教育是公民素質提升的重要渠道。在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職業教育肩負著艱巨而光榮的使命。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效建設人口強國的重要基石,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價值追求。2015年6月,《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明確指出,自2015年秋起,逐步在全國職業院校推進建立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這一重要通知的發布,標志著我國職業院校在經歷規模速度型粗放式增長后進入質量效率型集約式發展,建立全員化、全過程、全方位的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將成為職業院校的常態化、制度化工作。
2015年7月,《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國發[2015]40號)要求,到2025年為止,基本完善“互聯網+”新經濟形態。“互聯網+”是知識社會創新2.0推動下的互聯網發展新形態,是互聯網思維與傳統產業相結合后的一種新經濟生態鏈。通俗來說,“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有六大特征:一是跨界融合,二是創新驅動,三是重塑結構,四是尊重人性,五是開放生態,六是連接一切。“互聯網+”通過互聯網與傳統產業的密切聯合和深入融合,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集成作用和社會資源利用中的優化作用,提升整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完成傳統產業的升級與社會結構的轉型。在這一過程中,伴隨著大數據、云技術與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產業結構必然加速調整,職業更迭勢必愈加頻繁。職業教育產業作為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正視、適應和擁抱“互聯網+”,如何積極迎合互聯網經濟對職業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深化職業教育內涵改革已然是一個極為迫切的時代命題。
“互聯網+”時代,職業院校必須創新辦學模式,加強專業建設,完善實驗實訓體系,改革教學管理體制,以適應時代的要求,為經濟建設培養更多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只有加快改革步伐,轉變教育方式和手段,融入“互聯網+”的時代大潮中,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與此同時,互聯網廣闊的信息平臺,較之以往更深刻地改變了校企關系、校校關系、師生關系,促使人才培養各方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共生關系深化,基于區域競合的互助關系得以拓展。在這一特定的背景下,對于產業鏈中高素質、高技能一線人才培養重地的職業院校,“互聯網+”為其教學質量監控工作提供了區域性協同的新思路和新可能。
一、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構建的動因
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是指職業院校在教育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在職業教育辦學宗旨的指導下,以職業教育教學質量完成與提升為主要目標的過程性監控管理機制。它包含對職業院校教學規范督查、學情分析引導、培養方案診斷、教學水平評估、畢業生滿意度調查等一系列內容,涵蓋教學組織與教學實施的各個環節。目前,許多職業院校將教學質量監控這一職能歸屬于教學管理部門或教學督導團隊,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質量監控組織體系不健全,人員結構單一,職責未能明確到位。目前許多職業院校尚未建立獨立且統一的教學質量監控組織機構,而是簡單地以督導團隊代之。督導團隊大多依附于教務處或二級學院的教學管理部門,這兩類部門因此集管理決策、教學監控、教學評價等諸多職能于一體,導致教學質量監控過程和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帶有不同程度的主觀性,不利于發揮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真正實效。大部分督導人員是來自于本校或他校的退休教師,由于人數有限難以覆蓋所有專業領域、年齡較大造成教學思維模式相對固化、退休已久與行業動態長期脫節等原因,導致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職能更多地局限于教學督導員對教師日常教學行為規范的檢查,缺乏對教學質量的深層次思考,缺少對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的專業建設、課程體系設置、教學實踐等重要因素的系統化監控。
2.教學質量監控由學校單方主導,缺少對外合作,體系未能合理構建。許多院校雖然初步架構了教學質量監控部門,但是沒有設置教學質量監控專員的具體崗位聘任標準,缺乏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在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學校作為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單一主體,往往將視角局限于教學的內部質量自我評價,而忽視了教學的社會化質量評價;評價標準的設定缺少行業專家、企業代表或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參與,僅由教學監管部門主導制定的評價標準無法體現不同行業對人才的差異化需求,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專業化研究不夠深入,監控體系與監控內容的設定沒有區分專業或行業標準,造成學校教學與市場實際用人需求的脫節。面對教學質量監控這一全新課題,職業院校一方面受社會資源的限制,往往無力邀請到足夠數量的行業代表性企業和權威專家參與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標準的制定認證;另一方面又各自“閉門修行”,在“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過程中欠缺交流與合作。雖然也有職業院校聘請他校退休教師擔任督導或顧問的情況,但這只停留于學校與退休教師個人的合作層面,缺乏區域間校際的協同合作,導致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水平參差不齊、區域整體教學質量發展不均、區域整體人才培養水平提升受限。
