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構建創新創業理論創新教育平臺的重要性,具體闡述了高校要樹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堅持方法創新和機制創新兩個基本點,構建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創新平臺,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創新效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關鍵詞]創新創業理論 教育創新 構建
[作者簡介]陳少雄(1964- ),男,福建莆田人,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副研究員,博士;潘紅(1981- ),女,廣東河源人,華南農業大學,副研究員,碩士;張日新(1961- ),男,廣東梅州人,華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東 廣州 510642)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2-0074-03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我國社會已邁入轉型升級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教育部《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提出,要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隨之我國高校加大了創新創業教育力度,普遍設置了創新創業課程,增加了創新創業學分,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
大學生是社會最具創新、創業潛力的群體之一。高校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創新創業精神的培養,是建設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迫切需求,也是迎接新科技革命的根本要求,更是實現青年人自身價值的客觀需要。學習創新創業理論需要改變教育對象由經驗形成的行為習慣過程,其中包含經驗、學習和行為方式改變等,實現教育個體的全面發展,提升青年人的學習理論教育創新水平。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在背景、服務群體等多方面有著深層次的變化,因此,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要從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間的變化出發,依據創新創業理論研究的內容、特點與性質,不斷發展教育理念與教學方法,使之逐步完善。
一、構建創新創業理論創新教育平臺的重要性分析
1.加快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普及工作。在社會環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背景下,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環境、溝通方式都出現日新月異的變化,這些因素都為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也對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的教育方式、內容和工具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校應加快推進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的大眾化進程,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創新創業實訓能力培養和提升途徑,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活動,為大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學習和案例訓練。
2.充分激發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的協作性。大學生是成年人,成年人學習總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中發生的,是在相互協作中解決問題的活動過程。協作能力可以激發人的興趣,增強人的能力,開發人的智慧。成年人社會交往方面的經驗是協作的基礎,從而通過協作改變和經驗分享共同解決問題。教育部門應積極探索適宜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發展的新方法,進一步推動創新創業教育的建設進程,促使中國經濟、社會和教育高效發展。因此,高校要以構建創新平臺為根本點,保持理論教育與時俱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的協作性,提高其創新創業能力。
二、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創新教育平臺的構建策略
1.樹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高校要全面適應新時代社會的發展,勇于破除落后的說教觀念,積極開拓視野,更新教育理念,從而實現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現代化。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創新是通過更新教育理念來實現的,只有樹立“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對教育創新做出更有效的貢獻。
第一,積極轉變思維方式和教學技能。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要摒除與時代相悖的落后觀念,主動更新思維方式,探索使用更公平、有效、系統化的學習方式。高校要將現代技術結合到教學技能上,不僅要全面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進行主體教學,也要學會使用彩色卡紙、白板和活頁掛紙等教具進行輔助教學,以利用不同途徑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有益資源,從而對他們的理念和視覺產生強烈沖擊,提升其學習理論教育的創新效果。
第二,借鑒相關學科知識,使其融入學習理論教育創新中。高校對學生進行學習理論教育創新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學習,也要融入具體的實踐中。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對其他學科保持開放的態度,廣泛吸收和借鑒不同學科的知識實踐方式,如心理學沙盤游戲、管理學角色扮演和教育學分組討論等。同時,高校還要充分利用電視網絡、廣播廣告和新媒體慕課、翻轉課堂、微課視頻等現代化教學設備,增強大學生學習理論教育的號召力,以提升大學生學習理論的教育效果。