3.教學質量監控網絡化程度不高,缺乏過程監控,實效未能充分發揮。大部分職業院校在教學質量監控過程中信息化程度不高,實施方法缺少創新性,網絡傳媒、移動平臺等技術手段并未得以充分運用。因此,教學質量的主要監控內容依然局限于課堂教學規范檢查和課堂教學效果抽查,評價方式大致有兩種:一是期初和期中的“推門聽課”隨機抽查,二是學生的期末教學滿意度測評。前者主要以中層以上領導聽課、教學督導員聽課為主。由于人員有限,所以覆蓋面小、周期短、頻次低,并且領導和督導員聽課之后雖然給出反饋意見,但是沒有長期的跟蹤和指導,震懾作用大于實際效果。后者受限于學生的強烈主觀性,即學生對于教師個人的評價具有一定的不客觀性,導致評價結果無法全面體現人才培養的效果。因此,現行兩種評價方式都不足以體現對學校整體教學全過程的監控,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無法及時發現、及時反饋、及時處理。教學質量監控浮于教學階段性檢查,無法充分發揮實效,難以全方位保障和提升教師全員的教學質量。
二、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構建的原則
1.以教學服務為主旨,做好柔性監管。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的根本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作為跨校際的聯盟組織,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不是嚴格管理監控對象的組織,歸根結底,它是為區域職業教育教學服務的。以往的制度化教學管控,易造成師生心理的緊張與排斥,形成師生與管控人員的尖銳矛盾。因此,應確立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的服務性宗旨,充分發揮其參謀、監督、指導、評價、反饋的教學服務作用。具體來說,找出區域內各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教學組織與教學實施過程中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彌補不足;及時總結各職業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的先進經驗,挖掘特色亮點,在區域內開展教學方法推廣;從服務教師成長、服務人才質量培養水平提升、服務教學組織與教學管理效率提高的角度出發,實施富有彈性的管理,以提升區域整體職業教育教學質量。以教學服務為宗旨的柔性監管,有利于監控對象放下戒備與防范心理,促進教、學、監、控的和諧發展。
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深化產教融合。現階段我國職業教育處于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變的關鍵時期,目的是為了使學校培養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力,能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能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發展。因此,滿足市場的人才需求是教學質量監控的主要價值導向,根據區域經濟發展和行業實際需求來制定、實施、調整教學質量監控是十分必要的。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任何一個組織的發展都離不開各方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參與,組織決策應當由利益相關方代表合力做出。因此,職業院校在構建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時,應充分發揮人才需求方的積極作用,吸收區域范圍內相關行業專家和典型企業代表為教學質量監控專員,建立結構多樣、利益相關、優勢互補的監控團隊,以此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掌握各行業人才需求變化動態。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制定統一的、吻合行業標準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高區域整體教學質量監控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3.以機制完善為抓手,確保監管公正。監控聯盟作為區域內跨校合作組織,其正常運作必然依賴于有完善的組織機制為各方參與者確立責任和義務,以及為跨校的教學質量監控工作實施提供合法化依據和可行化方案。這就勢必要求監控聯盟參與院校在職業院校教學改革方向上達成一致共識,合力建設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制定并完善包括聯盟運作、監控專員崗位聘任、教學質量評價、教學信息反饋、教師素質標準、人才培養標準等內容的區域聯盟規章制度。這不僅有利于規范區域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更可以有效集中區域內的教學質量監控專員進行統籌調配,以人事分離的原則進行校際間交叉監控,從而既能彌補各校教學質量監控專員人手不足等隊伍建設上的困難,又能解決各校存在的校內教學督導反饋意見欠缺公正性的問題。
4.以動態分析為手段,實現過程監控。教學質量監控是對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的全流程、全方面監控。必須樹立動態管理的理念,擯棄傳統的唯結果論的教學質量觀,改變過去那種“教師教了多少”“學生學了多少”“學術水平有多高”的教學評價方法;綜合考量校內的培養方案、師資力量、教學條件、實踐體系、教師課堂教學效果和校外的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涉及教學組織、教學活動的種種因素;對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目標制定、資源管理、過程管控、培養績效等各方數據進行實時記錄、及時更新、密切追蹤、動態分析;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對區域整體教學質量與各職業院校教學質量進行常態化監控,梳理其動態發展路徑,以便隨時查漏補缺,促進區域整體教學質量提升,促進區域職教產業健康發展。
三、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構建的路徑
筆者構思將監控體系的職能進行分解,在省、市等區域范圍內,組建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聯盟委員會和各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形成區域教學質量二級監控體系,推進監控工作的有序化、合理化、模塊化開展。
1.在政府部門主導下,建立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委員會。從經濟訴求和智能訴求角度而言,政府職能部門是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利益相關者:其一,政府是職業院校辦學資金的主要投入方,希望通過對職業院校的經費投入獲得地方人力資源、區域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回報;其二,政府職能部門在宏觀層面為職業院校辦學提供指導,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和制度政策,對職業教育教學進行統籌、監管、協調等。
因此,職業院校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須在省、市政府職能部門的主導下,以職業院校為主體,搭建監控聯盟委員會。作為區域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決策層,監控聯盟委員會的主要職能有:立足區域內各項教學資源的整合,基于資源共享、信息交互、互惠互贏的原則制定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的各項規章制度;架設區域內各專業的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體系,嘗試各專業專項教學監控試點工作的聯合開展;統籌調配區域內各院校的教學質量監控專員,制訂聯盟監控專員評聘及培訓計劃;對區域內各院校教學質量監控的機構設置、人員配置、工作推進、反饋渠道等工作進行指導,對區域教學質量進行中長期、常態化的監控統籌與監控指導;督促各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根據行業質量標準制定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并對其進行合理性審核。
2.在聯盟委員會指導下,設立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委員會在對各校資源進行統籌的基礎上,形成區分專業的教學質量監控職能,以協會制方式設立各專業對口、對教學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區域性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由職業院校各專業專家、行業專家、典型企業代表等人員組成,主要負責區域內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標準、評級方法和評價流程的制定,以及專業教學質量監控工作的具體實施,為各院校各專業改進教學工作、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合理化建議;組織安排校內監控專員到外界培訓,與行業專家和其他院校同專業教師互動交流,共同分享成功理念,拓寬辦學思路。
其中,行業和企業作為區域人才的需求方,是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最密切利益相關者。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在制定專業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時,要充分調動行業的積極作用,通過借鑒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模式,形成市場化的教學質量標準內容、教學質量評價指標、教學質量評價實施方法、教學質量反饋辦法等制度,做到行業人才標準與教學質量標準相輔相成、生產質量標準與教學監控體系一脈相承。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要創新評價方法和評價流程,構建吻合市場用人需求的評價體系,指導各職業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相銜接,從而為深化產教融合探索新路徑,推動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實現區域內專業與行業的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由此可見,區域專業教學質量監控與評估機構不是傳統的縱向職能系統,而是一個橫向的以專業為依托、緊密聯系行業、打破原有院校壁壘的柔性組織。它更專注于行業和企業的需求,更注重團隊成員的專業性,更強調人員結構的跨界和互補,更適應區域內專業教學跨校聯動發展。
3.在全員參與模式下,建設區域教學質量監控網絡平臺。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形成于教學組織與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并非一蹴而就。因此,要對職業院校教學質量進行有效監控,就必須確保常態化的、動態化的教學信息收集和數據分析。而在當前職業院校普遍實施校企合作的形勢下,教學質量監控與診斷結果的準確性必然與數據信息的來源密不可分,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及時性、獨立性直接決定了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和改進建議的合理性。尤其對于區域教學質量監控聯盟這樣的跨校際合作組織而言,合作院校如何突破空間的障礙和時間的局限,聯合開展信息收集、數據處理、動態監控等工作成為關乎聯盟工作實效性的重要問題。
在“互聯網+”背景下,科技的高度發展、網絡技術的普及、從業者信息素養的提升等,都為知識生產機構的異質合作提供了充分可能。借助互聯網的時間泛在、空間泛在、主體泛在等移動化辦公可能,開發、建設區域教學質量監控網絡平臺可有效解決院校合作中的信息不對稱、信息傳遞效率低、組織環節冗長等問題,切實有效地落實跨校監控工作。
區域教學質量監控網絡平臺可供各校監控專員、行業監控專員、各校師生同時操作。通過政策宣導,積極鼓勵企業、教師和學生參與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建立多元化監控評價主體群,提升全員的教學質量主人翁意識。平臺功能設計體現教學組織和教學實施的全過程,涵蓋各校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生成、每學期教學計劃的安排與落實、實踐教學的計劃與實施,以及學生對教師每堂課教學質量的實時評價、教師跨校聽課與評級、監控專員跨校聽課與意見反饋、教師教學質量量化評比、學生學習成效比對等各項數據,并進行智能化、系統化分析。以先進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區域教學質量監控網絡平臺可以節約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障監控數據來源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從而確保監控結果的科學性,提高區域整體教學質量的監控效率和監控質量。
[參考文獻]
[1]孫玉鳳.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探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6(14).
[2]楊志超,劉斌.高職教學過程分析及觀測評價范式[J].職教通訊,2016(25).
[3]徐禮豐.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
[4]牧曉陽.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問題探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4).
[5]賀超才,馮莉莉.高職院校教學質量監控的實踐與探索[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2).
[6]鄭革.高職教育教學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的建構途徑[J].職教通訊,2016(35).
[7]張雯.高職院校教學督導機制與教學質量監控的優化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