2.堅持方法創新和機制創新兩個基本點,確保教學質量。高校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不僅能開拓自己的知識視野,適應現今的社會需求,也可以解決在創新創業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教育創新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不能僅采用傳統的“填鴨式”“說教式”的教學模式,學生難以通過簡單的識記、說和聽來掌握全部知識。創新創業教育強調大學生的參與和實踐,讓大學生親身體驗其中,方法創新和機制創新是兩個基本點。
第一,方法創新。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教育要通過方法創新,實現理論教育的實效性和雙向性。大學生學習理論教育創新的實效性關鍵是應用,大學生要確定社會實踐的途徑和方法,在開展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學會應用。成年人記憶金字塔的平均記憶力比率為90%,是通過教授他人或立即學以致用來實現的。高校要全面提升學生學習理論的實踐能力,不僅要著重提升其社會實踐的水平,也要將相關理論與實際問題密切聯系,以有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說服力。從學生角度來看,大學生注重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解決各種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高校要考慮學生的特點,選用適合的項目,鼓勵學生參與其中,并引導其整個實踐過程,使其享受從學習到實踐完成的成功感。從教師角度來看,教師在日常開展社會實踐的過程要積極引導學生運用學習理論的方法,注重效果法則、聯系法則、練習方法和有備法則,主動創造開展社會實踐項目的有利條件,并結合社會實踐的實際內容,積極設計切實、有效的實踐方案。
社會實踐是檢驗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大學生能深刻領會創新創業理論在指導實踐時所發揮的重要指導作用,特別是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下,各種新情況、新面貌和新變化頻繁出現,社會實踐可以讓大學生真實地感受到創新浪潮帶來的成功感和新鮮感,從本質上強化其責任感和使命感。創新教育栽培是教育內容和方法物質的寄托,是開展教育實踐的重要過程。隨著新媒體和網絡等媒介的普及,載體創新在學生學習理論教育創新方面十分必要,可以實現隱性、顯性課程的有機結合、雙管齊下,推動學生學習理論教育的大眾化。高校應充分發揮學習理論教育網站的趣味性、知識性和思想性,掌握學生學習理論教育的主動權,開拓學生學習理論教育的創新空間,開辟學生網絡學習理論教育的新陣地。
方法創新可以實現學生學習理論教育創新的“雙向性”。一是教育主體和客體地位是平等的。在學生學習理論教育創新的過程中,只有實現師生間的平等交流,才能讓學生主動接受教育,拉近師生間的距離,使學生自愿地接納學習理論。二是加強教育客體的參與性。學生學習理論教育創新重點在于“雙向”,要促使教育主客體雙方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注受教育者的期望,達成其愿望。三是要關注不同類型教育對象的差異性。在教育內容上,教師應給予學生一定的想象、思考和理解空間,注意“留白”,從而實現學生接受教育的自發性和穩定性,引導其自主思考。
第二,機制創新。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包含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需要、尊重和自尊需要、自我實現需要五個方面,是一個多層次的理論教育系統,大學生學習理論也是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具體應用。大學生學習理論教育的機制創新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構建內外結合的監督考核機制,滿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高校應構建學生學習理論反饋與預警機制,全面掌握學生的學習思想動向與社會思想動向,及時發現不安全因素或帶有傾向性的不安全性問題,做到提前預判,將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同時,教師還要對大學生學習理論的每個環節開展監督、考核,做好日常教學反饋表收集和期中階段性考核等工作,并依據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原則,及時按照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考核表現進行獎懲,將總結、歸納優秀成果或有效經驗加以推廣與學習。高校若在反饋結果中發現教育者存在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等方面的問題,要及時給予制止和懲罰,以實現學生學習理論的最佳教學效果。
二是搭建密切配合的協作機制。高校應將大學生學習理論與愛和歸屬需要、尊重和自尊需要貫穿于具體工作中,讓學生成為各行各業的能手,教師成為學習理論的教育行家。高校教師在專業隊伍建設過程中,要注重實現個人與組織的密切結合,實現大學生學習理論教育者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和專家化,并在日常工作中及時給予引導和指導,切實提升師資隊伍的教學能力。此外,高校還要充分利用學校的社會資源,營造濃厚的理論學習氛圍。
三是創建規范實效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機制。高校要創建大學生學習理論教育平臺領導機制,積極引入社會精英人才,并落實分工和責任,創建和諧統一的組織機構。高校還要進一步完善專人負責、規范有序的工作機制,確保教育雙方都實現其自我實現的需要,以推動學習理論教育實現新目標。
大學生學習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創新平臺建設,是高校在新時期做出的有益探索,這對加快大學生學習理論的大眾化推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高校構建學習理論教育創新平臺應在理念、方法和機制等方面下功夫,讓教師能真正掌握并科學運用所學知識,并將知識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提高學生學習理論教育創新水平和應用能力,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吳忠寧,汪保安.全國大學生創業意識的調查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9(17).
[2]王國紅,王雨絲.近年我國大學生創業現狀與影響因素[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3]楊楠.新公共管理視角下的政府管理模式創新[J].人民論壇,2012(5).
[4]江華.大學生創業現狀及對策研究[J].才智,2015(18).
[5]喬丹丹,王讓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創新平臺構建[J].人民論壇,2015(11).
[6]孫志新,孫鵬.高職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5(13).